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学2(舌诊闻诊重点)

 lsm222 2019-01-01
第三单元望舌

重点一:总论--1.望舌的顺序: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2.舌尖属上焦心肺;舌中属中焦脾胃;舌根属下焦肾与膀胱;舌两侧属肝胆。如图
3.正常舌象:淡红色,薄白苔。

重点二,望舌质
1.望舌色:淡白舌(气血阳虚)--淡红色(正常.病轻)--红舌(热)--绛舌(热盛或热入里)--青紫舌(瘀.寒.热)。
淡白色: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色--脱血夺气)
淡红色:正常人,轻病者。

红舌:实热证,阴虚内热证。舌尖红为心火、舌两边红为肝胆热、舌小鲜红为虚热、鲜红兼黄为实热。

绛舌:里热亢盛、阴虚火旺。有苔点刺热入营血、无苔裂纹阴虚耗液。

青紫舌:血行不畅。舌有瘀斑局部滞,淡红泛紫在肺(肺气壅滞)肝(肝郁血瘀)先心病。紫而湿润寒凝血,紫而干枯热伤津。

2.望舌形: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
(1)舌质老为实证,舌质嫩为虚证。
(2)胖大舌:为水湿、痰饮内停。淡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红胖--脾胃湿热、痰热内蕴。
(3)肿胀舌:心脾热盛、湿热内蕴。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青紫--先天性舌血管瘤。
(4)瘦薄舌:气血两虚,阴虚火旺。色淡--气血两虚。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5)点刺舌: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点刺越多,越热越盛。舌红 芒刺--气分热盛;舌红 点刺鲜红--血热内盛、阴虚火旺;舌红 点刺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6)裂纹舌:阴血亏虚。淡白--血虚不润;红绛--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虚;淡白胖嫩 齿痕--脾虚湿侵。

(7)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所致,主脾虚、湿盛、常与胖大舌同见。齿痕 淡胖润--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齿痕舌 淡红--脾虚或气虚;齿痕 红 肿胀--内有湿热痰浊壅滞;齿痕 淡红 嫩 舌体不大--先天性齿痕、若在病中见之、提示病情较轻、或见小儿或气血不足。
总结:老舌主实嫩主虚,胖大水停痰湿泛,肿胀心脾外感热,瘦薄气血阴虚火旺,点刺热极裂阴伤,齿痕脾虚与湿盛。

3.望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痿软舌: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液亏虚;强硬舌:热入心包、高热伤津或风痰阻络;
颤动舌:肝风内动;吐弄舌:心脾有热;
歪斜舌:中风或中风先兆;短缩舌:病情危重。
阴虚动风见舌红少苔少津 颤动;肝阳化风可见舌红 颤动 眩晕、肢体麻木;热极生风可见舌绛紫 颤动 高热惊厥。重点三,望舌苔1.苔质变化薄厚、润燥、腐腻、剥落、真假。
(1)薄、厚苔:反映邪正的盛衰和病位的浅深。舌苔由薄转厚为病进,由厚转薄为病退。薄苔:正常、外感表证、内伤轻病。厚苔:邪盛入里、内有痰湿、食积。

(2)润、燥苔: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润苔:不滑不燥--正常、津液未伤、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
滑苔:水多伸舌欲滴、扪之湿而滑--水湿内聚、寒、湿、痰饮。
燥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津液已伤--常因高热、大汗、吐泻、久不饮水或过服温燥之药。
糙苔: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津液全无--代表热盛伤津之重症。
由润变燥为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由燥苔变润苔为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3)腻苔:扪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主痰饮、湿浊。
腐苔: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扪之可去--主痰浊、食积。
病者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为病邪消散、正气胜邪。
病中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为胃气衰败、为根苔。
脓腐苔多见于内痈。

(4)剥落苔:了解胃气胃阴之存亡及气血的盛衰、判断预后。主要有以下七种。
光剥苔--舌面光洁如镜(镜面舌);前剥苔--舌前半部份苔剥落;中剥苔--舌中部份苔剥落;根剥苔--舌根部份苔剥落;类剥苔--剥落处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地图舌--不规则大片脱落 边缘厚 界限清 似地图;花剥苔--剥落不全 剥落处光滑无苔 余处斑驳的残存舌苔 界限明显。
舌红苔剥--阴虚。花剥苔--胃气阴两伤。镜面舌 舌色红--胃阴干涸,胃气乏生。

(5)真、假苔:判断疾病轻重与预后、以有根无根表示。
真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是有根苔。提示胃气充足。
假苔:刮之即去、为无根苔、提示病重。

2.苔色变化
白色苔:表证、寒证、湿证。
黄色苔:里证、热证。
灰黑色苔:邪热炽盛、阴寒内盛、痰湿久郁。
白 薄 润:正常苔或表证初起、或里证轻证、或阳虚内寒。
白 薄 滑: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或水湿内停。
白 薄 干:外感风热。
白 厚 干:痰浊湿热内蕴。
白 厚 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白 积粉 扪心自问不燥:积粉苔。主瘟疫或内痈、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白 似砂石 扪之粗糙:糙裂苔。主内热暴起、津液暴伤。

黄 薄: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黄 淡 滑润 多津:黄滑苔。主阳虚寒湿 痰饮化热、或气血亏虚 湿热之邪。
黄 干燥 裂: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黄 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黄 湿润: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灰黄 干燥:热极伤津。
灰黄 黄黑:霉酱苔。主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

第四单元闻诊
重点一,听声音*
总则:高亢有力为实证、热证;低微无力为虚证、寒证。
1.音哑与失音:
新病:实证、金实不鸣、主外感风寒.风热袭肺.痰湿蕴肺。
久病:虚证、金破不鸣,主肺肾精气内伤、阴虚火旺。

2.谵语、郑声、独语、狂语、言謇。
神志不清的有:谵语、郑声、独语、狂言。
神志清楚的有:错语、言謇。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代表实证、热扰神明。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主虚证、心气大伤、心神散乱。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虚属阴证、心气不足、气郁痰阻。
错语:神识清楚、语言错乱、语后自知,(属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属实证时为痰湿、瘀血、气郁)。
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署、登高而歌。属阳证、实证、热证、痰火扰神。
言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与舌强并见者、为风痰阻络所致,中风先兆或后遗症。

3.咳嗽、喘、哮
(1)咳嗽:声轻痰清低微多属虚,声闷痰咳多属实。痰稠黄不扬难咳出、多属肺热伤津。
干咳无痰黏难咳、多属燥邪伤肺阴。
顿咳(百日咳)阵发声不绝,咳声终时有鸡啼。多是风邪结伏痰,郁而化热阻气道。
白喉咳声如犬吠、声嘶难吸肺肾虚,加之疫毒及攻喉。

(2)实喘:急、深、粗、高、为实喘,多是风寒袭肺、痰热闭肺、痰饮停肺、肺失宣降或水气凌心所致。
虚喘:慢、浅、微、低、深吸为快、动则喘甚、为虚喘、为肺肾亏虚,气失摄纳、心阳气虚所致。
(3)哮:急促似喘 声高断续 哮鸣音。

4.呕吐、嗳气、太息
(1)呕吐:呕吐酸腐味的食糜为-食滞胃脘;口干欲饮、饮后则吐为-水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脾胃阳虚。
(2)嗳气频作声响亮、嗳气后脘腹胀减、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肝气犯胃。
(3)太息:叹息、情绪抑郁时,因胸胁闷不畅、不自觉地发出长吁或短叹声,多为肝气郁结。

重点二,嗅气味

1.口气。(1)口气酸臭、并有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为食积肠胃。
(2)口气臭秽--胃热
(3)口气腐臭、或伴咳吐脓血为--内有溃腐脓疡。
(4)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牙疳。

2.排泄物味
(1)大便:酸臭难闻--肠有郁热;溏泄而腥--脾胃虚寒;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伤食。
(2)小便:黄赤混浊、有臊臭味--膀胱湿热;尿甜并散发烂苹果味--消渴(糖尿病)
(3)经血:臭秽--热证;气腥--寒证。
(4)带下:臭秽而黄稠--湿热证;腥而清稀--寒湿证;奇臭而色杂--癌症。

3.病室气味
臭气熏人--瘟疫类;尿臊气(氨气味)--肾衰竭水肿病晚期;血腥味--失血病;尸臭--脏腑衰败;腐臭味--溃腐疮疡;蒜臭气味--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消渴并发症,属危重病情。

近期将持续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