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璧形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最为常见的器类之一,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便一直延用,形制样态亦随时代的更迭而不断演进变化。 一、新石器时代晚期璧形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良渚、齐家等文化即已出现璧形器。然而,由于区域文化的不同,各地璧形器形制并不完全一致。 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所出璧形器见有单体者,也存在上下相连的双联璧及三联璧,外廓多不圆整,有时还呈方圆形,内外缘皆琢磨作薄刃边且璧面微隆。 ![]() ![]() ![]() ![]() ![]() 商代采用旋转切割法,以环状玉料制作璧形器,可分为凸唇璧和片状璧两种类型。凸唇璧呈圆环形,孔壁向上下延伸,于内孔两端形成立体凸缘,因此又被称为“凸缘环”,是商代特有璧形器造形。片状璧由凸唇璧上下两端分剖而出,外廓与内孔皆为圆状,造形承袭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延续至各代,器表与凸唇璧一样具有旋转切割产生的环状弦纹,而“内圆外圆”的样态作为璧形器的基本特征,成为后世璧形器形制发展的基础。 ![]() ![]() 春秋战国璧形器继承了商周的基础,一方面维持片状璧“内圆外圆”的传统样态,另一方面又在璧缘增添若干附饰,使璧形器造形出现更多变化。 由于这一时期藉由大型管具切割外廓,因此传统璧形器的形状极为圆整,器表会因应各时代纹饰喜好雕琢纹样。而新产生的出廓样式则通常以圆璧为主体,保留璧孔芯料者,多将芯料透雕,制成镂芯璧;保留部分外缘者,会将边料透雕为单一或对称的动物形态。 ![]() ![]() ![]() 战国晚期至汉代传统圆璧形制变化愈加丰富。春秋战国时透雕单一角度动物纹的镂芯璧与出廓璧,在此时逐渐改以平面立体化动物纹为饰,更有甚者直接摒弃规律性纹样,将圆璧通体透雕作螭龙、凤鸟等造形,形成新的镂空璧样式。同时,部分璧形器开始以附属姿态出现于其他玉饰之上,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透雕凤纹牌形玉佩、玉兽首衔璧及龙虎并体玉带钩皆属此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