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心解》唯物之道

 黄元章3355 2019-01-02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尚朴解道

在本章,老子用道的原理来推论微观世界一样有“道”的存在。这个宇宙世界,从宏观规律去把握事物,它是偏向于唯心的,怎么说都有道理,但对于物质本身而言,又是有限的存在,偏向于唯物。正如第一章中所讲:物质本身是有限的存在,但对物质的认知却是无限的。《道德经》完全可以用来指导科学的发展,用哲学的思维可以探明科学发展的方向,科学也属于哲学范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这个孔就是孔洞的意思,即洞里的世界,有些人把“孔”解释成“大”,我们不太认同,因为老子那个时代有“大”这个字,为什么要用孔字来代替呢?“德”反而是用来替代“道”字,老子为了顺口,不好说“孔道之容,惟道是从”,因为“德”就是人类中的“道”,“道”就是万物中的“德”。洞里的世界或者说微观世界,也是遵从道的规则。“道”在作用于一个物质时,是不易被认识清楚的,可道(非常道),又不可道(常道),从物质的普遍运动规律来看,它有普遍规律现象,从物质的个性运动规律来看,它同时还是具体实物的存在。往物质的细微方向去深究,深之又深,探到物质的最小单元,会有极其微小的原质,这种原质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这种原质还是可以去验证的。按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可以认识到“夸克”这个层级,将来有可能还会深入下去,但一定会有最小单元的尽头。这种组成物质的最小原质,从现在上溯到古代,它的特性从未改变过,所以它的名字也不用改变,依据它的特性,可以观察到宇宙万物的初始。现在的天体科学,正是从散落于宇宙空间的原质追问到万物及宇宙的起源。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老子怎么能知道万事万物起初的情况呢?这是从“道”的规则推演出来的。

《道德经心解》唯物之道

老子出关

我们应用老子“道”的逻辑工具来推演,应该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物质是由更多细小的物质组成,更小的物质又是由更更小的物质组成,更更小的物质又是由更更更小的物质组成。最后如果没有穷尽,物质内部好像永远在往内生成更细小的物质,那这个大物质就不会有静止平衡的状态。按道的法则,无穷的物质就不会存在于世。物质是“有”的存在形式,是从小往大发展的,如果没有起底的开始,如何形成后期的大块而且有形呢?就像人工降雨,没有起底的尘埃,就形成不了最后的雨滴。物理的世界不像数学,数学是纯理论,数学里有无穷的概念,可以想象把一个物体一分为二,并且永远可以分下去,但物理里没有无穷的概念,恒河细沙再多,我们都可以数到最后一粒。无论分得多细,最后一定有终止单元,物质一定有起底的开始,才能形成后期的大块而且有形,这个终止单元就是原质,按老子的术语来讲,就叫着“精”,精就是物质的最小基础单元,快接近于“不存在”,就像“气”一样,所以常被叫着“精气”。这个原质已经是宇宙中最小的物质了,是宇宙在大爆炸初期由能量转换来的最小物质,单独的它特性不会再变了,名字也就不用更改了,只有进行组合后才会改变特性,才需改变名称。原质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物质会体现原质的特性。通过原质,我们可以直接看到“道”的特性:“守一”,下面不再有物质了;“质朴”,特性也不再改变了;“成全他人”,万物都是由它贡献自己后成全而来的。“万物最后也是成了它的万物”,通过成全他人而必然成全自己,他人的有功是因为有你的基础,他人最后的有功也是你的有功。

《道德经心解》唯物之道

另外,按我们对“道”的领悟来继续扩大推演微观物质世界的规律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领悟“道”。我们该如何理解“物质”?“物质”这个道意不可以有无穷,如果原质的内部还是物质,那意味着还可以继续分化下去,这样看来,物质内部将是无穷物质化的。而按道的规律来说,不可以有无穷的存在,反者道之动,无穷物质化最后一定是走向它的反面,即不是物质,而是一种能量体。原质按“道”的规律推论来看,应当是个外表呈物质特性,内部呈能量状态的球体。物质到了能量状态就已经没有大小、重量、体积的概念了,呈现出“无”的状态,物质状态到此“原质”就打住了。

科学界还可以按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维,结合科技手段,研究清楚许多自然现象。例如,物质与物质之间为什么一定会产生引力?引力是怎么形成的?时间可不可以分割?时间会有最小单元吗?怎样理解反物质?当前科学界理解反物质的思维违反哲学原则吗?为什么在物质的世界里,真空中的光速是最高的?等等。

《道德经心解》唯物之道

谈到时间可不可以分割,时间有没有最小单元这个问题,我们有一次遇见了一位高人,他说按佛教理论分析,时间可以分割,分到最后有最小单元,但就是无法解释两个相邻的最小时间单元间是如何跨过去的,因为既然存在边际,就存在边际跨越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我们认为,还是《道德经》中的原理可以较为合理地说清楚这个问题:万物负阴而抱阳,物质的运动有阴阳属性,“阳”就是空间,可以度量,可以分解,分解会有最小单元;“阴”就是时间,时间不是一种“阳”性的存在物,它确实存在,但却隐藏得很深,无法直接测量,无法测量就无法进行分解,也就没有最小单元。随着物质的运动速度、引力环境的不同,时间与空间会发生同步对应的变化。人类梦想着可以回到过去时光,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时间不可能倒流,因为时间是一种阴性的哲学概念的存在,不是物质的存在。如果时间可以倒流,那人类可以通过时光机不断地回到过去,使人类可以永恒地存在下去,这是“天道”所不允许的。

我们还可以应用《道德经》的哲学思维来分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中的质量、时间、长度公式都表明,如果物质的速度大于光速,则质量为负值,时间倒行,长度为负数。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情况是绝对不会存在的。我们用《道德经》的观点来分析其正确与否。《道德经》中有一个核心的哲学观点,即万物皆有度。存在的物质世界,都有最后确定的限度。物质虽细小也有度—原质,物质虽大也有度—宇宙,物质最重也有度—黑洞,物质最快也有度—光速,等等。如果物质的速度可以无限提高,那速度的提升就没有结束的时刻,就进入了永恒提升的状态,这就违反了“天道”,是不可以的,真空的光速就是物质层面最快的速度,再快就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就是“无”的层面或者说“玄”的层面的事了。“光”是物质与非物质间的分水岭,是“有”的最后,“无”的最先,属于“有”“无”共同体,所以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说是“粒子”的物质性状,也可以说是“波”的非物质性状。我们站在光速一半的仪器上发出光速,发出的光速只能是地面速度的一半,因为相加起来的速度总和不可以超过光速的真空值。物质无法加速到光的速度,如果加速到光的速度,则物质已经被光所灭,成了能量,这样就失去了物质的特性,不可逆转。用《道德经》的哲学进行分析,则相对论所推导出的观点是正确的,虫洞的快速通道是不能成立的,就像造不出永动机一样,虫洞的说法在哲学上也不成立。

《道德经心解》唯物之道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说到,人要“道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才会拥有最正确,最高效的思想。物质世界的大自然,最终回归点都是“无”,“无欲以观其妙”,无才可以玄妙无穷。做企业,最科学的做法也是回归到“无”,即伟大的企业都成为了社会的企业,它在为不确定的人服务。最好的管理,也是回归到“无”,即不管之管,去成全大家、服务大家,才回到了管理的最高形式,也是最本质的形式。

道就在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