分享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59讲 厥用斯弘

 長江頭 2018-12-31

一、原文

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於嬴正。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復有龍、蛇、雲、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於率爾,或寫瑞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

二、注释

①六文:即“六义”,“六书”。黄帝时期创制文字时所采用的六种创制文字的方式。卫恒《四体书势》云:“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是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②肇:起,始于。

③轩辕:即黄帝,传说中的中国上古之帝。姓公孙,名轩辕。因居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而得名。

④八体: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对当时的书体进行了规范,根据其应用的不同,确定了八种书体。许慎《说文解字序》云:“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⑤厥用斯弘:不同的书体有着不同的用途,由于用途的不同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的书体则被淘汰,有的书体得到了发扬光大。“厥”,其,指的是“六文”、“八体”。“斯”,这,这些,指的是“六文”、“八体”的应用。

⑥妍质:字形与书体。“妍”,字形。“质”,书体。

⑦悬隔:发展变化过程中经过一个时间段后,显现出的差异。

⑧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指上古时期按照龙、蛇、云、露、龟、鹤、花、草之类物体的形态创造出来的类似于文字形式的图腾、图案标徽。这句话形式上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句话,是将一句话分作两句话去说,这是一种互文修辞,其目的是增添文采。

⑨图真:描摹物象以显逼真。

⑩写瑞:书写类似于文字的龙、蛇、云、露等物体图像标徽,以征兆祥瑞。

⑾楷式:规范模式。

三、译文

 况且,文字的产生可以上溯到远古时候的轩辕黄帝时期,那个时期制造文字时采用了六种造字方式,史称“六文”。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书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对各种书体进行了规范,规范为八种书体,史称“八体”。文字及其书体的产生由来已久,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的书体被淘汰了,有的书体则得到了演变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六文”、“八体”和现今所使用的书体及字形已大不相同,几乎看不出来其中的演变过程了。那些古老的书体已不是今天人们所学习和使用的内容对象了,故此也就略去不谈了。还有,古时候人们依据龙、蛇、云、露、龟、鹤、花、草等物体绘制出来的类似于文字的图像、图案,这些只是简单地描摹物象,被一些群体作为图腾标徽而使用,被用以征兆当时的“祥瑞”。这些图像图案虽然看起来类似于文字,但却不是文字,它们不具备有文字的功能,也不具备书体的基本要件,不能称其为书体。鉴于此,对于这些也就不作详细的论述了。

四、品评

“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正”句。“且”,况且。因为上一章讲的是书牒,这一章讲的是书体,故此需要转折,“且”起转折作用。“六文”,即“六义”、“六书”,“文”是形式,“六文就是上古时期的六种结体造字方式。“作”,创造制作。“肇”,起始。“轩辕”,轩辕黄帝。“八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时规范的八种书体。 “兴”,兴起。“嬴正”,秦始皇的姓名,“正”通“政”。这句话的意思是:况且,文字的产生可以上溯到远古时候的轩辕黄帝时期,那个时期制造文字时采用了六种造字方式,史称“六文”。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书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对各种书体进行了规范,规范为八种书体,史称“八体”。

“其来尚矣,厥用斯弘”句。“其”,指的是文字及书体,即“六文”、“八体”。“来”,以来。即“六文”、“八体”自从创制应用以来。“尚”,尊崇,注重,即崇尚。“厥”,其,指的是“六文”、“八体”。“斯”,这,这些,指的是“六文”、“八体”的应用。“弘”,淘汰与弘扬。这句话的意思是:文字及书体的产生由来已久,使用也越来越广泛。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有的书体被淘汰了,有的书体则得到了演变发展。

“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句。 “今”,今天,孙过庭所处的那个时期,即唐代。“古”,过去,即上古时期,也就是“六文”、“八体”产生和应用的那个时期。“妍”,字的书写形态面貌。“质”,书体。“悬隔”,时间上的差异。“悬”,指变化的过程中过去了一个时间段。“隔”,分开。“略诸”,这些就略去不谈了。“诸”,这些,指的是各种书体的产生和发展变化过程。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六文”、“八体”和现今所使用的书体及字形已大不相同,几乎看不出来其中的演变过程了。那些古老的书体已不是今天人们所学习和使用的内容对象了,故此也就略去不谈了。

“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句。“复有”,还有。“英”,草。 “乍”,刚才,仅仅。“乍”指时间的短促。时间的短促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这些图像、图案的创制过程的时间短促,不像文字、字体的创立时间那么长。二是指这些图像、图案的使用时间的短促,也不像文字、字体的使用时间那么长。“图真”,描摹物象使其逼真。“率尔”,轻率的样子。“写瑞”,书写这些图像图案以象征祥瑞。“当年”,当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有,古时候人们依据龙、蛇、云、露、龟、鹤、花、草等物体绘制出来的类似于文字的图像、图案,这些只是简单地描摹物象,被一些群体作为图腾标徽使用,被用以征兆当时的“祥瑞”。

“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句。“巧涉”,巧妙涉入。“丹青”,书法。“丹”,朱砂。“青”,竹子。这些都是书写的材料,用来指代书法。“工亏”,功用、功能上的有限。“翰墨”,书法。“楷式”,规范模式,这里指文字书体的基本要件。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图像图案虽然看起来类似于文字,但却不是文字,它们不具备有文字的功能,也不具备书体的基本要件,不能称其为书体。鉴于此,对于这些也就不作详细的论述了。

“厥用斯弘”这一章讲的是孙过庭对中国书法艺术中书体本质认识的基本思想认识观点。为了把握对书体本质的认识,孙过庭追溯到了文字的创制和书体的形成。通过文字的创制和书体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妍质悬隔”这一现象,发现并得出了对书体本质认识的基本思想观点:“厥用斯弘”。该章有如下几个重要观点。

第一、“六文之作”

中国书法是以中国文字为书写对象的,是伴随着中国文字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发展。“六文之作” 说明中国文字的发展成熟,标志着“结绳记事”时代的结束。“六文之作”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最大的文字革命,在中国文字史与中国书法史上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序》说得非常明白:“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卫恒《四体书势》云:“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又云:“邕作《篆势》云:‘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崔瑷作《草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

这些讲的就是“六文之作”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八体之兴”

“八体之兴”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它标志着中国文字形体的发展成熟,为书体的规范开了历史先河,从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形式基础。

卫恒《四体书势》云:“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也。及平王东迁,诸侯立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政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定乃隶字也。”

又云:“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酆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及汉祭酒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新,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工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善篆,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中郎将,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

又云:“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从以上文献记载中可以看这么几个问题:

1、秦始皇嬴政在书体的规范化上起了决策者的作用,功不可没。

2、书体的规范是历史上众多书法家的心愿,他们为此做了大量的艰辛工作。

3、历代统治者均倡导鼓励书体的规范化,并注重书写的功用性。

第三、“厥用斯弘”

“厥用斯弘”是孙过庭对中国书法艺术中关于书体本质认识的基本思想认识观点。这一基本思想认识有三层意思:

1、书体的形成是文字应用的必然结果。

2、书体的发展变化是文字应用的需要,换言之文字的应用决定着书体的形式,书体的形式是为文字的应用服务的。

3、应用是目的,书体是手段。

书体的生命核心和灵魂是一个“用”字。由此就可以得出一个书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用,用,书体则弘;无用,不用,书体则衰。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有的书体泯灭了,有的书体弘扬了的原因。由此也可以得知为什么有的书法家一味地追摹古体、强调个体、甚或“创体”,终无成就的原因了。

第四、“妍质悬隔”

“妍质悬隔”强调的是书体和字形的演变这一客观事实。在此之前孙过庭就讲过“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每一种书体在应用的过程中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演变的,具体到书体中的个字的形态和面貌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演变。远古时期到唐代,时间过去了几千年,字体的变化,字形字貌的变化已与从前大不相同了。轩辕时期始作“六文”,秦时兴用“八体”,到了唐代盛行的是楷、行、草,这些都是最有力的例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