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的实质

 cenprounhuang 2019-01-03
    我们就从一个实例开始吧。

    假设某老板新租赁了一个服装加工厂,雇了数名裁剪工、数名缝纫工、还有数名勤杂工,来承接外销服装的加工业务。

    一个月下来,到了该发工资、支付租金等各项费用的时候了,可因为生产的产品不够装一个集装箱,销售还没有实现,因而无法取得销售收入,他只能给每个工人打一张欠条标明应付工资的金额,向设备、场地出租人各打一张欠条标明应付的设备、场地租赁费金额,如此这般。可是,工人们拿着欠条是无法去购买粮食以及其它生活必需品的。一个变通的办法是:老板将所有的欠条统一收集起来,交给银行(打一个总的欠条即贷款协议),并以所拥有的产品为担保,从银行(实际上最终的源头是中央银行)换来能被大家所接受的,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通用欠条——-“法定货币”俗称“钱”或者“钞票”,用来支付工资、租金以及其它一切必须费用(包括银行的服务费——-利息、国家机器的服务费——-税金等)。

    第二个月又结束了,装满服装的集装箱刚刚离开工厂,老板又得从银行借来足够支付第二个月费用的“钱”;第三个月,集装箱仍然在海上漂泊,老板还得从银行借来足够支付第三个月费用的“钱”;第四个月,货款终于收到了,将所有的贷款如数还给银行(第三、第四个月的贷款要等到第二个集装箱货款收到才能还上),完成一个贷款还款的循环。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老板需要向银行(央行)借得等同于他的未出售的仍在仓库、车间以及运输途中(我们统称为这位老板的“虚拟中转库”)的成品、半成品总价值的货币,才能维持他工厂的可持续运行。

    经济社会是由众多的工厂、商店、以及各种类型的公司组成的,我们将所有公司的“虚拟中转库”合并起来,组成一个“社会虚拟中转库”。而在某个“时刻”,“社会虚拟中转库”中所有成品、半成品的价值总和所对应的“货币”量,就是“央行”在这个“时刻”所需发行的货币总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某个“时刻”,用“央行”发行的货币,按照这个“时刻”“社会虚拟中转库”中的成品、半成品的价值来购买这些成品和半成品,应该是不多也不少,将将好的。也就是说,钱用完了,“社会虚拟中转库”中一件货物也没留下;反过来说也应该成立,即:“社会虚拟中转库”中的货物发空了,所有的钱刚刚好被收回,一分没多,一分没欠。

    结论:流通在社会上的货币总量是此时储存在“社会虚拟中转库”中的物品总价值的映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