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断

 品味无痕人生 2014-05-15

绪论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一章  问诊

一、问寒热

恶寒发热

①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

但寒不热

①新病恶寒→实寒证;②久病畏寒→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

高热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里实热证

潮热

①日晡潮热(阳明潮热)→肠胃燥热内结;②午后或夜间低热→阴虚火旺;瘀血日久。

微热

①兼五心烦热,颧红→阴虚发热;②兼疲乏,少气,自汗→气虚发热;

③因情志不舒而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气郁发热;④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血虚发热。

寒热往来

①寒热往来无定时→少阳病半表半里证;②寒热往来有定时→疟疾。

二、问汗

1.特殊汗出

自汗

经常醒时汗出不止,活动之后更甚→气虚证、阳虚证

盗汗

入睡后汗出,醒后则汗止→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绝汗

病危时出现大汗不止

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亡阴;大汗淋漓,汗出而凉→亡阳

战汗

病重时全身战栗,而后汗出

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汗出而身热不减,脉来疾急→邪盛正衰

2.局部汗出

头汗

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热

半身汗

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其病变的部位是无汗的半身。

风痰、瘀痰、风湿阻滞经络,气血失和

手足心汗

手心、足心出汗较多。量少者为生理现象,量多者为病理表现

阴经郁热;阳明燥热;脾虚津液旁达

三、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

①胸胁脘腹→气滞;②头目→肝阳上亢,肝火上炎

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寒邪凝滞气机

刺痛

瘀血阻滞

空痛

气血精髓亏虚

冷痛

寒邪阻络─实证;阳气不足─虚证

隐痛

阳气精血亏损,脏腑经脉失养

灼痛

火邪窜络─实证;阴虚火旺─虚证

走窜痛(游走痛)

①胸胁脘腹→气滞;②肢体关节→风湿痹病

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

固定痛

①胸胁脘腹→血瘀;

②肢体关节→寒湿、湿热阻滞;热壅血瘀

酸痛

湿邪侵袭,气血不畅;肾虚骨髓失养

掣痛

经脉失养;阻滞不通

2.问疼痛的部位

头痛

实证—六淫、痰浊瘀血等阻滞或上扰清窍;虚证—气血精髓亏少,脑窍空虚。

头痛连项→属太阳经;两侧头痛→属少阳经;前额连眉棱骨头痛→属阳明经;巅顶痛→属厥阴经。

胸痛

①憋闷作痛,时痛时止→痰、瘀等邪阻滞心脉;②胸痛剧,面色青灰,手足厥冷→心脉瘀血闭阻不通;

③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肺阴亏虚,虚火灼络;④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热邪壅肺,肺络不利;

⑤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痰热阻肺,热壅血瘀;⑥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掣痛→气结痰凝血瘀。

胁痛

①胁肋痛,叹息则舒→肝郁气滞;②胁胀痛,口苦纳减→肝胆湿热;③胁灼痛,急躁易怒→肝胆火盛;

④胁隐痛,两目干涩→肝阴亏虚;⑤肋间饱满,咳嗽加剧→悬饮。

胃脘痛

食后痛剧—实证;食后痛解—虚证。

①暴痛、压痛、反跳痛→胃脘穿孔;②痛无规律、无休止、明显消瘦→考虑胃癌。

腹痛

痛甚拒按—实证→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痛缓喜按—虚证→气虚、血虚、阳虚、阳虚。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等→肠痹或肠结;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并向外放射,尿血→结石。

腰痛

①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寒湿痹痛;②腰酸软而痛→肾虚;③腰刺痛连下肢→瘀血阻络;

④腰椎病变;腰痛连腹→带脉损伤;⑤剧痛向少腹放射,尿血→结石阻滞。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

①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肝火上炎,肝阳上亢;②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弱→气血亏虚;

③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肾虚精亏;④头晕且重,痰多苔腻→痰湿内阻;⑤头晕刺痛→瘀血阻滞脑络。

胸闷

①胸闷,心悸,气短→心气、心阳不足;②胸闷,壮热,鼻翼煽动→热邪或痰热壅肺

③胸闷气喘,畏寒肢冷→寒邪客肺;④胸闷咳喘痰多→痰饮停肺。

心悸

惊悸(受惊心悸或心悸易惊)

心胆气虚;胆郁痰扰;心阳、心阴亏虚;心气、心血不足;

心脉痹阻;脾肾阳虚,水气凌心

怔忡(心跳剧烈,为心悸进一步发展)

五、问耳目

1.耳鸣、耳聋

概念

耳鸣: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

耳聋:听力减退,甚至听觉完全丧失的症状

临床意义

突发耳鸣,声大按之不减,或暴聋

实证,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

风邪上袭;药毒损伤耳窍。

渐起耳鸣,声细,按之声减,或耳渐失聪

虚证,肾虚精亏;脾气亏虚;肝阴、肝血不足

2.目眩

概念

自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的症状

临床意义

新起目眩,体不虚

实证。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痰湿上蒙

经常目眩,体弱

虚证。气虚;血亏;阴精不足

3.目昏、雀目

目昏

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

肝肾亏虚,精血不足

雀目

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的症状

六、问睡眠

失眠

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难以复睡,或时时惊醒,睡不安宁,甚至彻夜不眠的症状

新起失眠,体不虚

实证。火邪、痰热内扰;食积胃脘

经常失眠,体弱

虚证。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胆气虚

嗜睡

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人睡。的症状

兼胸闷脘痞,肢体困重,头目昏沉

痰湿困脾

饭后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

脾失健运

兼精神疲惫,肢冷脉微

心肾阳虚

七、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口渴多饮

①大渴喜冷饮,装热,大汗→里热炽盛;②咽干夜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阴虚津亏;

③口渴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消渴病

渴不多饮

①渴不多饮,身热不扬,苔黄腻→湿热证;②渴不多饮,身热夜甚,舌红绛→温病营分证;

③渴喜热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痰饮内停;④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内有瘀血。

2.食欲与食量

食欲减退

新病→正气抗邪(预后良好);久病→脾胃虚弱(预后不良)

食少纳呆,头身困重→湿盛困脾;食少纳呆,嗳腐食臭→食滞胃脘

厌食

①脘腹胀痛,嗳气酸腐→食滞胃脘;②厌食油腻,便溏不爽,肢体困重→湿热蕴脾;

③厌食油腻,胁肋灼痛,口苦→肝胆湿热;④孕妇厌食→冲脉之气上逆;严重者为妊娠恶阻。

消谷善饥

①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消渴;②兼大便便溏→胃强脾弱。

饥不欲食

兼脘痞,干呕呃逆→胃阴不足,虚火内扰;蛔虫内扰。

3.口味

口淡

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寒邪犯胃

口酸

伤食;肝胃郁热

口咸

肾虚;寒水上泛

口甜

湿热蕴脾(黏腻不爽);脾气亏虚

口苦

心火上炎;肝胆火热

 

 

口黏腻

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寒湿困脾

口涩

燥热伤津;脏腑热盛

 

 

八、问二便

大便

便次异常

便秘

胃肠积热;阳虚寒凝;气血阴津亏损;腹内癥块;肛门病变;肌萎;风痱;

肠外肿块压迫;全身衰惫

泄泻

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

情志失调;久病脾肾阳气亏虚

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脾虚;肾虚;食滞胃肠

溏结不调

肝郁脾虚(时干时稀);脾胃虚弱(先干后稀)

脓血便

痢疾;肠癌

便血

远血

胃肠等部位出血

脾胃虚弱;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

近血

肛门部病变

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热结旁流

里急后重

湿热痢疾

排便不爽

湿热蕴结;肝郁脾虚;伤食泄泻

大便失禁

脾阳虚衰,肛门失约(新病泻急、神昏者,不一定为脾肾虚衰)

肛门气坠

脾虚中气下陷

小便

尿次异常

频数

湿热蕴结;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癃闭

瘀血、结石或湿热败精阻滞;气虚;阳虚

尿量异常

增多

消渴;虚寒证(清长量多);脑神病变

减少

热盛、汗吐下伤津;心阳衰竭或肺脾肾功能失常;湿热蕴结或尿路损伤、阻塞

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

余溺不尽

肾阳、肾气虚弱;湿热邪气留于尿路

小便失禁

肾气不足;脾虚气陷;膀胱虚寒;尿路损伤;湿热瘀血阻滞;邪闭心包

遗尿

肾气不足;脾虚气陷;膀胱虚寒

九、问经带

月经

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提前7天以上

脾气亏虚;肾气不足;阳盛血热;肝郁化火;阴虚火旺

月经后期,延后7天以上

营血亏损;肾精不足;阳气虚衰;气滞血瘀;寒凝;痰湿阻滞

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气郁滞;脾肾虚损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

血热;气虚;瘀阻

月经过少

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实证)。营血亏虚;肾亏精血不足(虚证)。

崩漏

热伤冲任;瘀血阻滞;脾不统血;肾阳虚衰;阴虚火旺

闭经

气血亏虚;阴虚血燥;痨虫侵及胞宫;气滞血瘀;阳虚寒凝;痰湿阻滞

带下

白带

白稀而无臭味

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黄带

黄稠臭秽

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得神

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含蓄不露;神志清晰,表情自然;肌肉不削,反应灵敏

精气充盛,体健神旺

失神

精亏神衰而失神

两目晦暗,目无光彩;面色无华,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形体羸瘦,反应迟钝

精气不足,机能减退

邪盛神乱而失神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肝风夹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

假神

虽目似有光,但浮光暴露;虽面似有华,但泛红如妆;虽神识似清,但烦躁不安;虽思欲活动,但不能自转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

神乱

焦虑恐惧

脏躁——虚证——心胆气虚,心神失养

狂躁不安

狂病——阳证——痰火扰心

淡漠痴呆

癫病、痴呆——阴证——痰蒙心神或禀赋不足

卒然昏倒

痫病——肝风夹痰上蒙心窍

二、望色

1.常色和病色的区别

 

含义

特点

分型

常色

健康人面部皮肤的色泽

明润,含蓄

主色: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色泽

客色:因外界因素的不同,或生活条件的差别,而微有相应变化的正常肤色。

病色

人体在疾病时面部显示的色泽

晦暗,暴露

善色:病人面色虽然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恶色:病人面色异常,且枯槁晦暗

2.五色主病:

内容

赤色

满面通红

实热证

热证或戴阳证

两颧潮红

阴虚证

久病面色苍白,时而泛红如妆

戴阳证

白色

淡白

血虚证;失血证

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晄白

阳虚证。晄白虚浮——阳虚水泛

苍白

亡阳、气血暴脱;阴寒内盛

黄色

萎黄

脾胃气虚

脾虚、湿证

面黄虚浮

脾虚湿蕴

面目身俱黄

黄疸。湿热(阳黄);寒湿(阴黄)

青色

淡青或青黑

寒盛,痛剧(阴寒内盛,气血凝滞)

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青紫

心气、心阳虚;肺气闭塞

青灰,肢凉脉微

心阳暴脱;心血瘀阻

青黄

肝郁脾虚

小儿鼻柱、眉间、唇周发青

惊风。热闭心神(筋脉拘急致血瘀)

黑色

面黑暗淡

肾阳虚

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面黑焦干

肾阴虚

眼眶发黑

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面黧黑兼肌肤甲错

瘀血日久

机理

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且面部皮肤薄嫩外露,色泽变化易于观察

3.望色十法  ⑴浮和沉  浮——表证;沉——里证。⑵清和浊  清——阳证;浊——阴证。

⑶微和甚  微——虚证;甚——实证。⑷散和抟  散——新病,病去;抟——久病,病进。

⑸泽和夭  泽——精气未衰;夭——精气已衰。

三、望形态

形体强弱

体强

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

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

体弱

胸廓狭窄、肌肉消瘦、皮肤枯槁、筋弱无力

体质虚弱、内脏脆弱、气血不足

形体胖瘦

肥胖

胖而能食

形气有余

肥而食少

形盛气虚。肥人多湿多痰(阳气不足)

消瘦

形瘦食多

中焦有火

形瘦食少

中气虚弱

形瘦皮皱

阴虚内热。瘦人多火

久病肌肉削瘦

精气衰竭

姿态

动静姿态

动,强,仰,伸者

阳证;热证;实证

静,弱,俯,屈者

阴证;寒证;虚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

实热证

蜷卧缩足,喜加衣被

虚寒证

坐而仰首

哮病、肺胀、气胸、痰饮停肺、肺气壅滞

坐而喜俯,少气懒言

体弱气虚

坐时以手抱头,头倾不能昂,凝神熟视

精神衰惫

但卧不能坐,坐则晕眩,不耐久坐

肝阳化风或气血俱虚、脱血夺气

异常动作

四肢抽搐,角弓反张

动风

口角歪斜,半身不遂

中风

卒倒神昏,口吐涎沫

痫病

肢体软弱,行动不灵

痿证

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痹证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头形

头颅过大

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水液停聚于脑

头颅过小

肾精不足

方颅

肾精不足;脾胃虚弱

头摇

肝风内动之兆;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囟门

囟填——囟门突起

实证(温病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颅内积水)

囟陷——囟门凹陷

虚证(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先天精气亏虚)

解颅——囟门迟闭

肾气不足,发育不良(常见五软、五迟)

头发

发黄

精血不足

发白

肾虚;劳神伤血;先天禀赋

脱发

血虚受风;肾虚;血热化躁

小儿发结枯黄

疳积

面形

面肿

水肿

头面先肿,上半身肿甚

阳水。外感风邪,肺失宣降

下半部先肿,下半身肿甚

阴水。脾肾阳衰,水湿泛滥

口眼歪斜

一侧口眼歪斜

痄腮。外感温毒之邪

并见半身不遂

发颐。阳明热毒上攻

二、望五官

1.“五轮学说”:瞳仁属肾——水轮;黑睛属肝——风轮;两眦血络属心——血轮;

白睛属肺——气轮;眼睑属脾——肉轮。

2. 目

目形

目胞浮肿

水肿

眼窝凹陷

津液不足或气虚虚衰

眼球突出

肺胀;瘿气

睑缘肿起如麦粒,红肿较轻——针眼

风热邪毒;脾胃蕴热

胞睑漫肿,红肿较重——眼丹

目态

瞳孔缩小

药物中毒;药物性瞳孔缩小;瞳神紧小

瞳孔散大

五风内障、青盲;杏仁中毒,药物性瞳孔散大;脏腑功能衰竭(病危);一侧瞳孔散大可见于热极生风、中风、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

目睛凝视

肝风内动;脏腑精气耗竭;痰热内闭;瘿气

昏睡露睛

脾胃虚衰;神明失主(病危)

胞睑下垂(睑废)

先天不足(双睑垂);脾气虚或外伤(单睑垂)

3.口和唇

色泽

口角流涎

脾虚湿盛;中风口歪不收

口腔糜烂

口疮、口糜。湿热上蒸

口舌漫布白斑

鹅口疮。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蒸于口

形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

虚证(但出不入为病危)

口噤(口闭而难开)

实证(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马钱子中毒)

口撮(上下唇紧聚)

邪正交锋(脐风;破伤风)

口(口角歪向一边)

风邪中络(口僻);风痰阻络(中风)

口振(口唇振摇)

阳衰寒盛,邪正剧争(伤寒,温病,疟疾)

口动(口频繁开合)

胃气虚弱(口角掣动不止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

形色

唇色淡白

血虚或失血

唇色深红

热盛

嘴唇红肿而干

热极

嘴唇呈樱桃红

煤气中毒

嘴唇青紫

血瘀

嘴唇青黑

寒盛;痛极

动态

唇干而裂

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嘴唇糜烂

脾胃积热上蒸;虚火上炎

唇边生疮

心脾积热

人中沟变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齿

脾气将绝(病危)

4. 齿和龈

齿

色泽

牙齿干燥

胃阴枯竭

牙齿光燥如石

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

肾阴枯竭

牙齿枯黄脱落

久病骨绝

齿焦有垢

胃肾热盛,气液未竭

齿焦无垢

胃肾热盛,气液已竭

动态

牙关紧急

风痰阻络;热极动风

咬牙齘齿

热盛动风

睡中齘齿

胃热;虫积

色泽

牙龈淡白

血虚或失血

牙龈红肿疼痛

胃火亢盛

形态

齿龈出血——齿衄

外力损伤;胃腑积热;肝经火盛;阴虚火旺;脾不统血

龈肉萎缩,牙根暴露,牙齿松动

牙宣。肾虚或胃阴不足

齿龈溃烂,流腐臭血水

牙疳。外感疫疠,积毒上攻

5.咽喉

色泽

深红肿痛明显

肺胃热毒(实热证)

嫩红肿痛不明显

肾虚火旺(阴虚证)

淡红漫肿

痰湿凝聚

形态

红肿肥大,或有脓点,咽痛

乳蛾。肺胃热盛,火毒熏蒸;虚火上炎,气血瘀滞

有伪膜,不易剥去

白喉(烈性传染病);肺胃热浊之邪上壅

红肿高突,身发寒热

喉痈。脏腑蕴热;热毒客于咽喉

三、望躯体四肢

1. 颈项

外形

颈部长瘤

瘿瘤。肝郁气结痰凝;水土失调,痰气搏结

颈侧肿块如串珠

瘰疬。肺肾阴虚,炼液为痰

痈肿、瘰疬溃不收口,形成管道

劲瘘。痰火久结,气血凝滞,疮孔不收

项部或颈部两侧红肿疼痛,甚至溃烂流脓

项痈或颈痈。风热邪毒蕴蒸,气血壅滞

气管不居中,向一侧偏移

悬饮;气胸;石瘿;肉瘿;肺部肿瘤

动态

项部拘紧或强硬

风寒侵袭,经气不利;火邪上攻;脑髓有病;阴虚阳亢;落枕

颈项软弱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脏腑精气衰竭(病危)

颈脉搏动(静态有)

肝阳上亢;血虚重证

颈脉怒张(坐有,卧更甚)

心血瘀阻,肺气壅滞;心肾阳衰,水气凌心

2. 手足

外形

四肢萎缩→气血亏虚;经络闭阻;肢体失养

肢体肿胀→瘀血或热壅血瘀;水肿;丝虫病

膝部肿大

热痹→风湿郁久化热

鹤膝风→寒湿久留,气血亏虚

下肢畸形(膝内外翻,足内外翻)→先后天不良

小腿青筋→寒湿内侵,络脉血瘀

动态

肢体痿废→痿病;中风;截瘫

四肢抽搐→肝风内动,筋脉拘急

①手足拘急→寒邪凝滞;气血亏虚;②手足颤动→血虚;饮酒;动风;③手足蠕动→脾胃气虚;阴虚动风;

④扬手掷足→内热亢盛,热扰心神;⑤循衣摸床,撮空理线→病重失神

四、望皮肤

斑疹

斑(点大成片,平于皮肤,压之不褪色)

外感温热邪毒,内迫营血;外伤;脾虚血失统摄;寒凝气血

疹(点小如粟,高于皮肤,压之褪色)

外感风热时邪;过敏;热入营血

水疱

百?(白色小水泡,晶莹如粟,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

湿郁肌表,汗出不彻(属湿温病)

水痘(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明亮,浆液稀薄;兼轻度恶寒发热)

外感时邪,内蕴湿热(儿科常见传染病)

湿疹(红斑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出现红色湿润糜烂面)

湿热蕴结,复感风邪

疮疡

痈(红肿高大热痛,根盘紧束)

未脓易消,已脓易溃,创口易敛

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

未脓难消,已脓难溃,创口难敛

气血亏虚,阴寒凝滞

疔(形小如钉尖,根硬而深,麻木痒痛)

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

疖(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

外感热毒,湿热蕴结

第三节  望排出物

①痰白清稀→寒痰。寒邪阻肺,津凝不化;②脾阳虚湿聚为痰。黄稠有块→热痰。邪热犯肺,煎津为痰。

③痰粘少难咯→燥痰。燥邪犯肺,耗伤肺津;肺阴虚津亏。④痰滑多易咯→湿痰。脾失健运,湿聚为痰。

⑤痰带鲜血(咯血)→肺阴亏虚;肝火犯肺或痰热、邪毒壅肺。⑥痰带腥臭脓血→肺痈。热毒蕴肺,肉腐成脓。

①新病鼻流清涕→外感风寒。②新病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③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兼喷嚏频作→风寒束于肺。④卫久流浊涕,质稠、量多、气腥臭→湿热蕴结

呕吐物

①吐物清稀无酸臭味或呕吐清水痰涎→寒邪犯胃;胃阳不足.②吐物秽浊有酸臭→邪热犯胃。

③吐不消化食物味有酸腐→伤食。④吐黄绿苦水→肝胆郁热或湿热。

⑤吐血夹食物→胃有积热;肝火犯胃;胃腑血瘀。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方法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再用右手拇指在其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几次,用力适中,指纹即可显见。

临床意义

浮沉

①指纹浮显→外感表证。②指纹沉隐→内伤里证。

颜色

①指纹偏红→外感表证、寒证;②指纹紫红→里热证;③指纹青色→疼痛;惊风;

④指纹紫黑→血络郁闭(病危);⑤指纹淡白→脾虚;疳积。

淡滞

①指纹浅淡而纤细→虚证;②指纹浓滞而增粗→实证

三关

①指纹显于风关→邪气入络,邪浅病轻;②指纹显于气关→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③指纹达于命关→邪入脏腑,病情严重;④指纹直达指端(色紫黑)(透关射甲)→病属凶险,预后不良。

第三章  舌诊

第一节  舌诊原理

一、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1.脏腑的生理联系

⑴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与神志密切相关。舌与心、神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反映心、神的病变。

⑵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苔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舌体赖气血充养。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而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功能直接相关。

⑶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⑷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2.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舌尖——上焦心肺;舌中——中焦脾胃;舌根——下焦肾;舌两侧——肝胆。

3.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⑴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⑵唾为肾液、涎为脾液,唾液的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二、正常舌象

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淡白舌,薄白苔

第二节  望舌质

舌色

淡红色→气血调和(正常;外感病初起)

淡白色→气血两虚;阳虚

红舌

舌稍红或边尖红

外感表热证初起

实热;阴虚内扰

舌红有苔

气分邪热亢盛(或脏腑阳热亢盛)

舌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

阴虚内热

绛舌

舌绛有苔

营血热盛;脏腑内热炽盛

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红绛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紫舌

紫红、绛紫而干

热毒炽盛,气血壅滞

气血运行不畅。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及中毒等病

淡紫而润

阴寒内盛,气血瘀阻

紫暗瘀斑

局部血瘀

全舌青紫

血瘀重症

舌形

老嫩

疾病虚实(老——实证;嫩——虚证)

胖瘦

淡白胖大

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红而胖大

脾胃湿热;痰湿内蕴;酒毒上泛

肿胀红绛

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淡白瘦薄

气血两虚

气血阴液不足,舌失濡养

红绛瘦薄

阴虚火旺

点刺

脏腑热极;血分热盛(视其分属脏腑)

裂纹

淡白而裂

血虚

舌体失养

红绛而裂

热盛津伤

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裂

脾虚湿侵

齿痕

舌淡胖有齿痕

寒湿壅盛;阳虚水停

舌淡红有齿痕

脾虚;气虚

舌红肿胀有齿痕

湿热痰浊壅滞

舌下络脉

呈粗胀或暗色、网状、瘀血结节等改变

血瘀

舌态

痿软→伤阴;气血俱虚

强硬→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

歪斜→中风;暗痱;中风先兆

颤动→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虚;血虚)

吐弄→心脾热盛,可见于先天愚型患儿

短缩→病情危重。寒凝筋脉;气血虚衰;热病伤津;痰湿阻络

第三节  望舌苔

一、苔质

厚薄

薄苔(见底)→病起在表;胃气未伤

厚苔(不见底)→邪盛入里;内有痰湿;食积

病邪深浅

润燥

润苔→津液未伤

滑苔→痰饮;湿证

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燥苔→燥证,津液已伤;阳气被遏

糙苔→津液更伤;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腻腐

腻苔→湿浊;痰饮;食积

薄腻苔→食积;脾虚湿困

脾胃湿浊

滑腻苔→痰浊;寒湿内阻

粘腻苔→湿热之邪上泛(胃气未衰)

黄腻苔→痰热、湿热、暑湿内蕴

腐苔→湿热内蕴;食积肠胃

脓腐苔→内痈或邪毒内结

 

剥(落)苔→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气血两虚

真假

病初、中期见真苔→胃气壅实,病较深重

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新病见假苔→邪浊渐聚,病情较轻

久病见假苔→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二、苔色

白苔

薄白苔

润→正常;表证(风寒湿邪)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干→风热表证

滑→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厚白苔

腻→湿浊内阻;痰饮内停;食积

干→痰浊湿热内蕴

积粉苔→湿浊与热毒相结

糙裂→燥热伤津

黄苔

淡黄苔

深黄苔

焦黄苔

薄→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腻→湿热或痰热内蕴;食积化腐

里证、热证,苔越黄,热越重

燥→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淡黄滑→阳虚寒湿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灰黑苔

白腻灰黑苔(舌淡胖嫩)

阳虚寒湿;痰饮内停

里热、里寒重证

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焦黑干燥苔

热极津枯

黄赤兼黑苔——霉酱苔

湿浊化热;湿热夹痰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一、舌质和舌苔综合分析

1.舌质颜色、形态——脏腑气血津液的情况

      察舌质——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

2.舌苔的变化——感受病邪和病证的性质

      察舌苔——重在辨别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及胃气的存亡。

3.舌苔或舌质单方面异常——病情尚属单纯。

4.舌苔和舌质均出现异常    ⑴舌质与舌苔变化一致——病机相同,所主病证一致。

⑵舌苔和舌质变化不一致——病因病机复杂,应进行综合分析。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邪正盛衰;2.区别病邪性质;3.辨别病位浅深;4.推断病势进退;5.估计病情预后。

第四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声音

 

音哑与失音

概念

音哑:语声嘶哑;失音:语而无声。

临床意义

新病

实证[邪闭清窍(金实不鸣)]

久病

虚证[肺肾精气亏虚(金破不鸣)]

子喑(妊娠失音)

胞阻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太息

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

二、语言

谵语

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的实证

郑声

语言重复,声低无力

脏气衰竭,心神散乱的虚证(病危)

独语

自言自语,见人语止

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气郁痰阻,蒙蔽心神

错语

语后自知言错

心气虚弱,神气不足;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

三、呼吸

喘(呼吸短促急迫)

胸胀气粗,以呼出为快

实喘。肺有实邪,气机不利;水气凌心

声低息短,以长息为快

虚喘。肺肾气虚,摄纳无力;心阳气虚

哮(喘有哮鸣声)

痰阻气道,呼吸不利

短气(气急短促不接续)

虚证(体弱,元气虚损)

实证(痰饮、肠胃积滞,或气滞或瘀阻)

少气(气微声低)

内伤久病,肺肾气虚

四、咳嗽

咳嗽

肺气向上冲击喉间而发出的一种“咳-咳”声音

咳声重浊紧闷

实证(寒痰湿浊阻肺)

咳声轻清低微

虚证(肺气虚损)

咳声不扬,痰黄稠不易咯出

热证(热邪犯肺,肺津被灼)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

痰湿阻肺

干咳少痰或无痰

燥邪犯肺;阴虚肺燥

咳声阵作,止如鸡啼

顿咳(白日咳)。风邪痰热搏结

咳声嘶哑犬吠

白喉。肺肾阴虚;疫热攻喉

五、胃肠异常声音

呕吐

饮食物、痰涎从胃中上涌,由口中吐出的症状

呕吐声微,吐势徐缓,吐物清稀

虚寒证

呕吐声高,吐势较猛,吐物黄腐

实热证

呕吐呈喷射状

热扰神明(重证)或头颅外伤

呕吐酸腐味食糜

食滞胃脘,胃气上逆

共同进餐者皆发吐泻

食物中毒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胃反。脾胃阳虚

口干欲饮,饮后则吐

水逆。饮邪停胃

呃逆

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由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的症状

呃声频作,高亢有力

实证;热证

呃声低沉,声弱无力

虚证;寒证

新病呃逆,其声有力

寒邪或热邪客于胃

久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

胃气衰败(危候)

嗳气

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

嗳气酸腐,脘腹胀痛

宿食停滞(实证)

嗳气响亮,因情志变化而增减

肝气犯胃(实证)

嗳气低沉无酸腐,纳呆食少

胃虚气逆(虚证)

嗳气频作无酸腐,兼脘痛

寒邪客胃(寒证)

第二节  嗅气味

一、口气

口气

①口气臭秽→口腔不洁;龋齿;消化不良;便秘;②口气酸臭兼纳呆,脘腹胀满→肠胃积滞;

③口气臭秽→胃热;④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内有溃腐脓疡;⑤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牙疳。

二、病室气味

①病室臭气触人→瘟疫类疾病;②病室有血腥味→失血;③病室散有腐臭气→溃腐疮疡;

④病室尸臭→脏腑衰败,病情重笃;⑤病室尿臊气(氨气味)→肾衰;

⑥病室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味)→消渴厥证(病危);⑦病室有蒜臭气味→有机磷中毒。

病情重笃

第五章  脉诊

第一节  脉诊概述

一、寸口诊法分侯脏腑

寸口

心/膻中

肝胆/膈

肾/小腹(膀胱、小肠)

肺/膻中

脾胃

肾/小腹(大肠)

二、切脉指法:1.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2.布指疏密适中;

3.常用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单诊;4.注意平息(精神集中,一息4-5至)

5.体位(正坐或仰卧)

三、寸口“三部九侯”: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志,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年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即“有胃”、“有神”、“有根”

二、胃、神、根的含义

有胃

胃气

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有神

神气

脉象柔和有力

有根

根基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三节  病理脉象

一、浮脉

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浮而有力——表实证;浮而无力——表虚证。

浮紧——外感风寒;浮数——外感风热。

表证

散脉

浮取散漫,中侯似无,沉侯不应,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匀,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危证)

芤脉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之际

革脉

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二、沉脉

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沉而有力——里实证;沉而无力——里虚证

里证;亦可见于正常人

伏脉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显

邪闭;厥证;痛极

牢脉

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

阴寒内盛、疝气癥积之实证

三、尺脉

迟脉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脉搏60次/分以下)

迟而有力——实寒证;迟而无力——虚寒证;

迟而有力兼腹满便秘——里实热(阳明腑实证)。

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缓脉

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正常人(平脉)

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

湿证;脾胃虚弱

四、数脉

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

数而有力——实热证

数而无力——虚热证;精血不足,虚阳外越

热证;里虚证

疾脉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疾而有力——阳亢无制;疾而无力——虚阳外越

阳极阴竭,元阳将脱

五、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无力脉总称)

【临床意义】虚证;气血两虚。迟而无力——阳虚;数而无力——阴虚。

六、实脉

【脉象】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应指明显。(有力脉总称)

【临床意义】实证,亦见于正常人。

七、洪脉

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阳明气分热证

大脉

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

脉大而数

邪实——病进加重

健康人;病进

脉大无力

正虚——病进加重

脉大和缓

体魄健壮(平脉)

长脉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证;热证;实证;健康人

八、细脉

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湿邪

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弱脉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似有若无

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短脉

首尾俱短,常只显于关部,而在寸尺两部多不显

气虚;气郁

九、滑脉

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滑数——痰湿;食积;实热;滑而和缓——青壮年;孕妇(平脉)。

动脉

见于关部,滑数有力

惊恐;痛证

十、涩脉

【脉象】形细而行尺,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

【临床意义】涩而有力——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涩而无力——精伤、血少。

十一、弦脉

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弦或弦紧,弦数,弦滑——肝胆病;疼痛;痰饮。弦劲如循刀刃——胃气衰败(危证)。

紧脉

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实寒证;疼痛;食积

十二、结脉

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结而有力——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结而无力——气血虚衰。

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促脉

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脏气衰败

十三、诊小儿脉

1.正常脉象特点: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2-3岁,脉动6-7次;5-10岁,脉动6次。

2.常见小儿病脉

浮脉

表证

浮而有力——表实证;浮而无力——表虚证。

沉脉

里证

沉而有力——里实证;沉而无力——里虚证。

迟脉

寒证

迟而有力——实寒证;迟而无力——虚寒证。

数脉

热证

浮数——表热证;沉数——里热证。数而有力——实热证;数而无力——虚热证。

第六章  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1.方法:⑴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⑵手法:①触——用力轻诊皮肤;②摸——稍用力达于肌肤;③按——重指力诊筋骨,腹腔;

④叩——手叩击产生叩击音,波动感,震动感。

2.注意事项:

二、按诊的内容

1.胸部按诊

①肺下界下移→肺胀;腹腔脏器下垂;②肺下界上移→肺痿;悬饮;膨胀;腹内肿瘤

③前胸高突,叩之膨然音清→肺胀;气胸;④按之胸痛,叩之音实→饮停胸膈;肺痨;肺内肿瘤;肺痈;痰热壅肺

⑤局部青紫,肿胀拒按→胸部外伤

2.虚里按诊

①搏动不显,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聚而不散,节律一致,一息4-5至→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常人)

②动而微弱→宗气内虚;饮停心包;③搏动迟弱或体虚动数→心阳不足;④按之弹手或绝而不应→心肺气绝(危候);

⑤孕妇胎前产后动高→恶候;⑥虚里日渐动高→虚损劳瘵病进;⑦搏动数急,时有一止→宗气不守;

⑧胸高而喘,搏动散漫而数→心肺气绝之兆;⑨动高,聚而不散→热甚。

3.按肌肤

肌肤寒热

①肌肤寒冷,体温偏低→阳气衰少;②肌肤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亡阳;

③肌肤灼热,体温升高→实热证;④四肢尚温,汗出如油,脉躁疾无力→亡阴;

身热肢厥→阳热内闭,真热假寒证;

①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表邪已解;②外感病,肌肤灼热无汗→热甚;

①初按热甚,久按转轻→热在表;②初按热甚,久按更甚→热在里;

肌肤初扪之不热,久即灼手→身热不扬,湿热蕴结;

①皮肤不热,红肿不显→阴证;②皮肤灼热,红肿疼痛→阳证。

肌肤润燥

①皮肤干瘪→津液不足;②肌肤滑润→气血充盛;③肌肤枯涩→气血不足;④肌肤甲错→血虚;血瘀

肌肤疼痛

按之痛减—虚证;

硬痛拒按—实证。

肌肤肿胀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

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肌肤疮疡

肿硬不热→寒证;

肿热压痛→热证

根盘平塌漫肿→虚证;

根盘收束隆起→实证

患处坚硬→无脓;

边硬顶软→成脓

第七章  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的概念: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1.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脉浮。

兼症: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

【辩证要点】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

2.里证: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3.表里证鉴别要点

 

表证

里证

寒热

恶寒发热并见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内脏证候

内脏证候不明显

内脏证候明显

舌象脉象

舌苔变化不明显,多见浮脉

舌苔多有变化,多见沉脉

二、寒热辨证

1.寒证: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功能活动衰退所表现的具有冷、凉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2.热证:感受热邪,或脏腑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导致机体机能活动亢进表现的具有温、热特点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少津,脉数等。

3.寒热证鉴别要点

 

寒证

热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温

恶热喜凉

口渴

不渴

渴喜冷饮

面色

四肢

大小便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舌象、脉象

舌淡苔白润,脉迟或紧

舌红苔黄,脉数

三、虚实辨证

1.实证: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停聚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证候表现多样。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急剧者多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2.虚证: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驰、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

【临床表现】多种。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耗损过多者;体质素弱者为虚证。

3.虚实证鉴别要点

 

      虚     

     实   

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精神

体质多虚弱,精神萎靡

体质多壮实,精神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痛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寒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脉象

舌质嫩,苔少或无苔;脉无力

舌质老,苔厚腻;脉有力

四、阴阳辨证

1.阴证:凡见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内的、向下的、不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阴邪致病、病情变化较慢等,均属阴证范畴。

2.阳证:凡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以及症状表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的,或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等,均属阳证范畴。

3.阴阳证鉴别要点

四诊

          阴         

          阳        

恶寒畏冷,喜温,食少乏味,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溏泄气腥

身热,恶热,喜凉,恶食,心烦,口干渴引饮,小便短赤涩痛,大便干硬,或秘结不通,或有奇臭

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踡卧,倦怠无力,精神萎靡,舌淡胖嫩,舌苔润滑

面色潮红或通红,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红绛,苔黄燥或黑而生芒刺

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

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

腹痛喜按,肢凉,脉沉、细、迟、无力等

腹痛拒按,肌肤灼热,脉浮、洪、数、大、滑、有力等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1.概念:广义: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

狭义:即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等相反的证候存在。

2.临床上常见的相兼证候有:表实寒证、表实热证、里实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里虚热证等。

其临床表现一般是有关纲领证候的相加。

二、证候错杂

1.概念:指疾病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2.证候间的错杂关系

⑴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

⑵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

⑶表里同病,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

⑷表里同病,而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表实寒里虚热证,其余组合则极少见到。

三、证候真假

1.寒热真假: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其寒、热本质相反的“假象”症状或体征,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⑴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某些假寒的“热极似寒”证候。

【临床表现】四肢凉甚至厥冷,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迟。身热,胸腹灼热,口鼻气灼,口臭息粗,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干,脉有力。

⑵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某些假热的“寒极似热”证候。

【临床表现】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触之胸腹无灼热、下肢厥冷;面色浮红如妆,非满面通红;神志躁扰不宁,疲乏无力;口渴但不欲饮;咽痛而不红肿;脉浮大或数,按之无力;便秘而便质不燥,或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舌淡,苔白。

⑶寒热真假的鉴别:①以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外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为假象,故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胸腹灼热者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者为寒证。

②对于寒热真假的辨别,《温疫论·论阳证似阴》指出:“捷要辨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外)热下(内)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确为经验之谈  

2.虚实真假    ⑴真实假虚: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

⑵真虚假实: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一、风淫证

【临床表现】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或为突起皮肤瘙痒、丘疹、;或为突起肌肤麻木、口眼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等。

1.风邪袭表证——恶风、微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

2.风邪犯肺证——咳嗽、咽喉痒或痛、鼻塞或喷嚏等。

3.风客肌肤证——皮肤瘙痒,或见丘疹。

4.风水相搏证——突起面睑肢体浮肿,伴咳嗽,咽喉痛。

5.风邪中络证——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 

6.风胜行痹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

二、寒淫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稀白痰;或为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或为肢体厥冷、局部拘急冷痛等。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甚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脉伏。

1.伤寒证——新起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苔白,脉浮紧。

(又称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等)

2.中寒证(又称内寒证、里寒证等)——寒邪客肺,咳嗽、哮喘、咯稀白痰等症;

寒滞胃肠,脘腹疼痛、肠鸣腹泻、呕吐等症。

三、暑淫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或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

【临床表现】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1.外湿——局部皮肤湿疹、瘙痒,或有恶寒微热,病位偏重于体表。

2.内湿——胸闷脘痞,嗜睡,口腻不渴,纳呆,恶心,大便稀溏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五、燥淫证

【临床表现】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小便短黄,脉象偏浮。

1.凉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缓或浮紧等表寒症状。

2.温燥——发热有汗,咽喉疼痛,心烦,舌红,脉浮数等表热症状。

六、火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红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等)。甚者或见神昏、谵语,惊厥、抽搐,吐血、衄血,痈肿疮疡。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临床表现

阳虚证

畏冷,肢凉,口淡不渴,或喜热饮,或自汗,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大便稀薄,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或为细数)无力。可兼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虚的表现。

阴虚证

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等。

亡阳证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手足厥冷,呼吸气弱,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

亡阴证

汗热味咸而黏、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扰,恶热,口渴饮冷,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赤颧红,呼吸急促,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证与亡阳证鉴别要点】

 

亡 阳 证

亡 阴 证

汗液

稀冷如水、味淡

黏热如油、味咸

寒热

身冷畏寒

身热恶热

四肢

厥逆

温和

面色

苍白

面赤颧红

气息

微弱

息粗

口渴

不渴或欲饮热

口渴饮冷

唇舌象、脉象

唇舌淡白、苔白润;脉微欲绝

唇舌干红;脉细数、疾无力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一、气虚类证

 

临床表现

辨别要点

气虚证

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脉虚,舌质淡嫩,或有头晕目眩,自汗,动则诸症加重

病体虚弱,以神疲、乏力、气短、脉虚为主要表现

气陷证

头晕眼花,气短疲乏,脘腹坠胀感,大便稀溏,形体消瘦,或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等

体弱而瘦,以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气不固证

气短,疲乏,面白,舌淡,脉虚无力;或见自汗不止;或为流涎不止;或见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或为大便滑脱失禁;或妇女出现崩漏,或为滑胎、小产;或见男子遗精、滑精、早泄等。

病体虚弱,以疲乏、气短、脉虚及自汗或二便、经、精等的不固为主要表现

气脱证

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汗出不止,口开目合,全身瘫软,神识朦胧,二便失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脉微,舌淡,舌苔白润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主要表现

二、血虚类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血虚证

面色淡白或萎黄,眼睑、口唇、舌质、爪甲的颜色淡白,头晕,或见眼花、两目干涩,心悸,多梦,健忘,神疲,手足发麻,或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延期甚或经闭,脉细无力等。

病体虚弱,以肌肤粘膜的颜色淡白、脉细为主要表现

血脱证

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清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

有血液严重损失的病史,以面色苍白、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

三、气滞类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气滞证

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或疼痛,疼痛性质可为胀痛、窜痛、攻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按之一般无形,痛胀常随嗳气、肠鸣、矢气等而减轻,或症状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脉象多弦,舌象可无明显变化

以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为主要表现

气逆证

咳嗽频作,呼吸喘促;呃逆、嗳气不止,或呕吐、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等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气闭证

突然发生、势急、症重,或为昏厥,或为内脏出现绞痛,或有二便闭塞,呼吸气粗,声高,脉沉弦有力等

以突发昏厥或绞痛,息粗、脉实为主要表现

四、血瘀证

【临床表现】有疼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等方面的证候。其疼痛特点为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常在夜间痛甚;肿块的性状是在体表者包块色青紫,腹内者触及质硬而推之不移;出血的特征是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或妇女血崩、漏血;瘀血色脉征主要有面色黧黑,或唇甲青紫,或皮下紫斑,或肌肤甲错,或腹露青筋,或皮肤出现丝状红缕,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脉多细涩或结、代、无脉等。

【辨证要点】以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为主要表现。

五、血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或潮热,口渴,面赤,心烦,失眠,躁扰不宁,甚或狂乱、神昏谵语,或见各种出血色深红,或斑疹显露,或为疮痈,舌绛,脉数疾等。

【辨证要点】以身热口渴、斑疹吐衄、烦躁谵语、舌绛、脉数等为主要表现。

六、血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手足或少腹等患处冷痛拘急、得温痛减,肤色紫暗发凉,或为痛经、月经衍期、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唇舌青紫,苔白滑,脉沉迟弦涩等。

【辨证要点】以患处冷痛拘急、恶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块等为主要表现。

七、气血同病证类

临床常见的气血同病证候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证和气随血脱证等

【临床表现】1.一般是两个基本证候的相合而同时存在。

2.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病机,常常是互为因果。

3.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一般是气虚在先、为因、为本,血瘀或血虚在后、为果、为标,但其证候表现则不一定前者重、后者轻。

4.气随血脱证则是因大失血而致血脱在先,然后元气随之消亡,病势危急。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一、痰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痰质黏稠,胸脘痞闷,呕恶,纳呆,或头晕目眩,或形体肥胖,或神昏而喉中痰鸣,或神志错乱而为癫、狂、痴、痫,或某些部位出现圆滑柔韧的包块等,舌苔腻,脉滑。

二、饮证

【临床表现】脘腹痞胀,泛吐清水,脘腹部水声漉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心悸,息促不得卧;咳吐清稀痰涎,或喉间哮鸣有声;头目眩晕,舌苔白滑,脉弦或滑等。

1.痰饮——饮邪停留于胃肠,见泛吐清水,脘腹痞胀,腹部水声漉漉。

2.悬饮——饮邪停于胸胁,有肋间饱满,咳唾引痛,胸闷息促等症。

3.支饮——饮邪停于心包,见胸闷心悸,气短不得卧等症。

4.溢饮——饮邪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肢节疼痛等症。

三、水停证

【临床表现】头面、肢体甚或全身水肿,按之凹陷不易起,或为腹水而见腹部膨隆、叩之音浊,小便短少不利,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濡缓等。

四、津液亏虚证

【临床表现】口、鼻、唇、舌、咽喉、皮肤、大便等干燥,皮肤枯瘪而乏弹性,眼球深陷,口渴欲饮水,小便短少而黄,舌红,脉细数无力等。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临床表现

喜证

喜笑不休,心神不安,精神涣散,思想不集中,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肢体疲软,脉缓。

怒证

烦躁多怒,胸胁胀闷,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眩晕,或腹胀、泻泄,甚至呕血、发狂、昏厥,舌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忧思证

情志抑郁,忧愁不乐,表情淡漠,胸闷胁胀,善太息,失眠多梦,头晕健忘,心悸,倦怠乏力,纳谷不馨,腹胀,脉沉弦等。

悲恐证

善悲喜哭,精神萎靡,疲乏少力,面色惨淡;或胆怯易惊,恐惧不安,心悸失眠,常被恶梦惊醒,甚则二便失禁,或为滑精、阳痿等。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辨心病证候

一、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辨证要点】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心悸、失眠、多梦与血虚症状共见。

二、心阴虚证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辨证要点】心烦、心悸、失眠与阴虚症状共见。

三、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辨证要点】心悸、神疲与气虚症状共见。

四、心阳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与阳虚症状共见。

五、心阳虚脱证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辨证要点】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等。

六、心火亢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七、心脉痹阻证

 

症状

舌象、脉象

瘀阻心脉

刺痛

舌暗,或有青紫色斑点,脉细涩或结或代

痰阻心脉

闷痛,伴体胖痰多,身重困倦

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

寒凝心脉

痛势剧烈,突然发作,遇寒加剧,得温痛减,伴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

胀痛,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伴胁胀,善太息

脉弦

八、痰蒙心神证和痰火扰神证比较

 

痰蒙心神证

痰火扰神证

共同点

均有神志异常的表现,均可或见神昏

不同点

痰浊,其症以抑郁、痴呆、错乱为主,无热证表现

既有痰,又有火,其症为二者的兼并

九、瘀阻脑络证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或健忘,失眠,心悸,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脉细涩。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一、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肺气虚证

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有久病咳喘、体弱等病史,以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与气虚症状共见

肺阴虚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等

二、风寒犯肺证、寒痰阻肺证和饮停胸胁证的比较

 

风寒犯肺证

寒痰阻肺证

饮停胸胁证

相同点

均有咳嗽、气喘的表现

不同点

以痰白量少,恶风寒为主要表现

痰白量多易咯为主要表现

有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的表现

三、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

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风热犯肺证

咳嗽,痰少而黄,气喘,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有感受风热的病史,咳嗽、痰少色黄与风热表证共见

燥邪犯肺证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与气候干燥有关,干咳痰少、鼻咽口舌干燥

肺热炽盛证

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煽动,鼻息灼热,胸痛,或有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以新病势急,咳喘气粗、鼻翼煽动与火热症状共见

痰热壅肺证

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发热、咳喘、痰多黄稠

四、风水相搏证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发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脾气虚证

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脾虚气陷证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内脏、子宫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共见。

脾阳虚证

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畏冷肢凉、脘腹隐痛喜温等,可与脾气虚证相鉴别

脾不统血证

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各种慢性出血与气血两虚证共见

寒湿困脾证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白腻

湿热蕴脾证

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呕,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苔黄腻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一、肝血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肌肉目闰动,或为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辨证要点】有体弱、失血等病史,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与血虚症状共见。

二、肝阴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退,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辨证要点】以头晕、目涩、胁痛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三、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 情志抑郁,善太息,胸胁、少腹胀满疼痛,走窜不定。或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瘰疬,或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密切。

【辨证要点】多与情志因素有关,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

四、肝火炽盛证

【临床表现】头晕胀痛,痛如刀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甚或突发耳聋,失眠,恶梦纷纭,或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头痛,烦躁,耳鸣,胁痛等与火热症状共见。

五、肝阳上亢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辨证要点】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烦躁、腰膝酸软。

六、肝风内动证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肝阳化风证

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眩晕、肢麻震颤、头胀痛、面赤,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热极生风证

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高热、神昏、抽搐

阴虚动风证

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眩晕,手足震颤、蠕动与阴虚内热症状共见

血虚生风证

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目闰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眩晕、肢麻、震颤、瘙痒、拘急、目闰动等与血虚症状共见

七、寒滞肝脉证

【临床表现】少腹冷痛,阴部坠胀作痛,或阴器收缩引痛,或巅顶冷痛,得温则减,遇寒痛增,恶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紧或弦紧。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肾阳虚证

头目眩晕,面色晄白或黧黑,腰膝酸冷疼痛,畏冷肢凉,下肢尤甚,精神萎靡,性欲减退,男子阳痿早泄、滑精精冷,女子宫寒不孕,或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小便频数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

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与虚寒症状共见

肾虚水泛证

腰膝酸软,耳鸣,身体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没指,小便短少,畏冷肢凉,腹部胀满,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畏冷肢凉

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而痛,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或经闭、崩漏,失眠,健忘,口咽干燥,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骨蒸发热,午后颧红,小便短黄,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腰酸而痛、遗精、经少、头晕耳鸣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肾精不足证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欲减退;成人早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发脱齿松,健忘恍惚,神情呆钝,两足痿软,动作迟缓,舌淡,脉弱。

多与先天不足有关,以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

肾气不固证

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量多,或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弱。

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与气虚症状共见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证候

临床表现

胃气虚证

胃脘隐痛或痞胀、按之觉舒,食欲不振,或得食痛缓,食后胀甚,嗳气,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胃阳虚证

胃脘冷痛,绵绵不已,时发时止,喜温喜按,食后缓解,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倦怠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胃阴虚证

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胃热炽盛证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齿衄,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寒饮停胃证

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口淡不渴,眩晕,舌苔白滑,脉沉弦。

寒滞胃肠证

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暴急,遇寒加剧,得温则减,恶心呕吐,吐后痛缓,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泻清稀,或腹胀便秘,面白或青,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紧或沉紧。

食滞胃肠证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胃肠气滞证

胃脘、腹部胀满疼痛,走窜不定,痛而欲吐或欲泻,泻而不爽,嗳气,肠鸣,矢气,得嗳气、矢气后痛胀可缓解,或无肠鸣、矢气则胀痛加剧,或大便秘结,苔厚,脉弦。

肠热腑实证

高热,或日晡潮热,汗多,口渴,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恶臭,小便短黄,甚则神昏谵语、狂乱,舌质红,苔黄厚而燥,或焦黑起刺,脉沉数(或迟)有力。

肠燥津亏证

大便干燥如羊屎,艰涩难下,数日一行,腹胀作痛,或可于左少腹触及包块,口干,或口臭,或头晕,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肠道湿热证

身热口渴,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泻如水,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膀胱湿热证

小便频数、急迫、短黄,排尿灼热、涩痛,或小便浑浊、尿血、有砂石,或腰部、小腹胀痛,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胸胁闷胀,善太息,头晕目眩,口苦,呕恶,吐痰涎,舌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滑,脉弦缓或弦数。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证候

临床表现

辨证要点

心肾不交证

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心烦、失眠、腰酸、耳鸣、梦遗与虚热症状共见

心肾阳虚证

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脉弱

心悸、水肿与虚寒症状共见

心肺气虚证

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则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咳喘、心悸、胸闷与气虚症状共见

心脾气血虚证

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

心肝血虚证

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等与血虚症状共见

脾肺气虚证

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虚浮,下肢微肿,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共见

肺肾气虚证

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

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与气虚症状共见

肺肾阴虚证

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肝火犯肺证

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与实热症状共见

肝胆湿热证

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或阴部瘙痒、带下黄臭等与湿热症状共见

肝胃不和证

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嗳气,吞酸嘈杂,呃逆,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

肝郁脾虚证

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

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

肝肾阴虚证

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与虚热症状共见

脾肾阳虚证

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凉,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与虚寒症状共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一、辨六经病证

1.太阳病证    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太阳经证

太阳中风证

风寒之邪(风为主)侵犯太阳经,卫强营弱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太阳伤寒证

风寒之邪(寒为主)侵犯太阳经,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太阳腑证

太阳蓄水证

太阳经证不解,病邪内传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聚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太阳蓄血证

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2.阳明病证    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阳明经证

阳明热盛,弥漫全身,肠中无燥屎

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阳明腑证

阳明热盛于里,燥屎内结

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3.少阳病证    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临床表现】⑴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

⑵少阳兼症: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4.太阴病证    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临床表现】⑴太阴脏虚寒证: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泻泄,口不渴,时腹自痛。

            ⑵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5.少阴病证    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少阴寒化证

少阴阳虚,病邪从阴化寒,阴寒独盛,心肾阳虚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少阴热化证

少阴阴虚阳亢,病邪从阳化热,心肾阴虚阳亢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6.厥阴病证    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临床表现】⑴厥阴寒热错杂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⑵厥阴寒证:

⑶厥阴热证: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1.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2.直中: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三阴者。

3.合病: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

4.并病:伤寒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一、辨卫气营血证

1.卫分证

【临床表现】⑴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

⑵燥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白欠润,脉浮数。

2.气分证

【临床表现】⑴肺热炽盛证: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尿赤,咳喘胸痛,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⑵燥热犯肺证:

⑶热扰胸膈证:发热不恶寒,口渴,汗出,心烦懊侬,坐卧不安,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3.营分证

【临床表现】⑴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口不甚渴或不渴,舌绛,脉细数。

⑵热陷心包证:心烦不寐,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4.血分证

【发病机理】温热病邪深人阴血,耗血,伤阴,动血,动风。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脉弦数;或见手足蠕动、瘛疭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眠,耳聋,形瘦,脉虚细。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上焦病证

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邪在肺卫——肺卫同时受邪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口渴,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或两寸独大。

邪热壅肺——肺脏受邪

但热不寒,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

邪人心包——温热之邪逆转心包

高热,大汗,谵语神昏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

中焦病证

温热之邪侵袭脾胃,邪从燥化、邪从湿化

胃经热盛——肺经邪热顺传

身热面赤,呼吸气粗,腹满,便秘,神昏谵语,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

肠腑热结——胃经邪热顺传

湿热困脾——常见于湿温病初起

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濡数。

下焦病证

温热之邪侵袭肝肾

肾阴亏损

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神倦,耳聋。

虚风内动

手足蠕动、瘛疭,心中大动,舌绛苔少,脉细数或虚大。

(虞尚·养生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