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各个时期玉鱼

 gudian386 2019-01-02

玉鱼最早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大量出现在商代,其特点有:

(1)早期的玉鱼鱼身短小,不到两寸,多直身形,到晚期则鱼身长而窄,并出现弯型鱼;

开局化身投资大亨,如何选择

(2)纹饰简单,只是勾勒形状,有剪影的效果;

(3)鱼眼多为圆形大眼,有三种雕琢方法:①直刀去地斜磨;②平刻阴线圆圈状;③阴刻线双圈眼,中间有微微隐起的感觉;

(4)鱼身用短直的阴线刻鱼鳍和分水,线条一头粗,一头细,排列疏朗;

(5)鱼尾有单尾和分叉尾,并有刃,表明这一时期的玉鱼既是吉祥的饰物,也是一种小型的切割工具;

(6)多数都有穿孔,没有固定的模式,头或尾都有钻孔,而且往往与鱼眼合二为一。

周代玉鱼与商代基本一致,变化较小,只是弯体鱼逐渐增多,直体鱼细长,其长度要超过商代。鱼身出现了各种纹饰表示的鱼鳞,主要有方格状和圆弧状。这一时期出现了较多的玉质较差、做工粗糙的玉鱼,主要表现在其阴刻线长短不齐,粗细不一。

玉鱼,周,长4.6cm,宽1.5cm,厚0.25cm。

春秋战国和汉代目前都没有发现玉鱼的资料,只是到唐代才有少量发现。唐代玉鱼体态丰腴,尺寸之长超过历代。鱼身饰满酷似鸟羽的鳞纹。鱼眼分长条眼和圆眼两种,圆眼用下凹较深的圆点刻画。有的玉鱼嘴角超过眼角,与唐代玉龙的雕琢方式极为相似。鱼尾分叉,宽而扁,上面饰有平行阴刻线,此外尾部与身体之间往往刻画双直阴刻线。

宋代玉鱼的体形较之唐代要清瘦许多,且多呈昂头翘尾的跳跃状,极富动感。小口,小眼,眼形的刻画以下凹浅的圆点眼和用空心钻琢成的圈眼为主;背鳍和分水较为宽阔,阴刻线挺秀有力,线条不乱。鱼身以光素者居多,少数也有斜方格鳞纹。这一时期的玉鱼多用花草作陪衬纹。

玉鱼莲坠,宋,长6.2cm,宽4cm,厚0.6cm。清宫旧藏。

玉色白,表面有赭黄色斑。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西周以后鱼类玉器数量锐减,唐代又有回复,宋代佩鱼之风又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荷花与鱼相并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吉祥图案的一种。

元代玉鱼的体形比宋代的肥、扁,多直身状,嘴部都是半张,尾上翘,圆眼微凸,并有勾形的眼皮;背鳍与分水紧贴鱼身,鱼尾宽大为扇状,有的长度达到整个鱼身的五分之二左右,并有放射状的阴刻锯齿状纹,鱼尾与鱼身之间有一道阴刻线相隔;鱼鳞的表现发式多用阴刻的蒲纹,粗犷有力,格纹不乱,很有规则。

明代玉鱼腹鳍较长,呈波浪状,大多超出身体。鱼眼的雕法有双圈眼、连环双眼及下凹较深的圆点眼。鱼身有扇形,有凸起的骨刺,边缘呈锯齿状,或中部分开弯向两侧。鱼身的纹饰有多种,或斜网格状鳞,或“米”字形水花,或有一条柔曲的阴刻水线。大多有钻孔。

清代的玉鱼多为金鱼的形象,器型浑圆,造型生动写实,纹饰繁缛精细。玉鱼的眼皮多有重叠现象,腮部出现锯齿状,玉鱼所饰的鳞纹极为写实,鱼尾多分双叉,弧度很大。这一时期的玉鱼除了金鱼以外,还选用鲶鱼等吉祥寓意的题材,并出现了双鱼的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