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病的辨证】

 昊晟堂 2019-01-02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是论治的前提。“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一、四诊

望、闻、问、切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四种诊察方法,亦称“四诊”。其对皮肤性病的诊断,亦不例外。

(一)望诊

望诊就是医者借助视觉来观察病人神态、皮肤、毛发、爪甲和舌、苔等异常变化,以测知机体功能状态和病情的诊断方法。

1.望神态 观察病人精神状态,包括面部表情、眼神和动态,从而得出有神、无神的印象,这对病情的轻重可以有一个初步了解。一般而言,患者目光有神,精神奕奕,表情自如,意识清楚,反应敏锐,是为“有神”,表明患者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虽得病,其势轻浅;若目光晦黯,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意识不清,反应迟钝,则为“无神”,表明患者正气亏损,脏腑功能已衰,病情严重。就皮肤性病而言,新病或病情轻浅者,一般神态改变不大,若病久或病传入里,伤及脏腑气血者,则可表现为无神或失神之象,如痈、疖所致的脓毒血症,严重的药物性皮炎,天疱疮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望皮损 这是诊断皮肤性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观察皮肤损害的不同特点,包括:

1)类型 如红斑、丘疹、风团、水疱、鳞屑、脓疱等。不同类型的皮损,常提供辨证的重要内容。如红斑,一般提示营血有热,风团提示有“风邪”,脓疱一般提示有“热毒”。

2)部位 很多皮肤性病有其好发部位,这往往有助于诊断。例如扁平疣常发于颜面部、手背部;硬红斑多发于小腿屈侧等。中医学还可根据皮损的部位,联系经络脏腑进行辨证治疗。如发于唇部者多系脾胃经,鼻部者多属肺、大肠经,胸胁部者多为肝、胆经。

3)颜色 不同皮肤性病的损害,其色泽亦可不同,如白癜风和黄褐斑。此外,在一种皮肤性病的不同发展过程中,也可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结节性红斑、紫癜的早晚期皮疹。中医学根据皮损色泽的不同,也可判断出其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盛衰。如红色多主热证、里证;白色多属虚证、寒证,或属气滞,肾阳不足;黄色多主湿热、脾运失健;青紫色主寒,或属气血不通,经脉阻滞;黑色则为寒证、痛证,其藏象属肾,为肾之功能衰退。

4)形状 有点滴状、圆形、椭圆形、环形、蛎壳形、半月形、地图状等。

5)边缘 清楚或模糊不清,整齐或不规则如锯齿状,隆起或平塌。

6)分布 局限或播散性,单侧或对称性,散在或密集,孤立或融合性。

7)排列 呈线状、带状、环形、水溅状等。

8)数目 皮损可为单个、少数或多数。

9)大小 常以实物比拟,如针头、粟粒、绿豆、花生、杏核、鸡卵、手掌等;或用厘米测量直径。

10)脓 脓液的形成多为热盛肉腐所致。脓质稠厚、色泽黄白鲜明,多属气血充盈之顺证,脓汁稀薄、色泽晦黯或夹有败絮样物,则为气血衰竭之逆证;脓色绿黑,多为热毒;脓中夹血,则为血络受损之象等。

3.毛发、黏膜、爪甲 毛发光泽乌黑、生长茂盛,为精血充盈之象;若毛发干枯发白、生长稀疏或脱落者,则为肾脏精血不足,发失所养所致;某些久治不愈的脱发,亦可因气滞血瘀、发失所养而成。有的皮肤性病往往伴发黏膜病变,如扁平苔藓、念珠菌病、白塞病等,常可帮助诊断。爪甲的枯荣,反映肝血之盛衰。一般常人爪甲红润、光亮、平滑;若血虚无以养肝,爪失所养,则爪甲多薄而软;血燥可致甲面干燥而脆裂变形,或肥厚、混浊、干枯;气血瘀滞或虫蚀可引起爪甲变色。

4.望舌

1)望舌体 以色而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营血热证,津液耗损;紫舌多主瘀血。以形态而言,舌体纹理粗糙为“老”,多属实证、热证,纹理细腻为“嫩”,属虚证或寒证;舌胖色淡、边有齿痕者,属气虚或脾肾阳虚;舌体瘦薄、淡红而嫩者,多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面裂纹或光红无苔,多属热盛阴伤;舌多芒刺,则为热邪亢盛。

2)望舌苔 白苔一般主表证、寒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灰黑苔主实热或虚寒证。苔干表示津液耗伤;苔腻为痰湿内盛。此外,苔的厚薄反映病邪之深浅和病情之轻重。

(二)闻诊

1.闻声音 闻语声之高低,呼吸之粗微,咳声之轻重,呃逆之有力或无力,叹息之有无等。

2.嗅气味 主要是嗅病人口气、汗、痰、涕及二便等气味。皮肤性病中如腋臭可嗅到狐臭味,黄癣有鼠尿味,足癣感染有腐臭味。

(三)问诊

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症状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1.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姻、职业、籍贯、地址、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以了解一般情况,取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

2.问发病情况 发病的时间、原因、症状、部位,病情的演变和发展等。

3.问治疗情况 包括中西药物及各种方法的治疗,治疗的效果及反应等。

4.问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过敏史 了解患者过去发病情况,家族中有无同样患者,以及个人思想、工作、学习、生活、月经史、生育史、疫源疫区接触史、过敏史等情况。

5.问刻下症状 局部症状,即皮肤损害的情况和自觉症状。全身症状,中医学传统的问诊法,有十问歌诀可作为参考: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四)切诊

1.切脉 中医学脉象种类很多,与皮肤性病关系较密切者大约有以下几种:

1)浮脉 多主表证。

2)沉脉 多主里证。

3)迟脉 多主寒证。

4)数脉 多主热证。

5)虚脉 多主虚证。

6)实脉 多主实证。

7)滑脉 多主痰滞、实热。

8)涩脉 多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9)洪脉 多主热盛。

10)细脉 多主血虚证。

11)濡脉 多主湿证及气虚证。

12)弦脉 多主肝胆病、诸痛及痰饮证。

2.触皮损

1)触冷热 皮损温度降低、触之冰冷者,多为气血运行不畅,肾阳不足之象,如冻疮、硬皮病、肢端动脉痉挛病等。皮温升高、按之灼热者,则属热证,如丹毒、猩红热。

2)触疼痛 疼痛的病机,系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或气血不足,不荣而痛。如结节性红斑之皮下结节,触碰有自觉痛及压痛感。

3)触麻木 一般多指麻风的检查方法,可用棉棒、针尖等来触知其皮肤知觉消退与否。

4)触干湿 正常皮肤光滑润泽。若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者,属血燥或瘀血;皮损湿润、糜烂、渗液,则为水湿泛肤;重手按之不能即起、凹陷成坑者为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者为气肿。

5)触硬度及肿块 检查皮肤有无浸润、结节、肿瘤、囊肿、瘢痕等。

6)压色泽 用玻片压迫红斑,红色可消者为毛细血管扩张,压之不退色者为紫癜或瘀斑。

7)触脓肿 一般多用于检查外科疮疡之证。如疮疡按之肿硬不热,根盘平塌而散漫者,多属阴证;焮肿灼热、根盘紧束者,多属阳证。按之坚硬固定者,为无脓;边硬顶软者,多为有脓。按之陷而不起为脓未熟,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

二、辨证方法

中医学辨证是认识和治疗皮肤性病的前提。其辨证方法有多种,临床主要以八纲辨证为基础,但应与其他辨证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一)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即辨表里、寒热、虚实及阴阳,是中医学辨证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

1.辨表里 表里系指疾病病位的内外和病势的深浅。它是相对的两个纲领,如外有疾属表,内有病属里;皮毛、肌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又如将躯壳和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而脏与腑相比,则腑属表,脏属里。可见表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表证 系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其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势浅等特点。外邪袭表、营卫不和、正邪相争,表现为发热、怕冷、有汗或无汗、头身及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舌苔薄白、脉浮等。按其外邪性质及机体的反应,又将表证分为表寒和表热、表虚和表实。

2)里证 系疾病深入于里的证候,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凡病邪由表入里,累及脏腑、气血及骨髓者均属里证。它可分为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等证。常表现为壮热、口渴、烦躁、谵语、神昏、气粗、便秘、小便短赤、舌苔黄或白厚腻、脉洪或沉等。

表里辨证以察知病情轻重深浅及变化趋势,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辨表里是采用解表或攻里治法的依据。

2.辨寒热 寒热系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张景岳认为“寒热乃阴阳之化也”,其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寒证证候,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证候。

1)寒证 系由寒邪入侵或阴盛阳虚所致的证候。“阴盛则内寒,阳虚则外寒”,其表现为恶寒喜暖、肢冷蜷卧、面色白、口淡不渴、喜热饮食、皮疹色淡或青紫、痰涕清稀、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而滑、脉迟或紧。

2)热证 系由热邪、阳盛阴虚、人体机能活动亢进所致的证候。“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其表现为恶热喜冷、口渴饮凉、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吐血衄血、皮疹色红、烦热、脓疱、瘀斑、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寒热辨证以指导临床治疗,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3.辨虚实 虚实系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状况。虚指正气不足,实反映邪气盛实,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1)虚证 系指正气不足的表现。其包括阴、阳、气、血、精(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在此仅介绍阴虚和阳虚两大类。①阴虚:症见五心烦热、消瘦颧红、潮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②阳虚:症见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胖嫩、脉沉迟无力。

2)实证 系指邪气盛实的表现。多由外邪侵入机体和内脏功能失调致使痰饮、水湿、瘀血等停留体内引起。常表现为发热面赤、声高气粗、胸闷烦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短赤、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实辨证以别邪正盛衰,为实证宜攻、虚证宜补的治法提供依据。

4.辨阴阳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阴阳用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为阴,故有“二纲六要”之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中医学诊断上,可根据临床证候将疾病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多将虚寒证称阴证,实热证又称阳证。

1)阴证 系指一切符合阴之属性的证候。即里证、寒证及虚证均可概属于阴证范畴。其表现为面色黯淡、形寒肢冷、精神不振、倦怠无力、语声低怯、肤色苍白或紫黯、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细弱。

2)阳证 即凡符合阳的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表、热、实证概属阳证范畴。多表现为面色偏红、发热神烦、躁动不安、语声粗浊、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肌肤灼热、皮疹色红、口干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洪大或滑实有力。

阴阳辨证以探究疾病的属性及变化规律,是对病证进行综合概括的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云:“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治之得当,阴阳平衡,疾病得以痊愈。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指以中医藏象学说为基础,依据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辨证的方法。内脏与皮肤的关系极为密切,《类经》云:“藏居于内,形居于外,故曰藏象。”

1.心病辨证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开窍于舌,在五行属火。《素问·灵兰秘典论》谓之“君主之官”,故心病多表现在神志和血脉方面。可表现为心悸烦热、口舌糜烂、口干少津、失眠健忘、吐血衄血、皮肤灼热、红疹血痂、舌红苔黄、脉数等。如天疱疮、红斑狼疮性脑病及红皮病。

心与小肠相表里,因心热下移小肠表现出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血等小肠里热炽盛的证候。

2.肺病辨证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五行属金。可见肺与皮肤的关系密切。肺病常有口干咽燥、咳嗽无痰、气喘无力、胸痛咯血、鼻红脂多、皮肤粗糙、干燥脱屑、苔薄少津、脉浮细而数等。如痤疮、玫瑰痤疮、毛周角化病、荨麻疹等。

肺与大肠相表里,可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主要表现有便秘、腹泻、腹痛及肛周灼热瘙痒等。

3.肝病辨证

肝主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五行属木。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皮肤瘙痒、干燥脱屑、爪甲失荣;肝经湿热可致胸胁满闷疼痛、口苦不欲饮、红斑灼热、糜烂渗液等。常见皮肤性病有带状疱疹、阴囊湿疹、鱼鳞病及皮肤瘙痒症等。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互为表里。湿热常同时蕴结于肝胆,称为肝胆湿热证;湿热随经下注,如睾丸肿痛、外阴瘙痒、湿疹等。

4.脾病辨证

脾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开窍于口,在五行属土,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所谓脾虚生湿。脾病证候常表现有腹胀纳少、食不消化、肢体困重、周身浮肿、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皮下痰核、泄泻便溏、舌淡、苔腻、脉沉缓。如湿疹、天疱疮、黏液性水肿、腺性唇炎及皮肌炎等。

脾与胃相表里,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气机上逆为主要病变。其常见证候有胃寒证、胃热证、食滞胃脘证及胃阴不足证等。

5.肾病辨证

肾藏精,主骨生髓,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二阴,在五行属水,为先天之本。肾阳虚者多表现为腰膝酸软而痛、阳痿遗精、耳聋耳鸣、牙齿动摇、发白早脱、面色白或黧黑无泽、动则喘息、肢凉浮肿、舌淡苔白、脉沉弱;肾阴虚者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见于阿狄森病、黄褐斑、黑变病、脱发、白发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病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常见证候有膀胱虚寒证和膀胱湿热证。后者由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淋沥或脓血、舌苔黄腻、脉数。《素问·宣明五气》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淋病即属此范畴。

(三)卫气营血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天士运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其将温热病概括为卫、气、营、血四类不同的证候,并以此表示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的4个阶段。这种辨证方法在皮肤性病中多用于一些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皮肤性病及全身症状较重的疾病。

1.卫分证 系指风热或湿热病邪侵犯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风邪犯卫、营卫不和或卫气不固、外风易袭引起。卫分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口微渴、咽痛、鼻塞、皮疹色红、局部灼痒或肿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常见于麻疹、风疹、荨麻疹、重症多形红斑发病初期及急性化脓性疮疡早期。

2.气分证 系风热、热毒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症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饮凉、汗出气粗、心烦口渴、皮肤红肿热痛明显、皮疹红、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常见于急性疮疡发展阶段、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

3.营分证 系温热病邪内陷,传入营分,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营分证是邪热入血的轻浅阶段,病在心营及包络。症见高热羁留不退、身热夜甚、口干但渴不甚、皮肤潮红肿胀、大疱或脓疱、心烦不寐、神昏谵语、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糙、脉细数。多见于天疱疮、剥脱性皮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等。

4.血分证 系邪热不解入于血分,血热扰心,热炽甚极或迫血妄行所表现的证候。血分证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和病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可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重症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及紫癜等。此证分为血分实热证和血分虚热证。

1)血分实热证 多因营分证病邪不解传入血分,亦有由气分邪热直入血分者,其病位偏重于心、肝二经。症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皮肤紫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或弦数。

2)血分虚热证 由血分实热证演变而来,亦可从营分证候转变或迁延而成。其病位常偏重于肾、肝二经。症见持续低热、暮热朝凉、身热面赤、五心烦热、热退无汗、心烦不寐、肢体干瘦、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虚而细。

(四)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依据《黄帝内经》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所创的温病三焦辨证法则。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用三焦的概念阐述温邪在病变过程中由上及下、由浅及深所引起各种病证的发展变化规律,并用以说明病邪所犯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特点,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

1.上焦证候 多为疾病的初起阶段,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手太阴肺经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在卫者见发热、微恶风寒、皮疹隐隐、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在气者见身热汗出,不恶寒,疹出遍身且色红灼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若肺卫之邪不解,内陷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等,病情较为危重。

2.中焦证候 邪入中焦为疾病的中期或极期阶段,为温热之邪伤及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证候。病变在胃、大肠者,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见皮疹鲜红或绛红或伴水疱、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黄老甚者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的证候,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不爽或溏泄、尿短而黄、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缓或濡数等。随着病程进展,湿郁化热,热象可逐渐明显,甚则化燥化火。此时病势虽盛而正气未衰,如治之得法,可使疾病不再传变而愈。

3.下焦证候 邪在下焦,为疾病的末期阶段,病位在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病在肾者,因邪热久羁,灼伤真阴,出现肾阴亏虚或阴虚火旺等证,临床以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而干、脉细数等症为主,皮疹转淡或渐退。病入肝者,则因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致使虚风内动,除真阴不足表现外,复见手足蠕动,甚则瘛疭等症,皮疹消退,留有色沉或脱屑。病在膀胱者,因湿邪流注下焦,阻滞气机,膀胱气化失常,则小便不通、脘腹痞闷。

三焦证候的传变多是自上而下,由上焦开始,渐入中焦,终达下焦。当然这并不绝对,也有特殊情况,如病初亦可先起于中焦者,亦有上焦和中焦同时发病者,还有中焦证未除而下焦证已见者,临证须知常达变,灵活掌握。皮肤性病领域中,三焦辨证多应用于一些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Sweet病,以及一些有系统累及的重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五)经络辨证

《灵枢·卫气》曰:“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皮肤性病的经络辨证主要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以推求疾病属何经络而进行辨证。

1.发生于人体上部者多为三阳经受病,多因风热、风温引起。如发生于面部者属足阳明胃经,耳旁患病属足少阳胆经,头顶者属足太阳膀胱经。鼻部患病与手太阴肺经有关;眼部属足厥阴肝经;口唇部属足太阴脾经;舌部属手少阴心经。

2.皮损发生于人体中部,即腰背、胁肋部,多属肝经和胆经受病,多为气郁、火郁或肝胆湿热所致。女子乳房属胃经,乳头为肝经所主。腹部正中属任脉,背部正中属督脉。

3.下部患病多由湿热或寒湿所致,因湿性趋下之故。臀部内侧属足三阴经,外侧属足三阳经。腿部内侧属足三阴经,外侧属足三阳经。皮损发生于阴部者与肝、肾二经有关。

在临床实践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依赖脏腑的功能,而脏腑的功能活动所需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气血通过经络,输布到各个脏腑,以及包括皮肤在内的全身组织。因此,脏腑、气血、经络、皮肤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外邪通过皮肤侵入机体,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就可引起全身疾病。反之,脏腑、气血病变,亦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为了叙述方便起见,上面我们虽然分别介绍了皮肤性病辨证的多种方法,但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却不能孤立或分割对待,常须以一种为主,两三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辨证。

其二,一种皮肤性病在其发病的不同阶段中,临床表现可以有所相异;另一方面,数种不同的皮肤性病,其临床表现在某个阶段,又可有所相似。所以,在临床上中医学辨证最好与西医学辨病结合进行。如中医学所述瘾疹一症,按医书描述之证候符合现代医学的荨麻疹,按西医学观点是一种过敏性疾患,可以用抗过敏方法治疗。按中医学辨证,则可根据其症状表现不同,而分为风寒、风热、气血两虚、胃肠实热及冲任不调等数型。故虽同属一病,证候不同,其治法亦应各有所异,才能药到病除。再如四肢急性湿疹与胸胁部带状疱疹,临床表现虽均可为红斑、水疱、灼热、痒痛等湿热证候,但以脏腑经络辨证,则四肢湿疹多系脾蕴湿热,而后者多属肝经湿热,用药自当各有侧重。

基于以上,我们认为皮肤性病的辨证,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灵活运用以上所述的辨证方法,不能拘泥于一法,而且还应辨证与辨病结合进行,才能对皮肤性病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