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澄:认知层次模型

 wqwell 2019-01-02
0. 引言

认知层次模型(CLM:Cognition Level Model)是我在提高学习效率中最常使用的模型,它可以我帮助我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知识内容的内部整合,同时,它也让我不再傲慢,本着更加谦虚的心去学习。

本文将讲解:

  • 认知层次模型的初步探索

  • 认知层次模型究竟是什么

  • 认知层次模型的价值

1. 认知层次模型的初步探索

「层次性」做为「系统」的三大特性之一,任何一个主题在系统的视角下都可以被分为不同层次,分层、分类、分级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水平的体现。认知作为随时被使用的概念,它本身就是具备层次的,因此,认知层次模型也应运而生。

上图就是「认知层次模型」的示意图。它是基于「道术器用」进行分层的,关于「道术器用」可以查看我在 2016 年的老文:《掌控精通四层次法》。

从图上可以看出,认知层次模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对应若干元素:

    • 第一性原理、基石假设、三观体系

    • 学科体系

    • 关键概念

    • 重要理论

    • 思维模型

    • 方法论、效应,机制、体制、体系

    • 技术、方法、步骤、流程

    • 经验

    • 工具、软件、硬件

    • 清单、模型、素材、说明书

    • 行业、场景

    • 案例、故事、感受等

上述的元素只是我自己常用的「关键词」,你可以找到完全不同「属性」的关键词加入到不同层次,也可以增加不同层次,比如:「道法术器用」五个层次等,你完全可以生成自己的「认知层次模型」。

2. 认知层次模型究竟是什么

CLM 这个层次模型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这样的一个模型,甚至用它来构架我的文章分类呢?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它的价值。

2.1 它是一个定位工具

再认真看一下 CLM 的配图,尝试着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平时,我都在关注这四个层次中哪个维度呢?考虑的都是哪个要素呢?

不知道你的回答是什么,我给你看一个人群的整体分布:

  • 70%的人活在自己的工作经验中,做过多次的事情可能会做,自己的能力边界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 20%的人可以将经验进行抽象,形成方法+工具层面的认知,再高一点水准的人,可以抽象出方法论层次的体系,这样,就可以用结构化的认知去驱动自己的多维能力了。

  • 6%的人可以继续抽象,形成理论层次的认知,这样,用理论驱动方法论、用方法论驱动能力,让自己可以拥有跨领域的能力。

  • 3%的人还可以再进行跨学科地抽象,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概念体系、思维模型等,例如用生物学、物理学、哲学视角来看待创新等。

  • 1%的人可以形成自己的出发点假设,并且,在持续学习过程中,不断迭代自己的出发点假设——基石假设,让自己有看透过去和未来的眼睛、洞察一切的能力。

嗯,绝大多数人,都被卡在了「方法」和「方法论」层次之间了,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基本上一生都可以衣食无忧了

即便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方法论」,也不要担心,发明一个方法论大约只需要 1-3 个月就够了,我也会推出一些支持性的活动来让你得到。

2.2 它是一个大概念学习工具

我们一生会学到很多概念,比如说:东南西北、被子/桌子、做饭、上市融资、气候、状态……

有一些概念我们会非常熟悉,但是,就是说不清楚那究竟是什么,比如说:信念、价值、成长、逻辑、体系、系统、价值观、职业发展、自己、力量……

这些概念都属于「大概念」:

  • 它可以用的地方很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

  • 你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但是时过境迁,你发现自己又有了全新的理解

  • 有的时候,突然又会有新的打通感

这些大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破除一个执念:「我通过一个时间段、一次性很大量的投入就能学会」,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学不好这种大概念的。

真正的学习方法是采用一个脚手架——认知层次模型。

我来举个例子:假如 2019 年你要学习「成长」这个概念,你可以这样做:

  • 打印「认知层次模型」;

  • 在任何场景下,当自己听到关于「成长」这个概念,都问问自己:现在出现的信息,指向了 CLM 的哪个层次、哪个元素?

  • 记录这些要素,存放到一个文件夹里;

  • 耐心等待足够的认知元素在你的脑海中酝酿出全局性的打通感。

这个时候,你才是真的对「成长」这个概念建立起了认知体系。对了,多说一句,很多人都在问: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上述的内容就是该问题的答案。

2.3 它是一个助力思考的工具

当老师久了,经常听到学员问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怎么办?」或者,发现有的学员思考问题的维度,比其他学员多出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都在一点:模型化思考

模型的通常结构有:顺序、并列、循环、组合……无论它的结构如何,每个模型都会给我们提供 3 个及以上的元素,比如:

  • SWOT:它让你知道优势、劣势、机会、挑战;

  • RSQC:它让你知道范围、质量、进度、成本;

  • PORT:它让你知道目的、成果、任务、目标。

如果你知道了这 3 个模型(包含着 12 个完全不同的元素)的话,如果你还知道这三个词都是描述「期待」的时候,你瞬间会拥有 12 个对「期待」进行描绘的维度。比如:

  • 你实现期待的优势、机会;

  • 你的期待的范围;

  • 你要为期待投入的成本;

  • 期待实现之后的成果是什么;

  • ……

这就叫模型化思考:只要通过模型中的一个元素点的启发,就可以启动整个模型

想想看,你现在已经拥有了认知层次模型,至少拥有了四个层次超过十几个不同维度的元素,这样,在思考任何概念的时候,都可以启动多维度思考,你就可以提出更多问题了。

试试看:

  • 老师,你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么?

  • 老师,你说的这个案例其实对应着什么「学科」呢?

  • 老师,你能否举出 3 种不同的实现结果的方法呢?

怎么样,围绕着认知层次模型进行提问,是不是思路一下就打开了?

2.4 它是一个防傲慢的工具

注意,以下内容,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充分看出一个傲慢狂的样子。

被一些「科学家」大神影响,我一度懒得关注「列表式文章」,看看:

  • 不懂这 10 点,怎么养成好习惯?

  • 彻底治好拖延症的 7 种方法!

  • 过好 2019 年的 5 个启示

当你懂了原理之后,你会发现,这些文章基本上是纯经验的组合,各个要点之间竟然没有什么关联性,最大的联系可能就是出自同一篇文章吧。所以,我一度非常鄙视写列表式文章的人,我觉得文章不值得看、作者也不值得交流。

同时,我也不愿意参加各种线下活动,尤其是那种经验分享会,每个人都在说着自己的故事、经历、体验、感受……可是,如果你懂了原理之后,就会发现,他们好像在玩「777」赌博机,不同位置上在换着不同的要素:身份的位置上换了 ABC,事项的位置上换了:XYZ,经验分享的位置上,大约都是那一种经验。

我想:为什么大家不学点原理,而把大量时间投入到那么低维的事情上呢?这个问题没有错,错的是,我觉得自己掌握原理就很厉害,导致看不起别人,而这样的想法,让我在很长时间里处于发展的停滞状态。

直到有一天,我盯着「认知层次模型」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完全不应该傲慢啊,别人说的任何话,都是认知,都可以在 CLM 中找到对应的元素,我为什么要看不起对方呢?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为某个概念增加不同维度的认知组合啊

从这以后,无论我参加什么活动,我都不焦虑了,任何人的故事、经验、方法、工具、理念,都可以被我整合到一起了。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要去参加什么活动,而是,你有什么样的积累系统,可以将任何时间发生的事情都整合到自己的体系里来,这才是关键。

实现这个关键的前提是:要知道,自己只是了解某一个概念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放下自己的傲慢、保持开放状态,就会有所获得

3. 认知层次模型的价值

谈到这个模型的价值,我觉得可以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认真观察一下,你会发现人们生活在时间线上,有这样两个特点:

  1. 只要人们处于有意识的状态,人们就在进行「认知过程」;

  2. 人们的「认知过程」会出现在各个领域。

既然认知在各个时间点、有意识的情况以及各个领域出现,那么,认知层次模型就会发挥作用。

这里我不展开说了,只是列举我感受过的价值:

  • 个人成长领域中,有个核心概念——价值。价值按照提升速度的快慢,可以划分为:能级提升、认知提升和能力提升。其中的认知提升的方式,就是靠「认知层次模型」来架构的,你越走到认知层次模型的顶端,越是容易获得快速的价值发展。

  • 理解力的本质是:形成对表层结构的理解、深层结构的理解,以及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映射关系。「认知层次模型」呈现的就是从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自下而上),越是用认知层次模型,越能够实现对「映射」的理解。

  • 面对任何人都不再傲慢,会耐心地听他们在说什么、在表达什么,因为,他们都在为我们的「认知层次模型」提供要素。人不是死于无知,而是死于傲慢,因为一个模型可以解决傲慢的问题:你不断地获得了别人的维度,以降低被降维打击的概率。

  • 任何技能的发展,都会经历从快到慢的过程。刚刚开始上手很快,但是,用着用着就觉得有阻碍,限制了自己的发展。而如果要提升能力、提升成果产出效率,你就必须在认知层次模型的多个维度上形成关联,才能更好地支持能力的发展。

希望,我的读者能够充分使用这个模型,以真正获得对模型的体验。

4. 结尾

如果你想把这个模型用起来,有个很简单的方法,你可以参考着下面的步骤来进行:

  1. 找到一个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建议是在工作中找;

  2. 然后找四张 A4 纸,在纸张上方分别写着「道术器用」,并将四张纸摊开放在桌子上;

  3. 开始向自己提问: 关于这个领域,我所了解的「XX」有什么?这个 XX 指的就是 CLM 里的那些要素。

  4. 把四张纸填满,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在上面打问号。

  5. 最后,问问自己在填写的时候有什么收获。

  6. 在日后的工作中,去把这四张纸上的问号解决掉。

如果你搞定了的话,请记得来告诉我你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