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词记】李纲: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上)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9-01-03

李纲跟李光、赵鼎、胡铨并称“南宋四名臣”,他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曾经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宋宣和七年,李纲被委任太常少卿,当年的冬天,金人兵分两路攻打宋国,完颜宗望所率领的东路军直接打到了首都开封,朝中一片混乱。李纲向宋徽宗建议,让他传位给太子赵桓,以此来唤起民众抗金的信心。


赵桓就是宋钦宗。钦宗继位之后,提拔李纲为尚书右丞,命他负责开封的防御。最初宋钦宗特别倚重李纲,《续名臣言行录》中称:“渊圣初即位,召纲对延和殿,迎谓曰:‘卿论水章疏,朕在东宫见之,至今犹能诵忆。尝为赋诗,有秋来一凤向南飞之句。’公叙谢。”钦宗说,他在做太子的时候,就读过李纲的奏文,因其写得好,让钦宗都能背诵下来,可见其对李纲是何等的亲切。而李纲也不负钦宗厚望,临危受命,昼夜部署,并亲自登城督战,使得金人破城的愿望未能实现。完颜宗望看硬攻不行,于是使用诱降之计。李纲坚决反对向金人割地求和,结果他的直言令宋钦宗很生气,于是罢免了他的职务。


李纲撰《靖康传信录》清乾隆中绵州李氏万卷楼刻《函海》本


城中百姓听到了李纲被罢的消息后,引起了喧哗,这么为国尽力之人都被撤职,百姓当然十分不满。《三朝北盟会编》中称:“太学生陈东,率诸生上书伏阙,乞复李纲、种师道职。既至,军民会者数十万人,诣登闻鼓院,推鼓滚之于前,数万人挟东等挝鼓击破之。上亟遣宣李纲、种师道旧职。百姓见纲呼曰:‘右丞且与百姓为主!’纲曰:‘纲已在此,即登城矣,百姓不足忧。’促归照管老小,移时方定。”当时的太学生有位叫陈东的人,他率领同学们到皇宫台阶下去请愿,要求恢复李纲等人的职务,而后社会上的人越积越多,竟然达到了几十万之众,事情越搞越大,钦宗可能担心引起暴乱,于是立即恢复了李纲和种师道的职务。


李纲的再次上台,使得完颜宗望的计策破产,于是他要求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给金国,在靖康元年二月撤兵。在李纲的努力下,总算保住了首都开封,然而朝中的那些讲和派却借机打击李纲,金人撤兵后,刚三个月,皇帝就将李纲外放,赶出了朝廷。虽然任命他为河北宣抚使,却没有给他指挥军队的权力,到了靖康元年九月,李纲看势不可为,于是提出了辞职,但那些人并不放过他,给他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后,将其一直贬到了夔州。


李纲撰《靖康传信录》清道光咸丰间海山仙馆刻《海山仙馆丛书》本


金人得知李纲被罢免后,再次兵分两路围攻开封。到这危急关头,钦宗又想起了李纲,立即任命李纲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事。然而为时已晚,因为李纲在长沙得到这个任命的时候,宋钦宗已经成了金人的俘虏,北宋就此灭亡。


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重新组建了朝廷,此地就是今日的河南商丘。宋建炎元年五月,宋高宗赵构任命李纲为右丞相,由李纲来全面组织朝廷的运作。李纲上任后,开始整顿军队,他坚持不讲和,一定要跟金人作战。他的这个态度令宋高宗不满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李纲没能真正搞清楚,宋高宗对金人的实际态度。而后在他人的撺掇下,仅任丞相一职75天的李纲又被罢免,之后又被贬到海南岛。在流放途中,李纲遇到了大赦,而后隐居在福建,并在那里去世。


对于李纲的这个遭遇,后世多有愤慨。《宋史》中有这样一段评议:“以李纲之贤,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间,莫或挠之,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夫用君子则安,用小人则危,不易之理也。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然纲居相位仅七十日,其谋数不见用,独于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之言,信而任之,恒若不及,何高宗之见,与人殊哉?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噭噭焉挽其裳裾而从之。呜呼,中兴功业之不振,君子固归之天,若纲之心,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


看来,如果不撤换李纲,那徽、钦二帝也就不会成为俘虏,宋朝也就不会分为南北。可惜的是,李纲仅在位七十多天就被撤了职。这个结果让《宋史》的撰写者在猜测,宋高宗的见解为什么跟他人如此的不相同?其实,这样的感慨还是没有站到高宗的处境来想问题,如果李纲等主战派真的打败了金人,把二帝抢了回来,那高宗如何再当他的皇帝呢?


李纲虽为高官重臣,但也喜欢填词作赋,他的词作被后人编为《梁溪词》,关于此集的来由,刘克逊在《李忠定公大全集》跋语中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樵川官书,兵后仅存《李忠定公大全集》,然犹散阙五百余板。今左司赵卿以夫为守日,汲汲然刊补,讫成全书。四方人士,皆欲得之。余旧于三山识公之曾孙发见,游从相好。近因行役,经从间见,因及其家集,尚有长短句数十首。余欣跃愿见之,恨闻之晚。乃复驰讯与其令子新分宁尉洽,取以见授。逾月,并得尉君书,且云今江淮制书陈公使吾闽日,盖尝欲刊而未遂也。”由此可知,刘克逊在编纂《李纲全集》时,偶然从朋友处听说李纲的曾孙那里还有几十首李纲生前所作的词,于是通过关系拿到了原稿,而后编成了《梁溪词》。对于李纲的词作,刘克逊在跋语中予以了这样的夸赞:“谛观熟味,其豪宕沉雄,风流蕴藉,所谓进则秉钧仗钺,旋转乾坤,不足为之泰;退则短褐幅巾,徜徉邱壑,不足为之高者,是又世人所未之见。”



李纲撰《靖康传信录》清道光咸丰间海山仙馆刻《海山仙馆丛书》本,李纲序一


李纲撰《靖康传信录》清道光咸丰间海山仙馆刻《海山仙馆丛书》本,李纲序二


李纲撰《靖康传信录》清道光咸丰间海山仙馆刻《海山仙馆丛书》本,李纲序三


因为李纲的这些特殊经历,使得他的词作很多都是感慨时局变幻,比如他所作的《苏武令》: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这首词的内容是感慨于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从此之后再未让他得到任何的消息,同时他感慨于那些讲和派们阻挠他的抗金大计。在此前,李纲还写过一首《喜迁莺·真宗幸澶渊》: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


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此词讲述的是宋朝征辽之事,他感觉到这样的场面大扬国威。虽然当年所定的“澶渊之盟”,并不是像李纲想像的那样美好,因为这个盟约是由北宋向辽每年进贡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但至少能够感觉到在李纲心中,只有努力的抗击外冦,才是保家安国的唯一办法。但是他的愿望却受到了现实中的各种阻挠,这样壮志未酬的心境,他也融入了自己的词作中。例如他所写的《永遇乐·秋夜有感》:


秋色方浓,好天凉夜,风雨初霁。缺月如钩,微云半掩,的烁星河碎。爽来轩户,凉生枕簟,夜永悄然无寐。起徘徊,凭栏凝伫,片时万情千意。


江湖倦客,年来衰病,坐叹岁华空逝。往事成尘,新愁似锁,谁是知心底。五陵萧瑟,中原杳杳,但有满襟清泪。烛兰缸,呼童取酒,且图径醉。 


看来李纲也在感慨,随着年月增长,他的身体在衰老,而他抗击外冦的抱负,也得不到伸展,对国家的担忧无人能晓,这让他每想到半壁江山被他人所占领,都会泪流满面,唯有通过喝酒来麻痹自己愤慨的心境。


雾中的李纲像


李纲在作词时也喜欢借古喻今,例如《念奴娇·宪宗平淮西》:


晚唐姑息,有多少方镇,飞扬跋扈。淮蔡雄藩联四郡,千里公然旅拒。同恶相资,潜伤宰辅,谁敢分明语?媕婀群议,共云旄节应付。


於穆天子英明,疑不贰处,登庸裴度。往督全师威令使,擒贼功名归愬。半夜衔枚,满城深雪,忽已亡悬瓠。明堂坐治,中兴高映千古。


这首词写的是唐宪宗李纯平定淮西方镇之乱的历史。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姑息养奸,使得各地方镇独立为王,完全不听朝廷的指挥,而唐宪宗能够信任裴度,命其带兵平定了淮西之乱。从这首词可窥李纲的心态,他特别希望皇帝能够信任他,让他一展身手消灭金人。这类的咏古喻今之作,他还写过一首《喜迁莺·晋师胜淝上》:


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天险难踰,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延晋祚,庇烝民,周雅何曾专美。


这一首可谓李纲的代表词作,多处选本都有选用。这首词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当年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大举南侵,东晋谢安组织了八千精兵,竟然打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李纲把这个历史故事写成了词,更多的心态应当是劝解皇帝不要怕金人数量庞大的军队,如果能够培养出自己的精兵,哪怕在数量上比金兵少很多,也照样可以战胜他们。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