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肛肠病中医全攻略(上)

 学中医书馆 2019-01-04

内痔;里痔 (西医病名:内痔,或称痔核)


    

皮 痔 (西医病名:结缔组织外痔)


    
皮痔又称赘皮外痔、赘皮痔。
    
皮痔是因反复刺激,湿热瘀结肛门皮肤所致。以肛门缘皮肤皱襞肥大,赘生皮瓣,逐渐增大,质地柔软,一般不疼痛,不出血,遇刺激则可诱发肿痛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结缔组织外痔。


[
诊断依据]
    1
.女性患者(尤其经产妇)多见,且常见于肛门正前方。肛裂伴发者,正前、正后方均可见到。
    2
.肛缘可见散在或环状的皮赘,大小形状不等,皮下无(或较少)静脉曲张。
    3
.—般无明显不适,或仅有轻度异物感,排粪后不易擦净肛门,常致内裤易污。
    4
.若赘皮损伤或感染,可致红肿疼痛。


[
鉴别诊断]
1
悬珠痔:位于齿线部,呈乳头状或三角形肿物,色灰白或黄白,质稍硬。
2
肛门臊疣:肛门部可见暗红色或浅灰色的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质硬、顶尖、有蒂,单发或群生,局部瘙痒、潮湿。


[
治疗]
    1.
保持肛门部清洁,坚持大便后温热水清洗肛门。
    2.
便秘时可服中药冶疗
    3.
红肿疼痛者可配合外用药.
    4.
手术切除:对造成肛门不洁、湿润、瘙痒等症状,或呈环状者,均可手术切除,宜采用放射状梭形切口。

气痔;脉痔 (西医病名:静脉曲张性外痔)


    

葡萄痔 (西医病名:血栓性外痔)


    

脱 肛 (西医病名:直肠脱垂)


    

裂肛;肛裂 (西医病名:肛裂)


    

肛痈 (西医病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灵枢·痈疽》云:“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外科精要》首次将本病命名为痈:“谷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
    
肛痈是因过食肥甘、辛辣,湿热下注,或湿痰凝结,邪毒留阻于肛管直肠周围,气血瘀滞,热毒化腐成脓,形成痈肿。以发热恶寒,肛门部红肿、灼热、疼痛,化脓溃后易成肛瘘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
诊断依据]
    1
.肛门局部红、肿、热、痛,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可有恶寒发热,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口干等全身症状。
    2
.随肛痈发生的具体部位不同,其表现为:
    (1)
肛门皮下脓肿:肛门疼痛,开始为持续性疼痛,继后呈跳痛性质,咳嗽、行走、排便可使疼痛加剧。检查时见肛门周围出现红肿突起,并有触痛。如已成脓,按之有波动感,全身症状轻。
    (2)
坐骨直肠窝脓肿:开始只感肛门部不适或微痛,逐渐伴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随后局部症状加重,肛门有灼热或跳痛。指诊患侧坐骨直肠窝可摸到有触痛的隆起。
    (3)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初起常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倦怠不适等症状。然后,感觉直肠部沉重,常想排便,排便时肛门不适和酸痛,有时可发生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指诊患侧直肠壁处可摸到隆起肿块,并有压痛及波动感。
    (4)
直肠粘膜下脓肿:初起常有直肠部沉重或饱满感,继则出现钝性酸痛或跳痛,大便时症状加重,发热,头痛,全身乏力。指诊在直肠壁上可触及一卵圆形波动包块,
    (5)
直肠后间隙脓肿:初起恶寒发热,直肠及肛门区沉重感,骶尾部出现钝性疼痛并沿肢体向下放射。指诊直肠后方可触及硬性包块,或有波动。
    3
.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
鉴别诊断]
    1
:可发生于肛门周围之臀部皮下,脓肿浅在而病变范围广泛,皮肤增厚变硬,溃后流脓。
    2
坐板疮:可发于尾骨及肛周皮下,局部红肿热痛,根浅,脓出即愈,或此愈彼起。
    3
.骶骨前畸胎瘤:有时与直肠后脓肿相似,多为先天性,指诊直肠后肿块光滑,无明显压痛,有囊性感,X线检查可见骶骨前肿物将直肠推向前方,可有散在钙化阴影。
    4
锁肛痔:非急起,肿块坚硬固着,表面溃烂,凹凸不平,表面常有脓血分泌物,恶臭污秽。
    5
息肉痔悬珠痔:非急起,肛门部无红肿热痛,全身无恶寒发热等症。

[
辨证论治]
    1
.肛门热毒证:肛门局部红肿热痛,坐卧不宁,受压或咳嗽时疼痛加重,伴恶寒,发热,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薄黄,脉数。清热解毒散痈。 
    2
.肛门湿热证:局部红肿疼痛,肛门坠胀,身重倦怠,口腻不欲食,口渴不欲饮,便秘或稀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祛湿。治疗秘方:A-810号。
    3
.火毒内陷证:高热,烦渴身痛,神昏谵语,腹胀便秘,局部肿胀逐渐扩散,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有力。清营解毒。
    4
.气血两虚证:肛门坠胀,但红肿热痛不明显,少气懒言,面色觥白,苔黄少津,脉细数无力。补益气血。
    5
.阴虚邪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午后潮热,心烦口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清热托毒。

裂肛又名肛裂、钩肠痔、裂肛痔。其名出《外科大成》。
    
裂肛是因热结肠燥或阴津不足,燥屎裂伤肛门皮肤,或湿热下注所致。以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或形成溃疡,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疼痛、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肛门疾病。
    
本病西医学称肛裂。


[
诊断依据]
    1
.排便时肛门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前后正中部位。
    2
.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一期肛裂。
    3
.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于二期肛裂。
    4
.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形成,多见于三期肛裂。


[
鉴别诊断]
    1
.肛门皲裂:可发生在肛管任何部位,裂口表浅,常可见几处裂口同时存在,疼痛轻,出血少,瘙痒症状明显,无溃疡、裂痔和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
    2
.肛管结核性溃疡:溃疡的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有潜行,底部呈暗灰色,并可见干酪样坏死组织,有脓性分泌物,疼痛不明显,无裂痔形成。
    3
锁肛痔:溃疡形状不规则,边缘隆起,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并有特殊臭气和持续性疼痛,病理切片可以明确。
    4
伏梁肛门溃疡:溃疡可发生在肛门任何部位,形状不规则,底深,边缘潜行,疼痛较轻,常与肛瘘并存,伴有贫血、腹痛、腹泻,间歇性低热和体重减轻等伏梁的症候。


[
辨证论治]
    1
.血热肠燥证:大便23日一次,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裂口色红,腹部胀满,溲黄,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凉血润燥通便。  
    2
.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肛门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滋阴润燥。
    3
.气血瘀滞肛门证:肛门刺痛,便血,裂口色紫暗,肛门紧缩,舌质紫暗,脉弦或涩。活血行气。
脱肛之名出《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曰:“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脱肛是因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以大便后或劳累、下蹲时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少数可发生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不能自行回复为主要表现的下垂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直肠脱垂。


[
诊断依据]
    1
.多有腹泻、痢疾等病史,起病缓慢,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2
.排便或努挣时,直肠粘膜脱出,色淡红,长度小于4cm,质软,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纳,肛门功能良好者,为不完全性脱肛。
    3
.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色红,长度在48cm,圆锥形,质软,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粘膜皱襞,便后需用手法复位,肛门括约功能下降,为完全性脱肛。
    4
.在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大于8cm,圆锥形,呈环状皱襞,色红质软,需手法复位,肛门松弛,括约功能明显下降,为重度脱肛。


[
鉴别诊断]
    1
翻花痔:痔粘膜呈结节状隆起,表面充血,色鲜红或紫暗,母痔区尤为明显,各痔之间有明显分界,伴有出血。
    2
.小肠滑动症:脱出的直肠前壁有显著而巨大的疝囊,可听到肠鸣音,叩诊为鼓音,触诊可摸到脱出的囊状物中有肠曲、粪块,光滑,可移动。


[
辨证论治]
    1
.脾虚气陷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色淡红,呈圆锥形,伴有肛门坠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弱。益气升提。
    2
.肛门湿热证: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破、糜烂,肛门坠痛,指诊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祛湿。
    3
.肾气不固证:肛内肿物脱出,肛门坠胀,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肛门松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补肾固涩。
葡萄痔之名出《外科大成》。
    
葡萄痔是因排便、负重等,使肛门小静脉破裂,瘀血凝滞,结于皮下而成。多发于肛门两侧,以    肛缘突起剧烈疼痛,皮下可见青紫色圆球形硬结,触痛明显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血栓性外痔。


[
诊断依据]
    1
.起病急骤,肛门缘皮下突起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疼痛剧烈,坐卧不宁。
    2
.肿块好发于肛门缘两侧(即截石位3点、9点处)皮下,色青紫或暗紫,稍硬,边界清楚,触痛明显。
    3
.少数患者可发生肛缘广泛水肿,透过水肿隐约可见散在青紫色,约绿豆或粟粒大小瘀块。


[
鉴别诊断]
    1
.炎性外痔:肛缘赘皮红肿,灼热疼痛,可有湿痒,多见于肛门前后方肛缘(即截石位12点、6点处)
    2
.肛缘脂肪瘤:发病缓慢,无红肿表现,肿物柔软呈分叶状,无触痛。


[
辨证论治]
    1
.气血瘀滞肛门证:肛缘隆起肿胀,疼痛剧烈,色青紫,质硬,触痛,舌质红或有瘀斑,苔薄,脉弦略数。活血行滞。
    2
.肛门湿热证:肛缘血栓破溃,肛门灼热疼痛,坠胀不适,或有滋水,大便干结或稀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
气痔又名脉痔。《诸病源候论·痔病诸候》:“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气痔是因气血瘀滞于肛管或肛缘皮下所致。以肛门皮瓣隆起呈椭圆形或环形,表面青紫而光滑柔软,其下有曲张、扩张的静脉团块,排便或劳累时增大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静脉曲张性外痔。


[
诊断依据]
    1
.发生在肛缘皮下,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仅有肛门轻度坠胀不适感。
    2
.检查时可见肛缘皮下有不规则及椭圆形或环形隆起,皮色青紫,按之柔软,不痛,增加腹压时皮下隆起尤为明显,按压或卧床休息可缩小或消失。


[
鉴别诊断]
    1
葡萄痔:肛门缘突然出现肿块,疼痛剧烈,好发于肛门缘两侧皮下,多为单发青紫色肿块,边界清楚,触痛明显。
    2
.肛门水肿:多因便秘或痔手术不当等所致,呈弥漫性水肿,肿胀处触痛,按之不能消散。


[
辨证论治]
    1
.气血瘀滞肛门证:肛缘皮下隆起,排便、下蹲、增加腹压时可增大,有异物感,有时有轻度坠胀感,触之柔软,舌紫,苔薄黄,脉弦涩。活血行气。
    2
.脾虚气陷证:肛缘皮下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苔薄白,脉细无力。补气升提。
内痔之名出《外台秘要》。因生于肛门之里,故又名里痔。《外科大成·论痔漏》曰:“内痔在肛门之里,大便则出血如溅,解毕用手按,良久方入。”
    
内痔是因外感风湿,内蕴热毒,湿热下注肛门,或脾虚气陷,或久坐久立、负重,便秘等,使气血瘀滞于肛门所致。以肛门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粘膜,常有便血,痔核脱出,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西医学亦称为内痔,或称痔核。


[
诊断依据]
    1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
    2
.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充血、表面色淡红或鲜红,多见于一期内痔。
    3
.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明显隆起、充血,表面色鲜红或暗红,多见于二期内痔。
    4
.偶见大便时滴血或射血,量较多,增加腹压肛内肿物即可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或手法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极度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
鉴别诊断]
   1
息肉痔:常见于儿童,脱出物为肉红色,有蒂,易出血。
    2
悬珠痔:位于齿线上,常呈锥形或有蒂,质较硬,可脱出,色灰白。
    3
脱肛:脱出物为直肠粘膜,成环形,表面平滑,有肛门向外的放射状纵沟,无静脉曲张。
    4
裂肛:便时肛门疼痛,且便血与肛门疼痛相对应,在肛管部可见裂口。
    5
锁肛痔:肿物形状不规则,呈菜花状,表面不整齐,质坚硬,常有出血及恶臭脓血分泌物。


[
辨证论治]
    1
.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或有肛门瘙痒,占红苔薄黄,脉浮数。清肠止血、祛风润燥。  
    2
.肛门湿热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  
    3
.气血瘀滞肛门证: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活血行滞。 
    4
.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短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补气升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