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5步走出童年心理阴影,让你变得强大

 MrKujng 2019-01-04

很多人都曾遭受过童年创伤,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某些缺陷,在成年后依然深深困扰着。然而,原生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是无法改变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件事。

当然,摆脱创伤的第一步,是理解这种影响究竟通过什么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原生家庭的影响,为什么会持续到成年?

心理学家提出,有害的童年经历参与塑造了人看待自我和世界的角度,让人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思维与情绪感知的模式,在人的一生中不断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童年时没能和父母建立亲密、稳定、信任的关系,在成年后,我们可能会时常感觉遭到了遗弃,被一种不稳定感侵扰着;童年时很少被赞美的人,成年后常常感觉自己是差劲、低人一等的,对于批评拒绝格外敏感,为自己的缺陷感到羞耻,等等。

对于童年不那么幸福的人来说,可能会出现以下3种常见的错误应对方式:

1.屈从于童年的创伤经历

和“就地装死”一样,选择屈从的人不会再去抗争,他们认为不好的经历带给他们一些理念就是对的,因此不断按照错误的看待自我和看待世界的角度错误地解读他人的行为或是身边发生的事。

比如屈从“我不配被爱“这种思维的人,他们相信自己注定就是和有爱的情感关系绝缘的,于是会忽视或低估他人向自己发出的温暖有爱的信号,不断强化“我不配被爱”的信念。

2.逃避触发伤痛的环境

逃避者会主动地避开任何可能会触发自己的不好思维模式的环境,装作那些不好的一面是不存在的,从而避免了潜在的伤害和痛苦。然而,麻醉剂只能一时止住疼痛,却不能停止伤口溃烂。当人躲无可躲,一直潜藏的负面的自己就会反扑。

我们还需要意识到,一味地逃避是一种不恰当的提前防御。提前、过于警惕地提防一些可能不存在的风险,实际上可能会致使人们错过一些正常、美好的关系。

3.过度补偿儿时的缺失

过度补偿是一种以攻击代替防御的应对方式。过度补偿的人会变成和童年时期的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这种对立会给人以错觉——和创伤相关的不好的感知模式和思维模式是不可能存在在他们身上的。

一个小时候极度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结却不被满足的人,在过度补偿时就会变得格外独立,好像他们不需要任何人一样。当过度补偿的人无力支撑自己伪装出的强大时,一直潜伏的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会卷土重来袭击他们。

那么,如何中止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1.展开一场深入、持久的自我辩论

  • 首先,找到那些支持与反对不健康的思维模式的证据。

比如一个感到自卑的人可以列出“我的丈夫和孩子爱我、我的同事对我有很好的评价”证明自己是有很多优点的。

  • 其次,重新归因那些支持不良思维模式的证据。

童年时候的经历,可以归因于家庭环境的问题;而童年以后的经历,更多的是源于自己的错误的应对方式。通过驳倒一个个原来看上去合理的证据,使自己相信一直以来的负面观念是需要改变的。

  • 在认识到自己的不良思维模式以后,我们可以分析现有应对方式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与坏处。

比如一个害怕自己被“遗弃/拒绝”的人,会忽视异性的示好,即使与喜欢的人展开约会也可能突然主动提出分手。短期来看,逃避可以不为被遗弃而焦虑,但长期来看,只会越发感到孤独。

  • 最后,尝试进行“创伤自己”(相信不良思维模式/过去错误应对方式是对的)和“健康自己”(创伤的对立面)的对话。

    通过两方的互相辩论,让自己越来越习惯健康的思维模式。

2.表达关于创伤的不满和悲恸

通过想象和父母对话或是写一封不寄出的信,让心底那个受伤的小孩发泄受伤的愤怒与悲痛。同时我们还可以去感受自己童年时未被满足的愿望,让现在这个有能力的自己去实现它。

3.改变具体行为或环境,打破原有的对不良思维的应对方式

先改变自己的行为,尝试在现有环境里有健康的表现。列出一个你不满意的行动清单,当觉察到自己又在进行这些行动,及时对自己喊停,然后经过思索,采取并非自己习惯、却更加健康的行动方式。

4.实现自我独立

研究表明,父母会在孩子迈入新的人生进程时改变对他们的期望。离家独立能够实现孩子与父母的早期关系的最重大的转变,空间上的距离会让父母减少对孩子的情感依赖,学业或是事业上的成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父母对于孩子的操控感。

5.停止期望,落眼真实的父母

在尝试沟通无果后,停止对父母不切实际的期待,比如别在等待父母的醒悟或道歉。承认他们的思维有局限,可能无法理解曾经对你有过甚至延续至今的伤害。你可以选择谅解或不谅解,但不需要将父母的过错背负在自己身上。也许,你会因此看到更真实的父母,看到他们的优点。

既然有些负面影响是长时间造成的,那么在我们努力改变的时候,也要给自己多一些耐心和勇气。或许,当你以更从容地态度面对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并不是那么令人恐惧。

原生家庭给你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吗? (单选)
0
0%
0
0%
不是
0
0%
其他,留言告诉我们

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