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综合【知识干货】2017执业中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去次元 2019-04-23

第二章 中医诊断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概述

一、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本书不设病案撰写的内容。

二、基本原则(一)审内察外,整体统一(二)四诊合参(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望诊

分类

表现

意义

望神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两目灵活,明亮有神;面色荣润,表情自然;

体态自如,反映灵敏,动作自如;

言语清晰,意识清楚,面色润泽

正常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 预后好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表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

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

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

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临终前预兆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神志:久病重病本已失神,但突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言语不休,想见亲人;

语言:言语声低微断续,忽然语声清亮起来;

面色:晦暗无华,而突然两颧泛红如妆;

食欲:突然食欲增强。

临床意义:阴阳格拒,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

神乱

癫病:痰浊蒙蔽心神:表情淡漠,寡言少语,闷闷不乐,继则精神发呆,哭笑无常者

狂病:痰火扰心:烦躁不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

痫病:痰迷心窍,肝风内动:突然跌倒,昏不知人, 口吐涎沫,四肢抽动。

望色


青色 :

主寒证、疼痛、血瘀、惊风

赤色

主热证

黄色

主虚证、湿证

白色

主虚寒证、失血证。

黑色

主肾虚、水饮、瘀血证。

望形体、头面

望形体强、弱、肥、瘦

盛气虚:凡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者,多为阳气不足之证;

形瘦肌削,面色苍黄,胸廓狭窄,皮肤干焦,则又常见于阴血不足之证;

若瘦削已至大肉脱失的程度,每见于精气衰竭的患者。

如“鸡胸”、“龟背”等畸形,则多属先天禀赋不足,往往是肺气耗散,脾胃虚弱,肾精亏损的病变


望姿态异常

“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

病人卧位,身轻自能转侧,面常向外,多为阳、热、实证;

身重难于转侧,面常向里,精神萎靡者,多为阴、寒、虚证。

若病人卧时仰面伸足,常揭去衣被,不欲近火者,多属热证;

卧时踡缩成团,喜加衣被或向火取暖者,多属寒证。

若坐而仰首,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实证;

坐而俯首,气短懒言者,多属肺虚或肾不纳气之证;

坐而不得卧,卧则气逆,多是心阳不足。

水气凌心、咳逆倚息不得卧,每发于秋冬的,多是内有伏饮。

望形体

异常动作:

眼睑、口唇或手指、足趾不时颤动:

      见于急性热病,则为动风发痉的先兆;

      见于虚损久病,则为气血不足,经脉失养。

四肢抽搐:多见于痫证、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风病。

手足拘挛,屈伸不利: 属于肝病的筋急,或为寒凝筋脉,或为血液损伤,筋膜失养。

痿证:足或手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一侧手足举动不遂,或麻木不仁,多为中风偏瘫。

         一侧手足疼痛而肌肉萎缩,多为风邪耗血,正虚邪留。

痉病: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

望头形与头发

望头形

小儿头颅过大或过小----先天不足,肾精亏虚,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不足

囟填----囟门突起----多属实热证,外感时邪,火毒上攻

囟陷----囟门凹陷----多属虚证 。头摇不能自主----风证

望头发

发黄干枯,稀疏易落,多属精血不足。突然出现片状脱发,多为血虚受风所致。 年少落发,有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虚;有头皮发痒、多屑、多脂者,为血热。

望目色

望目色

即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

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胞红肿--肝经风热;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目窠浮肿--水肿;眼窝下陷--津液亏耗;目眦赤烂--湿热;目眦淡白--气血不足

白睛黄染--黄疸;目赤--诸经热盛;小儿睡眼露睛,多为脾虚,气血不足;

瞳孔散大,是为精气衰竭;开目而欲见人者,属阳,闭目而不欲见人者,为阴证

  两目上视或斜视,多见于风证,或为动风的先兆

望耳鼻

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耳内流脓水,多为肝胆湿热;

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是麻疹先兆。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流浊涕--风热; 鼻柱溃烂塌陷--麻风病或梅毒

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是为鼻渊--外邪或胆经蕴热

鼻头或周围充血或生红色丘疹,名酒糟鼻--肺胃有热

鼻翼煽动--肺热,或肺肾精气衰竭而出现的喘息

望唇、齿龈、咽喉

唇之色泽:唇色淡白,属气血不足;唇色深红,属热

在营血;色青紫,为寒凝血瘀;    唇干而裂:多属燥、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嘴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上蒸。口角流涎:多为脾虚湿盛、胃中有热、虫积;

口角歪斜:多为中风;口角抽掣或撮口,为肝风内动, 或脾虚生风

齿

牙齿干燥,为胃热炽盛,津液大伤;牙齿燥如枯骨,多为肾阴枯竭;

牙齿松动,多为肾虚或虚火上炎。睡中啮齿,多因胃热或因虫积所致

牙龈淡白,多属血虚;牙龈红肿疼痛,多为胃火亢盛。出血,多为胃火、气虚、虚火。

咽喉

若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者,属实热证,多由肺胃热毒所致(红肿、溃烂);

若咽部嫩红、肿痛不显者,属阴虚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若伪膜坚韧,不易拭去,重剥出血,很快复生者,为白喉。白喉为肺热阴伤

望体表

斑疹

斑和疹都是全身性疾病反映于皮肤的一种证候表现。斑疹常见于外感热病,亦可点大成片,或红或紫,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者,谓之斑;色红疹点小如粟,高出于皮肤,摸之碍手(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谓之疹。

指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掀热疼痛,并能形成脓疡的疾病,属阳证。

疽:

指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疼痛不已的疾病,属阴证

指患部形小如粟,根深如钉,漫肿灼热,麻木疼痛的疾病

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化脓即软都为疖

白疹

晶莹饱满,颗粒清楚者,说明津气尚充足;白疹色枯而白,瘪无浆者,说明津气已亏竭

望舌质和舌苔

舌质

淡白舌:主虚寒证(阳虚、血虚)红舌:主热证(实热证,虚热证)绛舌:内热深重

紫舌:寒: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多为寒凝血瘀

     热: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血瘀:舌上有紫色斑点,称为瘀斑或瘀点

望舌形

胖:指舌体较正常舌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水湿痰饮阻滞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称瘦薄舌---气血阴液不足

齿印:指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主脾虚、湿盛。

裂纹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的裂沟。 热盛伤阴;

 血虚不润---阴血亏虚,不能上荣润舌面。舌红干无苔有裂纹:阴虚火旺

芒刺 舌面有凸起的星点,状如草莓---主热盛

望舌态

①强硬:若见于外感热病,多属热入心包,痰浊内阻, 或高热伤津、邪热炽盛。 见于杂病中者,多为中风征兆。

②痿软:久病舌淡而痿,是气血俱虚;舌绛而萎,是阴亏已极。新病舌干红而萎者,则为热灼阴伤。

③颤动:久病中见舌颤,属气血两虚或阳气虚弱;外感热病中见之,多属热极生风或虚风内动之象。。

④吐弄: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⑤歪斜:多属中风或中风之先兆。舌胖而短缩,属痰湿内阻

⑥短缩:多属危重证候的反映。

舌红绛干而短缩,多属热病津伤 舌淡或青而湿润短缩,多属寒凝筋脉

望舌苔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主热证、里证

灰苔:主里证,可见于里热证,亦可见于寒湿证。

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多为热极津枯;

      苔黑而润滑,则多属阳虚寒盛。   

望苔质

厚薄、润燥、腻腐、剥脱、有根、无根

望排出物

痰涎

痰黄或白而粘稠──热痰   痰白清稀──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呕吐物

呕吐物清稀无臭──寒呕 呕吐物秽浊酸臭──热呕 呕吐物酸腐食物──食积

呕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 呕吐清水痰涎──痰饮 呕血──胃热、瘀血、肝火犯胃

大便

大便清稀水样,多为外感寒湿。大便黄褐如糜,多为大肠湿热。

大便完谷不化,多为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

便如黏冻,夹有脓血,见于痢疾,为湿热蕴结大肠,传道失职所致。

大便燥结,干如羊屎,为热盛伤津,或大肠液亏。

大便带血,血色鲜红,为近血。大便带血,血色暗红,为远血。

小便

小便清长多见于虚寒证。小便短黄多见于实热证。尿有沙石,为石淋

尿中带血,多为尿血、血淋,因热伤血络、脾肾不固、湿热蕴结膀胱。

二 闻诊

语声

语声强弱:

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的,属实证、热证,

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的,属虚证、寒证。

语言错乱:“言为心声”,语言错乱多属于心的病变

谵语: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热扰心神,实证。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虚证。

狂言: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却理智控制--狂证--痰火扰心。

独语:喃喃自语,讲话无对象,见人便停止--癫证--心气虚。语謇:语言謇涩---风痰上扰。

呼吸异常

气微与气粗

呼吸微弱,多是肺肾之气不足,属于内伤虚损;

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是热邪内盛,气道不利,属于实热证。

哮与喘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扇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的称为喘。

喘气时喉中有哮鸣声的称为哮

少气与叹息

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的,称为“少气”,多因气虚所致。胸中郁闷不舒,发出长叹的声音,称为“叹息”(古称太息),多因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咳嗽


咳声重浊,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气怯,多属虚证。

呈阵发性,咳而气急,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的,称为顿咳(百日咳)。

咳声如犬吠,多为白喉。干咳无痰,或只有少量稠痰,多属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嗽有痰,则应分清痰色、痰量、痰质的变化,以辨别病证的性质

呃逆

俗称“打呃”

高亢而短 ,呃声有力者---实热证 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虚寒证

嗳气

又称噫气

俗名打嗝

嗳出酸腐气味,多为宿食停积,或消化不良,

无酸腐气味的,则为肝胃不和或胃虚气逆所致

三、问诊

寒热

恶寒发热

多见外感表证

但寒不热

多见寒证,以虚寒证居多

但热不寒

壮热:里实热证。长期低热:“小儿疰夏”,气虚发热

潮热:发热如潮有定时,按时而发或按时而热更甚的(一般多在下午),即为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阳明潮热

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证

表证辨汗

无汗出者,表寒实证。有汗出者,外感风邪的表虚证(太阳中风证)

外感风热的表热证。卫阳虚弱复感外邪。

自汗

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加重的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

盗汗

入睡则汗出,醒后则汗止,谓之盗汗,多因阴虚而致

绝汗

病情危重之时,大汗不止,称为绝汗,常见于亡阴,亡阳

战汗

当病势沉重时,患者先全身战栗抖动,继而汗出者。

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

若汗出后仍烦躁不安、脉来疾急,则为邪盛正衰的危候

疼痛性质

胀痛

是气滞

重痛

因湿邪困遏气血所致;

刺痛

瘀血疼痛

绞痛

有形实邪闭阻气机而成;

灼痛

多由于火邪窜络,或阴虚阳热亢盛

冷痛

因寒邪阻络或阳气不足,脏腑、经络不得温养而成

隐痛

因气血不足,阴寒内生,气血运行滞涩而成

掣痛

由筋脉失养或阻滞不通所致

1.口渴与饮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口渴多饮,常见于热证,大渴喜冷饮,为热盛伤津;渴喜热饮,饮量不多或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多为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之证;口渴而不多饮,常见于急性热病,多属热人营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瘀血;大渴引饮,小便量多,是为消渴。

2.食欲与食量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厌恶食物或恶闻食臭,即为厌食,又称“恶食”,多见于伤食。妇女怀孕,亦可有厌食的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厌油腻厚味,多见于肝胆脾胃湿热的病证。

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为消谷善饥,往往身体反见消瘦,这是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如《灵枢·师传》所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有饥饿感,但不想吃,或进食不多者,称为饥不欲食。多因胃阴不足,虚火上扰所致。易饥多食,但大便溏泻,倦怠乏力,属胃强脾弱。

有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尤多见于小儿,往往是虫积的征象。妇女妊娠偏嗜某种食物,一般不属病态。

疾病过程中,食量渐增,表示胃气渐复,食量渐减,常是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若久病之人,本不能食,但突然反而暴食,这是中焦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称为“除中”,也是“回光返照”的一种表现。

3.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主要是询问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与气味。口苦,多见于热证,特别是常见于肝胆实热的病变;口甜而腻,多属脾胃湿热;口中泛酸,多为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多为食积内停;口淡乏味,常见于脾虚不运。

四 切诊

1.寸口脉分候脏腑

现临床常用的划分的方法是: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命门),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

2. 常见病脉的脉象和主病

脉象

主病

浮脉

浮脉主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沉脉

病邪在里。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

主寒证。有力为冷积,无力为阳

数脉

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虚脉

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实脉

主实证。邪气实而正气不虚,邪正相搏,气血壅盛之证。

滑脉

痰饮、食滞、实热等。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实之象。

涩脉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细脉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又主湿病。

洪脉

邪热亢盛。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证

弦脉

肝胆病、痛证、痰饮

代脉

主脏气衰微

第三节 辩证

脏腑辨证

(一)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有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证。

(二)肺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肺病主要证候有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燥热犯肺与痰浊阻肺证。

(三)脾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脾病的主要证候有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

(四)肝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肝病主要证候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

(五)肾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肾病的主要证候有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

(六)六腑病变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六腑病变的主要证候有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

(七)脏腑兼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脏腑兼病主要的证候有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证。

 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