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富贵有鱼贺新年

 天宇楼33 2018-02-18


鱼,是中国古代玉器最常见的题材之一。玉鱼出现时间较早、流行时间较长,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鲜明的风格。时逢戊戌新春,特对玉鱼的发展演变进行综合论述,借玉鱼美意,恭祝各位朋友吉庆富贵,连年有余!

一、新石器时代

以玉石作鱼者,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但数量极少,仅在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存中有零星发现。

红山文化作品,如阜新胡头沟出土绿松石鱼:一对,左:长2.7厘米,右:长2.5厘米,两件造型、质地相同;表层为绿松石质,背面为黑色石皮;薄片状,圆头,背微拱,腹鳍凸出,翘尾,身光素无鳞,头部钻一孔示目,兼供系佩之用。

巴林右旗那斯台也出有红山文化玉鱼:长4.3厘米;浅绿色萤石;扁圆锥体,头圆,颈部有一周阴刻线,似鱼鳃,双目对透成孔,口部呈凹坑状,体左侧琢有一条沟痕,右侧为两条,以作鱼鳍,尾端渐收为钝尖形。

良渚文化作品,如余杭反山出土玉鱼:长4.8、厚0.7厘米,近圆雕,横截面呈椭圆形,鱼身较宽肥,腮部浮雕,阴刻圆眼,歧尾,以阴线刻饰尾鳍纹,腹下有对钻而成的穿孔两个。

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南一北两个考古学文化的玉鱼虽有差异,然亦存共性:尺寸较小,造型简单概括,仅为抽象的仿生形态,可以大致识别出鱼形,具有明显的头、目、鳃、身、尾,但鱼鳍不甚突出,且不见鱼鳞。

二、商代

商代,是玉鱼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此期玉鱼无论在数量、类型,还是工艺水平上,都超过了新石器时代。商代主要以阴刻结合片切割工艺,表现鱼的侧面形象,达到了剪影般的艺术效果。鱼造型简约洗练,风格写意抽象,重点抓住头部的特征,予以夸张表现,仅可大致识别出鱼的整体形貌,然具体细节则不够写实,可谓“抓住重点,不及其余”,“神似而形不似”,这是典型的象征主义处理手法。

滕州前掌大出土

安阳殷墟出土

玉鱼通常为薄片状,形制较小,通常为5—8厘米,超过10厘米者较少。造型主要包括直身和跳跃,且鱼体有肥瘦之分,大体分为五类:即直身,体较宽;直身,体狭窄;直身,体胖圆;跳跃状,体较宽,不甚弯曲;跳跃状,体细长,弯曲剧烈。其中跳跃状的玉鱼多为环形玉器,如玉璧、玉环、有领玉璧、有领玉环、玉璜改制而成,即依托原器之弧弯表现鱼跳跃的造型。

安阳殷墟出土

滕州前掌大出土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鱼嘴主要有三种:其一,最常见,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若“T”形,用一道粗线或小三角形豁表示微张的口部;其二,上吻下钩;其三,钝尖状嘴。鱼鳃以弧线刻饰。

眼通常为斜刀琢成的大圆眼,亦有重环形眼、以孔代眼及省略鱼眼者。

滕州前掌大出土

鱼的身、尾分割明显,且常有凸齿状界栏。尾形主要有三:其一,斜刃刻刀形;其二,末端扁薄若刃,中有“V”形小豁,尾尖略翘,状马蹄;其三,勺形;第二种尾部表面偶有双线卷云纹装饰。

滕州前掌大出土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背鳍和腹鳍用平行斜阴线表示,刀工粗犷有力,也有背鳍雕成扉牙状或以三角形纹作背鳍者,但颇为稀见。鱼体大多光素无鳞;有鳞者,通常以斜刀法雕琢的重叠弧线纹作鳞。玉鱼有一孔或两孔,独孔多为鱼口或眼,双孔分别位于口部和尾部。

青州苏埠屯出土

安阳殷墟出土

三、西周

西周玉鱼数量很多,主要流行于早、中期,至西周末期已式微。西周玉鱼受前代影响甚大,基本承袭晚商之风格,但西周造型趋于程式化,中规中矩,不及商代生动灵活。

长安张家坡出土

此期尺寸较大,长度超过10厘米者很多。晚商的胖圆玉鱼已消失。西周中期新增一种造型:鱼尾下摆作跃起之态,但尾端同鱼腹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鱼体弯曲不甚,整器仍笔直,应为弧曲跳跃状玉鱼的简化造型。另外,西周时期还出现大量素面玉鱼,似为有意简化的制式。

济阳刘台子出土

长安张家坡出土

鱼眼多为斜刀琢成的大圆眼。鱼嘴主要有两种:其一,吻部前伸且上下外凸,接近商代的“T”形嘴,然此期吻前端通常磨薄作刃状,且不少省略表现微张口部的粗阴线、豁口;其二,吻上端尖翘,前缘向下渐内收,下端漫圆,前缘有“V”形开口,吻下雕有一凸齿,似为脚爪,此类嘴形乃西周玉鱼最典型的特征之一。除单弧线鱼鳃外,双线腮亦常见。

岐山贺家砖厂出土

长安张家坡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玉鱼的鳞、鳍形态同晚商相近,但鳍、尾线纹颇为锐利、细密,可见琢磨工具较晚商更加薄锐。此期身、尾过渡自然,不见界栏;鱼尾较宽,末端平截,扁薄若刃,中有“V”形小豁,尾尖略翘,状马蹄,鱼尾所占整长之比重有所增加,有甚者可达到二分之一,商代的斜刃刻刀尾和勺形尾已不再流行。钻孔除位于口、尾部外,新增置于脑后、脊背的孔。

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宝鸡茹家庄出土

四、东周秦汉时期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东周时期的玉鱼较为罕见,仅出现于春秋时期,玉鱼尚有西周遗风,战国时期罕见玉鱼。春秋玉鱼造型简化,动感较差,多为直条状。鱼头圆钝,多以小三角形豁表示微张口部。鱼眼为小圆环形,皆用浅细阴线琢出。体表多光素,仅见个别作品琢有龙首纹,这些纹饰与玉鱼的造型没有直接关联,仅在表面以规则的布局起到了装饰作用而已。鱼尾甚短,作梯形。

郧县肖家河出土

凤翔南指挥村出土

秦汉玉鱼不多,其风格大体延续春秋时期,迄今所见,均为直条形,较厚,状草鱼,造型规整,比例协调,但动感较差。鱼头呈圆弧形,嘴略尖,前端多磨平。小圆眼。鱼鳃多以綯索纹表现。鱼鳍不凸出体外,用小撮直阴线表示。有鳞者体表为扇形鳞片。梯形短尾。鱼体细节均用浅细阴线刻划,工艺较随意。

广州华侨新村出土

五、宋辽金时期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罕见玉鱼。及至宋代,有关鱼题材的玉器复又大量出现。此期玉鱼的造型,打破了程式化的藩篱,造型丰富,形神兼备,风格写实,生活气息浓郁,出现了不少具有绘画效果的作品。宋代,可谓玉鱼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阶段。

国家博物馆藏

宋代玉鱼通常采用半圆雕结合镂雕工艺制作,富有立体感。造型主要有细长身、胖圆身两种,多为跳跃、游动状。细长身玉鱼头部尖小,胖圆身者头部肥大。

定州静志寺塔出土

鱼口微张,多有弧形唇线。鱼腮以斜刀碾琢的宽弧线表示,具有一定层次感。眼形主要有三种:实心钻磨成的小圆坑点,薄璧管钻套打的细纹环,多条阴线拼接成的圆形。

国家博物馆藏

体表多光素无纹,亦有网格状鳞。鱼背鳍竖立,腹鳍、臀鳍俱备,均凸出体外,呈摆动状。尾部上翘,明显分叉。鳍、尾表面均阴刻整齐的阴线纹,凡鳍、尾边缘,多雕作锯齿形。玉鱼常有荷莲、水草、谷穗等物陪衬,陪衬物居于画面的次要地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辽金时期的玉鱼受宋代影响甚大,但其质感、动感以及精美程度均逊于宋代玉鱼。

奈曼旗青龙山镇出土

喀喇沁旗吉旺营子出土

绥滨中兴出土

户县张良寨出土

六、元代

元代玉鱼,形成了倾向性之品类,主要仿生自鳜鱼。其造型颇为写实,充分反映出鳜鱼作为肉食动物的矫健、凶猛形态。鱼体平扁,腹部宽阔,身形矫健,整体具有游动感。在鱼体关节之处和鱼、陪衬物交接部位通常采用深雕重刻,这是元代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特殊刀法,为使主体富有立体感。

国家博物馆藏

鱼头较大,阔口微张,厚唇凸起,下唇突出,嘴角向下方拉长,呈地包天状。鱼眼多为斜刀碾琢的圆圈,线槽粗重,且通常在圆圈内加琢一道弧线,从而形成一个月牙形的眼皮,俗称“双眼皮”;亦有浮雕圆眼。

国家博物馆藏

鱼鳞用直阴线纵横交错而成的细密菱格纹表示,线条深峻粗犷;也有的玉鱼体表光素。鱼鳍较为完备:头后侧多有胸鳍,此为前代所不见,除浮雕、线刻的完整胸鳍外,有不少在眼眶下刻划一根延伸到腮部的曲线以作简省的胸鳍;腹鳍紧贴腹下,臀鳍舒张,背鳍发达耸立,刚直如刺;表面皆琢粗阴线表示鳍骨,线条粗犷有力。

国家博物馆藏

宽尾上翘,状芭蕉叶,尾宽约占鱼身三分之一,表面装饰放射状锯齿纹或直线纹。凡鳍、尾之边缘多琢作齿形。单体玉鱼的背腹之间,常对钻贯通天地孔,可穿系绶带作佩饰之用。

上海松江西林塔出土

九、明代

明代玉鱼较为多见,种类比前代更加丰富。早期尚有元代遗风,中晚期作品显的呆板,缺少活力,不够生动写实,造型趋于图案装饰感。明早期通常摹自鳜鱼、鲤鱼,中晚期又增鲢鱼、鲶鱼之形。明代玉鱼的造型以静态基调为主,鱼体伸展、尾部微翘为最常见造型,其僵直、臃肿,似板块。

湖北省博物馆藏

鱼口微张或抿口;下唇较短,前突不甚。上唇之后或有鼻孔。眼形主要有四种:其一,砣工阴刻不规则圆形;其二,管钻圆眼,系厚壁管钻套打而成的正圆形,槽痕粗深;其三,连环眼,由两个管钻圆环相连而成;其四,日月形眼,在正圆形眼珠外有一月牙形眼皮,状日月之态。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藏

鱼身自腮到尾部常横贯一长线,鳞纹有时仅分布于上半体。阴刻网格纹为明代最常见鱼鳞,零星点缀的阴刻*纹、米字纹、三角形纹、平行三线纹亦较流行。

武汉市博物馆藏

胸鳍消失,腹鳍、臀鳍颇小,多作桨形和花瓣形,通常收拢,紧贴鱼身。背鳍很窄,边缘常雕成连弧波浪形或锯齿状。尾形有两种:其一,扇形,边缘为波浪状或光滑,表面阴刻五到七组草叶纹;其二,分叉甩水状,其分叉幅度较大,表面阴刻鳍骨。

安徽省文物局藏

明代玉鱼常见衔莲梗者,身旁附水草、莲叶等物,莲叶较小,内凹如盆,边缘少见翻卷;水草、莲叶等陪衬物有时阴刻在鱼体表面。

天津博物馆藏

十、清代

清代玉鱼存世量很大,造型各异,主要摹自鲤鱼、鳜鱼、鲢鱼、鲶鱼、金鱼等,其中金鱼为本期新增特色。清代玉鱼,尤其中期作品,有大量圆雕而为者,其风格写实,造型逼真,形体结构比例关系把握准确,肌肉得以突出表现,同时还强调细节的具体刻划,浮雕阳线运用广泛,具有强烈的造型美、质感美,但大多缺少动感,显的呆板。清代晚期玉鱼则优劣不一,常见片雕作品,其工艺粗糙,造型简化概括。

湖北省博物馆藏

讷河团结屯出土

此期玉鱼眼形主要有五种:其一,砣工阴刻不规则圆形;其二,圆凸眼;其三,阴刻环形眼珠,圆廓外阴刻一道短弧线表示眼皮;其四,管钻圆眼,但刻痕不及明代粗深;其五,米字纹或*纹作眼。小嘴微张或闭口。锯齿状腮较流行。

安徽省文物局藏

鱼鳞主要有三种:其一,繁密、规整的扇形鳞,鳞片上常阴刻一道短直线或隐起一道凸棱;其二,阴刻网格纹鳞;其三,阴刻“*”纹或米字纹,纹样刻痕粗深。体表常阴刻一道横贯腮尾的长线。腹鳍、臀鳍很小,多为花瓣状,紧贴鱼身;背鳍窄甚,边缘常雕作葵口形或锯齿状;鱼鳍表面的鳍骨纹多用减地阳线表示。

北京颐和园藏

湖北省博物馆藏

鱼尾大多美化夸张,以花瓣形最多,其分叉幅度大,有两瓣、三瓣之分;三叉叶形尾、葵口边缘的扇形尾亦较常见。尾表面的鳍骨常用浮雕阳线或双钩阴线表示。

昆明刘家山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