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里痔 (西医病名:内痔,或称痔核)
皮 痔 (西医病名:结缔组织外痔)
气痔;脉痔 (西医病名:静脉曲张性外痔)
葡萄痔 (西医病名:血栓性外痔)
脱 肛 (西医病名:直肠脱垂)
裂肛;肛裂 (西医病名:肛裂)
肛痈 (西医病名: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裂肛是因热结肠燥或阴津不足,燥屎裂伤肛门皮肤,或湿热下注所致。以肛管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或形成溃疡,便秘,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部疼痛、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肛门疾病。 本病西医学称肛裂。 [诊断依据] 1.排便时肛门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好发于前后正中部位。 2.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一期肛裂。 3.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多见于二期肛裂。 4.溃疡边缘发硬,基底色紫红,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下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瘘形成,多见于三期肛裂。 [鉴别诊断] 1.肛门皲裂:可发生在肛管任何部位,裂口表浅,常可见几处裂口同时存在,疼痛轻,出血少,瘙痒症状明显,无溃疡、裂痔和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 2.肛管结核性溃疡:溃疡的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整齐,有潜行,底部呈暗灰色,并可见干酪样坏死组织,有脓性分泌物,疼痛不明显,无裂痔形成。 3.锁肛痔:溃疡形状不规则,边缘隆起,质硬,表面凹凸不平,并有特殊臭气和持续性疼痛,病理切片可以明确。 4.伏梁肛门溃疡:溃疡可发生在肛门任何部位,形状不规则,底深,边缘潜行,疼痛较轻,常与肛瘘并存,伴有贫血、腹痛、腹泻,间歇性低热和体重减轻等伏梁的症候。 [辨证论治] 1.血热肠燥证:大便2~3日一次,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裂口色红,腹部胀满,溲黄,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凉血润燥通便。 2.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肛门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滋阴润燥。 3.气血瘀滞肛门证:肛门刺痛,便血,裂口色紫暗,肛门紧缩,舌质紫暗,脉弦或涩。活血行气。 脱肛之名出《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曰:“脱肛者,肛门脱出也。” 脱肛是因肺脾肾气虚,中气下陷,固摄失司所致。以大便后或劳累、下蹲时直肠粘膜或直肠全层脱出肛外,少数可发生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不能自行回复为主要表现的下垂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直肠脱垂。 [诊断依据] 1.多有腹泻、痢疾等病史,起病缓慢,多见于儿童和老年人。 2.排便或努挣时,直肠粘膜脱出,色淡红,长度小于4cm,质软,不出血,便后能自行回纳,肛门功能良好者,为不完全性脱肛。 3.在排便或腹压增加时,直肠全层脱出,色红,长度在4~8cm,圆锥形,质软,表面为环状有层次的粘膜皱襞,便后需用手法复位,肛门括约功能下降,为完全性脱肛。 4.在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全层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大于8cm,圆锥形,呈环状皱襞,色红质软,需手法复位,肛门松弛,括约功能明显下降,为重度脱肛。 [鉴别诊断] 1.翻花痔:痔粘膜呈结节状隆起,表面充血,色鲜红或紫暗,母痔区尤为明显,各痔之间有明显分界,伴有出血。 2.小肠滑动症:脱出的直肠前壁有显著而巨大的疝囊,可听到肠鸣音,叩诊为鼓音,触诊可摸到脱出的囊状物中有肠曲、粪块,光滑,可移动。 [辨证论治] 1.脾虚气陷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色淡红,呈圆锥形,伴有肛门坠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弱。益气升提。 2.肛门湿热证:肛内肿物脱出,色紫暗或深红,甚则表面部分溃破、糜烂,肛门坠痛,指诊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祛湿。 3.肾气不固证:肛内肿物脱出,肛门坠胀,腰酸膝软,头晕眼花,肛门松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补肾固涩。 葡萄痔之名出《外科大成》。 葡萄痔是因排便、负重等,使肛门小静脉破裂,瘀血凝滞,结于皮下而成。多发于肛门两侧,以 肛缘突起剧烈疼痛,皮下可见青紫色圆球形硬结,触痛明显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血栓性外痔。 [诊断依据] 1.起病急骤,肛门缘皮下突起一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疼痛剧烈,坐卧不宁。 2.肿块好发于肛门缘两侧(即截石位3点、9点处)皮下,色青紫或暗紫,稍硬,边界清楚,触痛明显。 3.少数患者可发生肛缘广泛水肿,透过水肿隐约可见散在青紫色,约绿豆或粟粒大小瘀块。 [鉴别诊断] 1.炎性外痔:肛缘赘皮红肿,灼热疼痛,可有湿痒,多见于肛门前后方肛缘(即截石位12点、6点处)。 2.肛缘脂肪瘤:发病缓慢,无红肿表现,肿物柔软呈分叶状,无触痛。 [辨证论治] 1.气血瘀滞肛门证:肛缘隆起肿胀,疼痛剧烈,色青紫,质硬,触痛,舌质红或有瘀斑,苔薄,脉弦略数。活血行滞。 2.肛门湿热证:肛缘血栓破溃,肛门灼热疼痛,坠胀不适,或有滋水,大便干结或稀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气痔又名脉痔。《诸病源候论·痔病诸候》:“气痔,大便难而血出,肛亦出外,良久不肯入。……肛边生疮,痒而复痛,出血者,脉痔也。” 气痔是因气血瘀滞于肛管或肛缘皮下所致。以肛门皮瓣隆起呈椭圆形或环形,表面青紫而光滑柔软,其下有曲张、扩张的静脉团块,排便或劳累时增大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静脉曲张性外痔。 [诊断依据] 1.发生在肛缘皮下,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仅有肛门轻度坠胀不适感。 2.检查时可见肛缘皮下有不规则及椭圆形或环形隆起,皮色青紫,按之柔软,不痛,增加腹压时皮下隆起尤为明显,按压或卧床休息可缩小或消失。 [鉴别诊断] 1.葡萄痔:肛门缘突然出现肿块,疼痛剧烈,好发于肛门缘两侧皮下,多为单发青紫色肿块,边界清楚,触痛明显。 2.肛门水肿:多因便秘或痔手术不当等所致,呈弥漫性水肿,肿胀处触痛,按之不能消散。 [辨证论治] 1.气血瘀滞肛门证:肛缘皮下隆起,排便、下蹲、增加腹压时可增大,有异物感,有时有轻度坠胀感,触之柔软,舌紫,苔薄黄,脉弦涩。活血行气。 2.脾虚气陷证:肛缘皮下隆起,肛门坠胀,似有便意,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苔薄白,脉细无力。补气升提。内痔之名出《外台秘要》。因生于肛门之里,故又名里痔。《外科大成·论痔漏》曰:“内痔在肛门之里,大便则出血如溅,解毕用手按,良久方入。” 内痔是因外感风湿,内蕴热毒,湿热下注肛门,或脾虚气陷,或久坐久立、负重,便秘等,使气血瘀滞于肛门所致。以肛门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粘膜,常有便血,痔核脱出,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 本病西医学亦称为内痔,或称痔核。 [诊断依据] 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 2.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充血、表面色淡红或鲜红,多见于一期内痔。 3.间常或经常大便时便中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伴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明显隆起、充血,表面色鲜红或暗红,多见于二期内痔。 4.偶见大便时滴血或射血,量较多,增加腹压肛内肿物即可脱出,不能自行复位,需休息或手法复位。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极度隆起,表面多有纤维化,多见于三期内痔。 [鉴别诊断] 1.息肉痔:常见于儿童,脱出物为肉红色,有蒂,易出血。 2.悬珠痔:位于齿线上,常呈锥形或有蒂,质较硬,可脱出,色灰白。 3.脱肛:脱出物为直肠粘膜,成环形,表面平滑,有肛门向外的放射状纵沟,无静脉曲张。 4.裂肛:便时肛门疼痛,且便血与肛门疼痛相对应,在肛管部可见裂口。 5.锁肛痔:肿物形状不规则,呈菜花状,表面不整齐,质坚硬,常有出血及恶臭脓血分泌物。 [辨证论治]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或有肛门瘙痒,占红苔薄黄,脉浮数。清肠止血、祛风润燥。 2.肛门湿热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祛湿。 3.气血瘀滞肛门证: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活血行滞。 4.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短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补气升提。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5.中医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