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路各国贸易:以与明朝最亲近的邻居朝鲜为例(4)

 梦想童年594 2019-01-01
    明帝国的经济政策中海上贸易政策最为失败,失败得令人痛心疾首。因为,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海军实力全球第一,如果明帝国继承元帝国的海外贸易政策,显然中国的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会改写。但历史事实却是:朱元璋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历来,许多论者都对朱元璋提出了尖锐批评。然而,本书却对朱元璋在当时所采取的政策表示理解甚至支持。以此推之,四百多年后的乾隆拒绝马嘎尔尼,本人也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以当时西方国家的所作所为看,任何一个爱护百姓的统治者都将对其表示反感。

  明代海外贸易政策有三大表征、两大不足。三大表征上,“禁海”与“朝贡贸易”作为明帝国对外贸易的两大基石成为政府层面的特征,它们与民间走私乃至海盗经济的兴盛成为三大永不变化的表征。

  之所以出现三大表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海路贸易的不重视,以及由此对海外邦交国政策产生重大偏差——“花钱买太平”与“绥靖”。对于这两点,之前许多人都将板子打在了朱元璋的屁股上,其实未必正确。

  明帝国在海外贸易方面的主要错误应该由其后代和历史传承来承担。其一,中国的海外贸易在历史上,大多是“朝贡贸易”,这也是本书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表示尊重,但对其历史意义表示不屑的原因;其二,自南宋起因为民生问题而导致的海上走私、海盗等问题,在明朝呈爆炸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之后的统治者不能从民生角度看问题,一味执行“祖宗法制”造成了海路走私比陆路更严重、更危险的状况。

  明帝国海外贸易的第三个巨大不足,就是对于“国家海盗”的兴盛不能采取有力措施。当时,欧洲各国在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基本都不如中国实力雄厚。然而,在某些技术上却比中国优秀,例如军事技术。由此造成西方国家利用“海盗”手段,逐步蚕食中国的各种利益。明帝国并没有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从而将中国的海外贸易通道拱手让给了西方国家,从而使自己在未来的白银输入中处于很不利的位置。

  同样,如果说陆路走私使得明政府财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流入各种强势人手中的话,海上的走私却促成了民间商人势力的急剧壮大,从而使他们可以利用雄厚的资本迅速漂白。一方面,这些走私势力又与当地士绅合作开始向政治、军事、经济多领域渗透,以至到了明末,明帝国的最后保护者竟然是海盗家族出身的郑芝龙父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