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五)

 木香草堂 2019-01-04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五)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五)

初中② 初中③ 

初中② 第八讲 成就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通过讨论、分析,让家长同志体会到最有效的激励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就是激发他们自发动机的有效手段。

【教学重点】

摆事实、讲道理,讲明成就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难点】

让家长真正领会、接受成就感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法,并运用到家庭教育中。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成就感的作用(案例展示)

给大家看一个故事、一篇报道,请学员同志们们认真看,边看边思考,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待会进行讨论、发言。

一个故事(幻灯片):一群淘气的孩子总往一个花园里扔砖头,主人很无奈。有一天,他找到这群孩子说:“我看你们扔得很高兴,不如进行一个比赛,谁扔得最远可以得到10块钱。”孩子们一听来了劲,奋力地扔,优胜者果然得到了钱。第二天,主人又来了,说今天第一名只能得5块钱。孩子们仍很兴奋,5块钱也不少呀。第三天,奖金降到了一块钱,有一些人嫌钱少就走了,仍有人继续玩。第四天,主人说今天胜利者只能得到一毛钱。孩子们听了很不屑:“就1毛钱,谁给你扔啊!走!”孩子们走了,再也没有来过。家长分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引导:

以上故事中,这位主人成功地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变为外在动机,即把对玩的兴趣变成对奖励的兴趣。当奖励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的时候,活动便停止了。某些家长和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消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画画、弹琴的兴趣。把事情弄明白是人类不可遏制的认知冲动,这是学习内驱力的不竭源泉,就像孩子以扔砖头为乐一样,没有功利目的,事情本身就是乐趣。孩子心中本来有自发动机,可是我们不承认,我们认定孩子必须由我们来推、来拉、来软硬兼施,否则他们就不会前进一步。于是有各种各样的评比、排队、奖罚措施,把孩子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外部了,而他们内心的发动机就渐渐关闭了。于是老师们、家长们大呼:“你怎么越来越不自觉呀?”你把他们产生自觉性的发动机关闭了,自觉性从何产生?家长分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引导:

故事中,这位主人成功地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变为外在动机,即把对玩的兴趣变成对奖励的兴趣。当奖励降低到不值得为之奋斗的时候,活动便停止了。某些家长和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消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画画、弹琴的兴趣。把事情弄明白是人类不可遏制的认知冲动,这是学习内驱力的不竭源泉,就像孩子以扔砖头为乐一样,没有功利目的,事情本身就是乐趣。孩子心中本来有自发动机,可是我们不承认,我们认定孩子必须由我们来推、来拉、来软硬兼施,否则他们就不会前进一步。于是有各种各样的评比、排队、奖罚措施,把孩子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外部了,而他们内心的发动机就渐渐关闭了。于是老师们、家长们大呼:“你怎么越来越不自觉呀?”你把他们产生自觉性的发动机关闭了,自觉性从何产生?成就感实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当人在学习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到时就能产生满足感,也就是成就感。如果由于个人的成功,自己不仅体会到了这种强烈的感觉而且同时受到他人的鼓励和表扬,就会更加强了这种感觉,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或工作的兴趣和动机,促使人们再次去获得成功。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这一过程用图形表示如下:

成就感——(激发、提升)兴趣动机——(内驱力驱动)学习工作——(体验)成功(满足成就感的需要)

二、孩子成就感的需要:(报道分析)

一篇报道(幻灯片):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生德育处的心理教育教师张福新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完成一项有关学生心理信息的分析报告,花费了不少时间从全市十余所中学里随机抽取了40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让他们感到吃惊: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重,过度地使用网络可能会形成类似酒瘾、药瘾、毒瘾、病态性赌博等不能自拔的上瘾行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给本人、家庭和学校都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学生上网本无可非议。但让人担忧的是,有639%的学生每周上网都在10个小时以上,更有362%的学生在15个小时以上。这部分学生应该说‘上网成瘾’了。张福新向记者透露,根据江苏省中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近期完成的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比例初中生已达393%、高中生已达499%。中学生在网上主要干什么?调查显示,大约只有297%的人上网主要是学习,233%的人主要是在打游戏,4603%的人主要是在与网友聊天,还有875%的学生明确回答“不止一次”浏览过未成年人不宜上的网站。有5778%的中学生结交网络朋友,并有143%的初中生、1647%的高中生与网友见过面。

“孩子们为什么会上网成瘾?”南京市二十九中的华明友校长向记者分析: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精彩,容易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更容易沉溺于网络。迷恋网络的孩子坦陈“游戏中我可以统帅千军万马,攻城拔寨”、“网上我有很多朋友,有人关心我、欣赏我”……  华明友校长指出,上网成瘾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抵触父母。许多父母不学不懂育儿规律,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与他们越来越疏远;得不到关怀、理解、赏识,孩子只有到网络里去寻找亲情、友情甚至爱情。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身心的投入度是很高的,常常是乐此不疲。尤其是在过关游戏中,每过一关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最后的优胜者更是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这正满足了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要。造成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不容怀疑的,那就是虚拟空间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过多的困难和挫折感,又没人帮其排解时,他们便在虚拟的世界里宣泄情绪,通过游戏中的打打杀杀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得出一个结论:最有效的激励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就是激发他们自发动机的有效手段。对成就感的渴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孩子也一样。在100名孩子中,其中大约有75名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成就需求,并以追求成就需求的满足为做事学习的主要依据。一个人,要是有了成就感,再微小的生命也有价值,再琐碎的梦想也会尊贵,再惨淡的人生也会变得美妙。

三、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1了解成就感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人类有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同时也有追求得到别人认可、实现自我能力的天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家长的赞同。在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这种需求成就感的心理特征,他们才能不断地取得发展和自我完善。

具有成就感的孩子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他们上进、努力,追求成功。具备了成就感,他们就怀有一种对自己的信任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自己想要的,而且这些孩子热情,对生活怀着希望,并且常常能体会到幸福感。总之,他们是在健康快乐地生活着。而缺乏成就感的孩子则不然,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热情,退缩,甚至自卑,他们觉得成功是靠运气,而不是努力,所以他们显得消沉,有时面对生活会显得束手无策。

2知道成就感是如何形成的?

成就感的形成有一定的过程。人要看清楚自己,必须有一面镜子。从镜子里面,我们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美丑,从而产生自己是美或丑的感觉。对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自我概念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还不是很稳定,这种自我认识常常受他面前的镜子所支配。如果孩子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一个漂亮的宝贝,那么他们就能充满自信;而如果他们从镜子中看到的是一个丑小孩儿,那么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大打折扣。这面镜子就是他人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会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而消极的评价会对他们形成压力,丧失成就感。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讲,给孩子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惟一通道。

学会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因为成就感是每个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成就感是激励的最佳手段,成就感是孩子发展的最大动力。

3施教的方法:(教育建议)

1)及时准确地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父母、老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做出表示,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或是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等。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形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需要强调的是,欣赏是精神概念,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物质奖励并不能形成孩子稳定的成就感,物质上的馈赠和奖励仅适合于增进感情,比如生日时为孩子准备一份很好的礼物,关于学习,我们反对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2)科学地评定孩子的成就。评定孩子的成就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与别的孩子比较,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我们可以说:“你看,他那样做效果倒不错,我们可以试试他的方法,没准你会做得更好。”更科学的方式是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自己与自己比,只要自己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今年比去年做得更好,那么就是进步,我们就可以说孩子取得了成就。让成就感建立在自己的进步上。

3)一定要注意过程,淡化结果。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的快乐总是长久的,而结果的快乐总是瞬间的。高明的教育者总是看重孩子努力的过程,总是能对孩子的努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因为这些教育者知道一分耕耘总能带来一分收获。

4)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认可、鼓励他们的长处,使孩子从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作业】

1认真学习第八讲内容;

2尝试运用本讲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记录教育效果,并形成书面总结,题目自拟,下次授课交上,课上进行心得交流。

 

初中② 第二讲 安全感

【教学目的】

1了解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和。了解孩子在安全方面的常见需求。

2知道孩子为得到安全感的突出表现。

3明确孩子成长过程中常常忽视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找到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办法。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让家长找到正确培养孩子安全感的办法。

【教学难点】

教育家长能重视孩子的安全感,尤其孩子的心理安全是本课的难点。

【讲课方法】

从典型案例分析到可行的理论指导。

【教学过程】

案例  

在老师的眼中,小方是一个学习不错并且很听话的男孩子,还是班里的班长,能够帮助老师做很多工作,小方也以得到老师的喜欢而感到自豪。刚下课,一个叫小强的男同学在走廊上故意逗他,并且出言不逊,小方生气了,就把小强压倒在地,这时班里的好多同学都走出了教室,正看到了小方压住了小强这一幕。小强爬起来后,趁小方不注意,照小方的后脑狠狠地就是一拳,小方当时就一个趔趄倒在地上,这时小强又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照小方的头上、身上乱踢了几脚,直到小方不省人事。还有几个没动手的学生在一边大骂小方,“装死,滚起来!”看到小方真的不醒人事后,各自散去。

一会儿,老师发现事情严重了,就打了急救电话。小方被送到医院后,班主任老师调查了事件过程,据本班大部分目击者称,是小方把小强压倒在地后,小强气不过才打了小方。但令老师觉得疑惑的是,打倒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不向老师报告?反而对昏倒在地的小方又踢又骂?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下如此的狠手?小方做什么了,竟如此可恨?

最后老师经过多方了解,才推理出事件的大概真相。

原来小方是班长,在管理班务时,遇到管不了的事情就向老师报告,老师听到报告后就对违法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班里有不少学生都恨小方,小强就是他们的小头目。

经过精心策划,想出了一个惩治小方的办法:由小强在没人时先激怒小方,逼小方先动手,造成了在众目睽睽之下小方压在小强身上的既成事实后,由小强先对小方动手,其他人一块上,并且打算往死里整。

虽然了解了事情真相,但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来证明这一切。小方出院后,由小强的家长赔偿了医疗费,学校给小强一个处分了事。可自此后,小方再也不做班长了。

这是发生在某校初二学生中的真实的一个案例。

安全,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初一的生活,在人身安全问题上,初二的孩子们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取得了很多经验,表现形式上与初一也大不相同,更加丰富的经验让初二的孩子对待安全问题的时候常有惊人之举。

从这一案例来看,小方寻求安全的策略是依靠老师,好好学习,在老师面前努力表现自己。这本身没有错,但以向老师打“小报告”的方式来对待同学和博取老师的欢心是非常错误的,这也是遭同学嫉恨的原因所在。虽然他在心理上是安全的,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小强寻求安全的策略是要搞好与同学的“哥们”关系,并且能在关键时候替人出头、为人消灾来获取哥们的尊重建立自己的指配地位。这虽然算不上是正确,但能常常获得同学的喝彩。初二学生的生活中这样的做法并不奇怪,也不少见。许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尝求之而不得。

班里有大部分学生虽然没能像小方一样得到老师的喜爱,但能认真学习,积极表现,得到老师的喜爱与认同,同样能获得来自于校方的安全感。这是一个学生集体的主流思想。

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不能认真学习,但对小强能服从,能尊敬,就能得到小强这个小团体的认可。尽管是还可能面临老师的批评,即使是老师批评了,也无关痛痒,与在学校积极表现的难度相比,也毕竟是小事。

由此观之,初二的学生,对待自己的安全策略,各有所长,各取所需。动起手来不计后果,两害相比较时能取其轻。

安全,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讲,学习好、守纪律的孩子需求会更强一些,他们对安全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常常因为一点小小的需求没有满足,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对于一部分不爱学习,不太守纪律的孩子他们对安全理解得更简单、更实际一些,一般不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这些孩子常常会对别人造成伤害。这些,都是我们做家长的不愿意看到的。(可结合调查问卷谈)

一、初二学生主要的安全需求

1来自学习上的焦虑。尤其对于追求上进的女孩子,可能面临成绩下降的问题。

2来自学校里的焦虑。对于教师的批评出现表面上的置若罔闻或强词夺理,实际上对老师的讽刺挖苦很是忌惮,使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3来自同学中的焦虑。孩子们把朋友看得比家还重。失掉一个朋友可能会失掉一群朋友。这包括异性朋友。

4来自家庭中的焦虑。

(1)担心家长的粗暴、担心家长的唠叨

(2)家长之间的不和谐令他们惴惴不安

(3)经济上不富裕令他们担心前途和命运

5对前途的焦虑。

二、为获得安全初二学生的突出表现

1莽撞,做事欠思考。突出表现在说话上,交通上、行为上不容易控制情绪

2焦虑,心理负担重。可结合问卷谈

3胆大,不计论后果。可结合小强的案例谈。

4自负,能玩小聪明。能做出许多欺骗老师和家长的事来。如在学习上,时间安排上交友上等等。

三、家长常忽视孩子心理安全的几个方面

1忽视外界环境对孩子造成的不安全感。

不了解孩子,就容易失去家长权威。要注意孩子的师生关系,要注意孩子的学习方式,要注意孩子的交往方式,要注意孩子应对安全的策略。

2对孩子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估计不足。

认为孩子不懂事,不会有非常的举动;认为事小,不可能引起孩子焦虑。瞧不起,就容易出现麻烦。

3不能以身作则,让孩子无所适从。

(1)家长暴躁。

(2)酗酒。

(3)家长不务正业,有不法之事。

(4)夫妻间长期的矛盾。如吵闹、冷战、形式婚姻、一方委曲求全等。

四、怎样帮助孩子增加安全感

1正面教育。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但要注意教育者的权威和被教育者态度,因人而异。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

要教育孩子学会信任,信任父母,信任老师,因为天下父母和老师都希望你有出息,有作为,有成就。信任同学,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想成为你的朋友,当有不被同学接受的时候,要注意反思,学会与人相处。

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

教育孩子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2体验教育。

可以用来教育孩子那些不注意安全的行为,但一定要注意分寸。

如整改孩子莽撞,做事欠思考的毛病可以让孩子去问路、去处理一起小矛盾等。

整改孩子不计论后果的毛病,可以教材“吃冰棍”事例让孩子去体验。

整改孩子的自负、玩小聪明的毛病,当面临选择时让他自己拿主意,共同分折后果。

用“吃一堑,长一智”的策略,让孩子自己体验,吸取教训。

3对孩子有基本的心理保护

包括日常的心理保护。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处理安全事件的本领,得到孩子的信任。

学习的心理保护。根据孩子不同的学习成绩采取不同的措施。对较聪明的孩子,帮助孩子找到提高成绩的办法;对实在学不好的孩子,不要给过大的精神压力。

交往中的心理保护。

(1)正确评价老师。

(2)B正确对待朋友。

(3)C正确对待你不喜欢的人。

4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安全的基石

处理好夫妻关系让孩子有所依。夫妻间的矛盾不能在孩子面前公开。实在不能不暴露要取得孩子的理解。

处理好亲子关系让孩子放宽心。一要亲孩子。二要管孩子。三要学会化解亲子矛盾。

5大节上要放手,细节上要关心

初二的学生是已经具有一定水平的生命个体,初步形成世界观和自己的处世方式;但是,初二的学生也只是些十三、四岁的各方面经验不完备、容易做错事的孩子。这就需要家长的关心和指导。初二不仅是学习上的两极分化期,也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分化期,由于安全问题而导致站错队,自毁前程的比比皆是,不可不察,不可不防也。

【作业】

1为获得安全感,您的孩子有哪些突出表现?

2您认为您在家教中最容易忽视孩子哪些方面的安全感?

3谈谈您是如何培养孩子安全感的?有无不恰当的地方?

【资料来源】

《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初中③25页至46

 


初中② 第六讲 被人尊重的需要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学习,使家长了解孩子有强烈地被人尊重的需要,并知道在哪些方面注意对孩子予以尊重,以便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健康成长。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

【切入点】

案例引入。

【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或由家长讲述一个因家长不尊重孩子而产生的亲子冲突的案例(如对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满意,而指责、漫骂。或是偷看孩子的日记,让孩子发现了,引起的亲子矛盾)

教师:孩子为什么这样地大声吼叫,不尊重家长呢?其原因是孩子有需要尊重的强烈愿望。

一、孩子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给予尊重呢?

(参看P111第二段~P116第一段)

1尊重人格:不讽刺、挖苦、指责、打骂等;

2尊重隐私:

3尊重孩子重视的一切。

二、家长在教育中有哪些不尊重孩子的情况呢?

(参看P116第二段~P120第三段)

1不了解尊重孩子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忽视对孩子的尊重。

2家长认为尊重孩子得先让孩子服从家长。

3家长误把溺爱当成尊重,将不满足不合理需要,批评教育当成不尊重孩子。

4家长认为对孩子尊重,孩子就不知好歹,放任对自我的要求。

三、家长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的尊重,使其健康成长呢?

(参看P121第一段~P126最后一段)

1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受到尊重,才能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孩子受到尊重,才把自己当大人看,约束、控制自我;孩子得到尊重,他的自主意识,独立性,才成发展起来。

平日怎样尊重孩子呢?

1)绝对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坚决不采用侮辱孩子人格的教育方法:讽刺、挖苦、指责、打骂等;不当着外人批评孩子;不用他人的优点,比孩子的缺点……

2)尊重孩子的隐私:不乱动,翻看孩子的物品,必要时,要征得孩子的同意。

3)建立家庭互相尊重,互谅互让公约。

4)把孩子当成家里的顶梁柱,给予责任,有事和孩子商量。

5)孩子出现错误,不当着外人,帮他查找原因,找出补救和解决的办法,而不是随意指责、打骂来发现家长的情绪。

6)当孩子遇到别人不尊重自己时,家长要让孩子以理解、宽容之心,学会理解和包容。

2孩子要尊重家长,但不一定要绝对服从:要从小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如果没有培养好就要和孩子商量,用签约的方法,达成协议,让孩子逐步改掉不尊重家长的不良习惯。但家长不应采用命令式的方法,让孩子完全按照家长要求的办,否则会引发亲子冲突或使孩子形成两面人格,对孩子今后成长极为不利。

3尊重孩子主要是不侮辱孩子人格;尊重隐私;把孩子当成独立、个体的人。不是顺从、溺爱、过度满足,丧失家长的教育权威,不是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进行批评、教育。家长要通过学习,深入理解,把握好施教的“度”。

4家长应培养孩子自我约束、控制的好习惯,不要总在家长的威压下完成本应该完成的学习或其他事情。家长如果不采用尊重的态度,采用威压的方法,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有一天会反抗,或形成表里不一的人格。

【作业】

1正确理解尊重,并注意在日常中恰当运用。

2分析一个不尊重孩子引发的亲子冲突,找出原因,总结出可行性方法。

3订一份家庭互相尊重条约。



初中② 第七讲 自由独立的需要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学习,使家长了解孩子在自己独立方面的需求和欲望,恰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好处。让家长学会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技巧。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

【切入点】

设问引入。

【教学过程】

教师:家长朋友们,你们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是否了解孩子有自由独立的需要(参看P128第二段~P133第一段)

一、孩子要求自由独立的具体表现:

1孩子很想与你们争辩问题,强调自己的看法。

2孩子想自己购买衣物和同伴一起外出(不和家长出去)游玩,很多问题,想要自己处理……

3对一些问题,孩子有独特的看法……

这就是孩子有自由独立需求的具体表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大人了,有独立处理问题,自我践行,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了,就必然出现自由独立的欲望。有时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也往往办一些傻事、错事。面对孩子这种强烈要求自由独立的情况,我们家长在施教中采用了什么做法呢?

二、家长施教中的主要问题:

(参看P133第二段~P138第三段)

1限制型:严加管教,约束控制孩子的言行。

1)担心孩子出问题。

2)怕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孩子不服管教。

2放任型:认为孩子长大了,由他的性。

1)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产生误解。

2)因工作忙,顾不上。

3)对孩子不抱希望。

4)认为自己小时候父母也没管过自己——沿袭祖辈方法。

3掌握不好“放”与“收”的尺度。

三、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参看P138第四段~P146第六段)

1尊重孩子,给孩子以独立的空间:

1)消除顾虑,正确对待:家长要明确,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独立面对生活的,总不能一辈子揽在怀中。要想让孩子少出或不出问题,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经历生活,“没有经历,就没有能力”。另外,孩子不是靠家长严管就能长大成人的,是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的。限制、严管都不是培养孩子的科学方法。

2)培养策略: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给孩子一段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给孩子一些经历,让他自己去体验;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

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给孩子一个冲突,让他自己去解决;

给孩子一个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见《对新世纪家长的建议》有改动

2不放任,树威信,尽责任:

1)明确培养孩子独立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和再发展能力,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而不是使其任性、培养自私、心中无他人的人。

2)教育不用占用大块时间,也不需要做全职父母。培养孩子主要是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着痕迹的随时随地进行。借口因工作忙,就对孩子放任不管,是不尽职尽责,是不合格家长。

3)孩子因某些失误或不良表现,让家长伤心。作为家长不应埋怨孩子,应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查找孩子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放弃不管,是严重失职,而且以后酿出的苦酒,还要家长来喝。

3“宽”“严”适度:

1)严格控制型家庭,要适度放宽要求,增强家中的民主气氛,尊重孩子,多讨论,多商量,逐步放开。

2)孩子不受约束,什么都按着孩子的意愿办的家庭,要注意培养孩子尊重父母及他人,逐步树立家长的威信。制定家庭生活规则,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

3)分清民主与放任的界线,孩子有权利,但也必须有责任意识。

4)家长要有稳定的教子情绪,科学的育子方法,按培养规律办事,不要因情绪波动或问题的种类不同,就一会儿民主,一会儿压制。

5)注意分清民主与放任的界线:民主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目的,而放任是让孩子心中无他人、任性、散漫。

【作业】

1谈谈对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看法。

2根据孩子的实践情况,找到培养独立性的措施和方法。

3拟一份“家庭生活守则”,控制孩子的任性行为。

 


初中② 第三讲 娱乐的需要

【教学目的】

1能够了解初二孩子需要娱乐的原因。

2能够知道针对孩子娱乐需要,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纠正自己有偏差的行为。

3能鼓励孩子参加健康的娱乐,能针对孩子娱乐需要积极正确应对。

4重视孩子的“网瘾”问题,能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深陷娱乐的孩子。

【教学重点】

在了解初二孩子娱乐是正常的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找到指导孩子娱乐的可行性方法。

【教学难点】

鼓励孩子参加健康的娱乐,对深陷娱乐的孩子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义法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投影导入新课。

投影:“因教育而幸福”的亲子,“因教育而美好”的家庭。

师:各位家长,为着这个共同的目的,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初二学生的娱乐需要问题。针对初二孩子听流行歌曲,跳流行的街舞,谈论最流行的网络游戏、娱乐新闻、时尚风潮或者三五成群地郊游等,您有什么看法?

学生家长开诚布公地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从家长的交流中,不难看出,我们家长对此问题好像达成了一种共识“玩就是浪费时间。”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二、案例分析:

1(娱乐可以缓解压力)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峰学习英语的困难可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放松的娱乐让他释放了内心的压力,心静下来了,自然可以接受一些英语知识了。

2(娱乐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认可。)举自己班学生参加学校艺术节活动的实例。在越野比赛中,在文艺展演中,在书画展,在征文和演讲比赛中,班级中的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崭露头角,有机会证明除了学习之外他们所具有的运动能力,用娱乐得到了老师、同伴的认可,他们用娱乐来证明了自己,也找到了生活和学习中的自信心。

3(刘海洋“伤熊”事件)当年刘海洋“伤熊”事件,引起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在卫生部召开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精神病研究所的唐登华教授分析说:“严重的个性压抑就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到压抑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伸展找到缺口,刘海洋就是这样的问题,伤熊或伤人都是发泄口。”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如果孩子的能量压抑情绪,不能通过有效的渠道释放,这种能量压抑的情绪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种破坏力量,这是任何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老师小结:从以上几个案例分析来看,我们每一个家长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那就是娱乐是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

师:各位家长在2002年全球“支持儿童”签名承诺活动中,中国有2000万人参加。活动选出在本国儿童问题上面临的最紧迫的三个问题。其中12岁到17岁的中国儿童特别关注的问题就是:倾听儿童的心声。他们说:“不是儿童没有声音,而是你们没有倾听。”许多成人和孩子都提出了同样的理念:“放大儿童的声音。”让孩子说出他们的需要。孩子需要娱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娱乐可以释放多余的能量。举例:我班赵少卿可以说精力充沛,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为了参加学校的集体跳绳比赛,他专门为自己额外增加训练时间,每天练习跳台阶以增强耐力。在别人看来是件苦差使,他却乐此不疲。不但没有影响学习,还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娱乐可以缓解压力。同前面小峰学英语的例子。

3娱乐可以融入集体,获得关爱。

4娱乐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得认可。

越野比赛中,同学们为运动员热情服务,嘘寒问暖,比赛那天,同学们还为运动员带水果、饮料,助威、加油,在这次活动中,全班同学空前团结,有的运动员同学在活动后激动不已,因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来自老师、同学的爱。同样,他们在活动中为集体做出了贡献,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5娱乐可以逃避现实。

6娱乐可以打发时间。

有一位家长在孩子迷恋上网络游戏之后,专门咨询青少年研究发展中心的教育专家。专家指出,部分孩子因上网影响了学业,根本原因不在网络,而是孩子的现实生活出了问题。这位家长在调查过程中知道,(他的孩子原本交往能力就不强。)在前段时间与同学有摩擦,一些大同学老是欺负他,不让其他同学和儿子一块玩,他孩子感到很孤独、苦闷,便产生了玩游戏机解闷的想法。产生了厌学情绪。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超市电梯的角落里,他发现一些青少年正在完电脑游戏,一幅幅精彩纷呈、充满刺激性的画面激起了他的上网欲望。他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走进了网吧,谁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有一个学生,父母从政,无暇照顾孩子,孩子脖子上挂着钥匙,常常一包方便面、火腿肠便是孩子的午餐。开始孩子在家看电视消磨时光,到电脑游戏开始兴起的时候,孩子又将注意力转入游戏。等到孩子成绩大幅度下滑,我告诉他们的时候,俩人震惊不已。这说明……

三、探究反思针对孩子的娱乐需要,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

家长们用座谈的方式反思自己的做法,教师适当补充,概括如下:

1家长挤压孩子的娱乐时间。(用学习挤压,用发展特长挤压,用自己的偏爱挤压)

2家长对孩子的娱乐持支持态度。(但是这些家长纵容孩子娱乐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某种利益。不管孩子会怎么样,家长满足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3家长没有协调孩子娱乐与学习关系的能力。(出现这些问题的家长有的失去了家长的教育权威,有的是在家庭中没有家长地位。)

四、合作探究积极的应对方法,指导孩子健康娱乐。

师:综观以上家长的做法,我们不难看出家长所犯的最大错误是:把孩子当作了永远学习、不用放松的机器。

孩子是您生养的,但是不完全属于你。人生的将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现在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相信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愿意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我们共同探讨科学的方法,鼓励孩子参加健康的娱乐,对深陷娱乐的孩子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予以帮助。

师:从课本中的案例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具体方法。

1给孩子娱乐提出标准,提出具体要求。

案例分析:《总是迟到的小晨》

小晨学习不好,可是他也有娱乐的需要,也需要放松。之所以制造骗局,是因为内心渴望得不到满足,促使孩子制造骗局的是家长。

家长讨论如何帮助小晨家长挽救孩子。

师:您不妨郑重其事地和孩子进行娱乐时间及方法的探讨,然后达成协议,比如具体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玩多长时间,对娱乐内容和范围要有针对性的建议,有明确的禁止要求等。前面那位家长,在咨询专家之后,特地买了一本书《小网民掌中宝》送给儿子,并同儿子约法三章:每天完成作业后上网半小时,每周末上网一次,不能超过两个小时。如果违反规定则取消一周上网时间。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基本能有节制地上网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2带孩子走出娱乐泥沼。

师:相信还有一个问题也困扰着一部分家长,那就是孩子上网成瘾的问题。青少年沉迷网络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关注,家长担心。有学者将网吧称做“二十一世纪的大烟馆”,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许许多多活生生的事实摆在那里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2)举自己学生利用所谓补习时间上网吧的事。

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网络,使他们既能从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又不至于沉迷网络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产生网瘾的原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严格,学校学习压力大,孩子学业负担过重,为了寻找放松和解脱,就去上网;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缺乏关心,孩子感觉孤独和寂寞;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懂得如何和孩子沟通,不能平等的与孩子交流,使得孩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有话不知道向谁倾诉;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要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建议,父母首先要加强自身对网络的知识的学习,懂得一些电脑常识,会设置电脑,阻止孩子上有害网站和连接QQ号、国际电话等。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当发现孩子迷上网络时,不能以暴力解决问题,这样根本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好的办法是首先正确肯定他,然后与他一起玩,一起分析,告诉孩子上网的利与弊,慢慢引导他不要沉迷于网络。知心姐姐卢勤在《告诉孩子你真棒》的《和孩子一起上网》中,讲到“孩子迷恋上网,父母恐惧孩子上网,成为当今父母与孩子间最激烈的矛盾冲突。她举到了袁融和他当大学教授的妈妈窦卫霖之间的故事。上初二后,孩子已经迷恋上网,玩起游戏全神贯注,怎么说也听不进去。妈妈火了说:“你再不下来,我今天就让你玩个够,下次你别想再上网了,我可以修改你的密码!”袁融说:“你设密码,我会解码!如果你不让我上网,你就是砍断了我的小指头,如果我的小指头没了,你说我还能幸福吗?”妈妈采取了跟孩子进行网上交流沟通的方式。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生活,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心中。袁融说:“有这样的妈妈我挺幸运。家庭应该是快乐和欢乐的殿堂,跟父母交流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气氛,这也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上网与孩子真诚交流,不仅可以有效与孩子沟通,还可以有效地改变自己,令自己更年轻、更有活力,令激情燃烧的岁月更长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再次,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多关心孩子,多花点时间陪孩子聊聊天,做功课;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学会平等地与孩子相处,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总之,面对网络潮流这样的现实,做父母的应加强自身的网络修养,跟上自己的孩子,努力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讨论成长的话题。站在同一个起点上,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为了孩子,相信家长会改变自己。暂时不会上网或无条件上网的家长朋友,应和孩子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家长成为孩子真正的知心朋友,采取科学、条理安排孩子的日程,让孩子管好自己的每一天的方法,也会使孩子学习、娱乐两不误,健康、快乐成长。

五、课堂小结

师:各位家长,培养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只有了解、掌握、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动脑筋进行教育的思考,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造就“因教育而幸福”的亲子,“因教育而美好”的家庭。

【作业】

1抽时间带领孩子好好玩一次,享受娱乐的美妙和亲情的温馨。

2针对迷恋网络的孩子,开始制定走出娱乐泥沼的行动计划。

交作业方式:制定行动计划,记录行动过程。

【资料】

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中的253页《和孩子一起上网》

《亲子共成长》泰山出版社152页《应怎样让孩子正确使用网络》

 

 

初中② 第四讲 交友的需要

【教学目的】

1懂得尊重、宽容、诚信、与人为善等是交往的品德。

2初步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友爱同学,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友谊之树常青”是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慎交友”以及“交友要坚持原则”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1)情境教学方式。(2)案例教学方式。(3)亲身体验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以参与性的教学活动为主,以讲解为辅,重在引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多媒体手段。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初一的时候,我发现男女同学经常在一起玩,特别是下课之后,说说笑笑啊,一起做游戏啊,真有点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感觉。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初二,我发现男女同学一起玩耍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孩子们缩小了自己的朋友圈,会和某一个人或几个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今天,就和家长们谈一谈孩子“交友”的话题。说到朋友,我先问家长们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朋友?”家长们肯定会说有。是的,人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孩子也不例外。人除了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外,还有精神需要。友情就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要。友情是朋友之间真挚的情感,友情是财富,生活离不开友情,人人需要友情!

二、讲授新课

1孩子的交友需要:

1)呈现出明确的交友需要:从朋友那里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

2)特殊家庭的孩子为感情有寄托而交友: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存在暴力问题的家庭、忽视孩子内心需求的家庭。

3)明确表现出对异性的交友需要:与其担心不如教会孩子与异性交往的一些方法和原则。

4)网上交友的尝试:有一定网上交友的经验,喜欢和自己熟悉的朋友聊天。

2家长在孩子交友问题上容易出现的问题:

1)家长极力地控制孩子的人际交往

第一类,还是把孩子当成小孩,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

第二类,家长是过度紧张型的。

第三类,是担心自己在孩子心中失去位置的家长。

2)家长在恐慌中严格禁止异性交往

3)担心孩子交友过密影响学习

3怎样指导孩子择友和交友?

古人将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四类——畏友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密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昵友游戏相逐、甘言如饴;贼友利则攘之、患者倾之。但人性具有多重性,它会随着环境、阅历的变化而转变,当然朋友也会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有人把朋友分为三类,短期的朋友,长期的朋友,永远的朋友:①短期的朋友,双方建立的友谊未能得到巩固,从此淡于往来,其原因有种种。有的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失去兴趣,或者双方都失去了兴趣;有的是因为时空关系的变化,失去了交往的基础;当然还可能有其他原因。只要双方没有伤害对方,即使是短期的友谊对人生也是有益的,有的可能会铭记终身。②长期的朋友由短期的朋友发展而成。双方的相悦相容,巩固和发展了友谊,能历久而不衰。但友谊不是取之不竭的泉水,而像银行里的存款,需要不断储蓄才能长期支取。长期的友谊需要长期的呵护。③永远的朋友。永远的朋友把友谊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当你顺利的时候,你和他的相交不过如淡淡的清水;一旦你有困难,不需要你的召唤,他就会出现在你的身边。他也不会因为已经对你付出许多,心安理得离你而去。这种朋友可遇而不可求。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一般来讲,学生阶段的朋友是以思想、志向、爱好的相投而结为朋友的,这种朋友绝大多数是短期朋友,当然也就不是专一的无话不谈的朋友,而是广泛的有所保留的朋友。既然是这个样子,那么我们就需要随着环境以及所属团体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朋友和交往范围来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长自己的才干和丰富社会、生活经验,这种更新当然要围绕着生活的中心和需要。现在竞争比较激烈,都以学习为重,这一时期交朋友的目的无疑就是寻找前进的道路上的伙伴、战友,所以,谨慎择友和交友就非常重要。

那么,应该怎样择友和交友呢?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告诉我们要指导孩子交志同道合、真诚、正直,有理想、有抱负的朋友,交这样的朋友往往相处非常融洽,才能在学习和做人之上彼此促进相得益彰。选择朋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朋友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也就是说要结交多种类型的朋友,以满足各方面之所需。比如:能直陈自己的过错失误,开展批评的诤友;能给自己指点迷津,使自己少走弯路的导师;能够在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的异性朋友;能相助于危机、困难之时的患难之友;能与自己一同从事感兴趣的文娱体育活动的娱乐型朋友等。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和个性的完善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诸多朋友中,应特别注意指导孩子多交学习上能互助互励的同学。

2)把握好择友的标准。如具有共同的志向、兴趣,崇高的品德,能以心相见,真诚相待,诚实、可靠、正直,具有渊博的学问,在某一方面强于自己等。由于现实生活中同时具备几种条件的理想的人是很少的,因此不宜追求十全十美的人,否则就难以获得朋友。对于一些性格不同,兴趣有异,有某些不足的人,也可以适当地接触了解,既可以使孩子加深对各种各样的人的了解,培养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也可弥补某些不足,寻觅到可交之友。总之,交友标准应灵活掌握。

3)正确认识,深入了解对方。与别人建立某一种类型的朋友关系,必须在较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侧面打听,察言观色,看其以往的历史等途径和渠道,及其一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达到真正的了解。要特别注意观察了解对方在你背后的真实表现,掌握对方的真实动机,以免误解人家或受骗上当。

4)要积极主动出击,不宜消极坐等。交友需要相互间的双向交流与交往。要交上朋友,得有一定的主动精神,可利用课后、学余时间,特别是假期多与同学谈心,交流情况、信息、思想及感情,取得相互的了解及信任。

5)珍惜友谊,发展感情。有的人交友像“蜻蜓点水”,或“黑瞎子掰苞米”,不能深入,满足于泛泛之交,或者见异思迁,喜新厌旧;忽视朋友的情感,以自我为中心;有的搞实用主义,需要时是朋友,用不着时成路人,一旦有点矛盾就翻脸变敌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与人为善,珍惜友谊,需明白:“有很多良友,胜于有很多财富。”

朋友相处。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贴心、知心和互相关心的,要维系好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和善、热情,懂得分享别人的痛苦和欢乐, 注意倾听别人说话——多听有助于我们了解别人、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别人,这样的人别人乐意交往。

(2)培养广泛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兴趣基础上的。一个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爱画画,不爱活动的人是不会有朋友的。努力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在参加各种各样活动中和同学建立友谊。

(3)信任朋友。古人云“信人者,人恒信之。”所以说要想获得朋友的信任首先要相信朋友,真正做到以诚相待才是和朋友相处的根本。

(4)大度做人。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乎”。在这个世界之上完人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包容朋友大原则之外的错误和缺点,真正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真正和朋友相处,也才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5)患难与共。“朋友”之“朋”为两个平起平坐的“月”字组成,意味着欢乐共享,苦难同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朋友之间的友谊不是靠甜言蜜语来维系的,真正的友谊是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的。

(6)取长补短。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和胜过自己的地方。例如:有人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处事沉着;有人办事老练,处事果断。这都值得自己学习。如朋友有过,那不仅要引以为戒,还要帮助不能护短包庇,互相真心爱护,珍惜友谊。这样结交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7)尊重别人,讲信用。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他人的意愿与想法,自己犯了错误时应立即承认并且大方道歉,不要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找借口,这样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解与麻烦。珍惜别人的时间,信守时,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现代中学生的修养之一。

(8)不要过于谦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独特的人格。我们在与别人相处时,虽然要对别人的需要持迁就、随和的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一切,没有了“自己”。处世也要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与朋友有不同看法时,可以不 脱离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说“不”、“对不起”。即使因为坚持正确的东西而得罪了别人,也可坦然置之,更不可为讨好别人而牺牲自己。

(9)对朋友要真诚,心无城府,肝胆相照,坦率直言。也就是要讲真心话,倾谈人生、前途和未来,倾吐欢乐和痛苦,这样交往能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有利双方进步。

中学时代的交友是训练社会合作的最好的方式之一。在交友中,学会如何推心置腹,如何体会别人的心情和感受,如何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和维护友谊,学会商量,学会等待和忍耐,学会退让和妥协,学会忠诚与守信,学会宽容与信任,学会说服和劝告,学会倾听和接纳,学会坚持和拒绝。这些都是处理人类各种社会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

一个人交的朋友如何,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与正直、诚实守信、见多识广的朋友交往,不仅能坦诚相待,理解宽容,还能凭借其独特的见识及时指出自己品行、认识上的缺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学习、发展提出诚恳的劝告,帮助自己上进。相反,交上一个坏朋友,就会受到坏的影响,对自己的成长不利。因此,在积极寻求友情、热心交友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交友,切不可随随便便,良莠不分。

【作业】

1家长与自己的子女谈心,感觉一下能够知道子女的真正朋友吗?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告诉我们今后怎样教育孩子交友?

补充交异性朋友问题:

1家长应如何对待此问题

2孩子交了异性朋友怎么办?

 

 

初中② 第五讲 自我认知的需要

【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让家长了解孩子有认识自我的需求,知道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认识自我的影响,学会如何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达到让孩子和谐发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让家长学会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教学难点】

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我认知的需求

【教学方法】

(谈话法、系统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义法)

【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孩子教育的问题。在谈论今天的话题以前,问家长一个问题: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请每位家长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一下)

初二的孩子,随着他们身体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他们逐步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人,身体的变化使他们更加渴望全面地了解自己,特别是了解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父母双亲与初中少年子女关系紧张的现象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初中生的父母常常为孩子不再接受自己的教育而担心,初中学生也往往为自己不能与父母双亲搞好关系而苦恼。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一种既亲密又复杂的关系。

1.由于身体外形的改变、性机能的成熟、内脏机能的健全,产生了对自己的强烈关注,产生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这种成人感的自我意识,对别人的评价和批评极为敏感。

2.由于身心的发展,应付周围环境的能力急速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需要父母的帮助。初中生虽然还是靠父母对自己生活的照顾,但遇到紧急情况时,完全有能力单独处理一些问题。

3.初中生身体一开始成熟,要求他们独立的社会压力就骤然增强。老师经常告诫学生“不能依赖父母”;同学常说“我们不是小孩子……”;父母也常常提醒少年子女“你都长这么高了……”等等。初中生的这种特殊的社会期待环境会使他们自我要求独立。

在少年期开始阶段,如果父母对待少年初中生还像对待儿童那样,那么就会产生与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如果父母考虑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动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改变对孩子的认识,关系就能处理的融洽。所以家长就应该抓住机会,了解孩子如何认识自我,并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案例:

    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居然与父母一年多不说话了,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但家长却还蒙在鼓里。孩子夜不归宿,与异性不寻常的交往,三餐很少在家里吃,每天要求家长付给10元钱填饱肚子。究其原因,原来孩子在小学时开始,自己的各种要求不论合理还是不合理都难得到家长的满足,时间久了,这个孩子不再向家长提出什么要求,逐渐地有了一些难以约束的恶习。到初中后,家长感到无能为力了,便强行翻看孩子的日记,翻看书包等,这更加激起了孩子的不满。在现在的初二学生中“老公与老婆”这两个词被部分同学经常地使用。而这个孩子也有自己的“老婆”了,而且发展到形影不离,自认为是恋爱了,双方也不反对别人这样的称呼。可是对于自制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干预和引导了。孩子为什么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与家长第一次交流时可以感觉到,家长早就放弃了对最孩子的教育,只是满足孩子每天需要的十元钱而已,这样的环境如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环境,认识周围的事物呢?

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方面谈孩子的自我认知:

1什么是自我认知

2孩子自我认知的途径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3家长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影响

4家长如何创造条件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人的自我意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

其中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感觉、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从身体、行为、心理、个性品质以及它们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估后产生的关于自我的各种表象,它是自我认知的核心。积极而客观的自我认知是良好情感体验和有效行为控制的前提。

二、孩子认识自我的途径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1孩子认识自我的途径

1)从学习中认识自我——有的孩子会以偏概全,因为学习能力的缺陷而全盘否定自己。

2)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活动来弥补孩子由于学业成绩不良而对自己的否定。

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自我——孩子的朋友对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成长很重要,孩子对自我的认识易受到朋友的影响。

4)在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中认识自我——孩子的自我评价不稳定,时喜时悲,因为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结果而改变对自己的认识。

5)通过身体的变化认识自己——通过身体表面的变化而发生对自己认识的改变,但并不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发育、发展。

2认识自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不知道怎样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不恰当的评价自己——容易以偏概全,具有多变性。

3)对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不知如何分辨——好奇心强,判断力比较弱。

三、家长对孩子自我认识的影响

1家长在无意中剥夺孩子自我认识的权利

第一剥夺孩子在活动中认识自我的机会——错误地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剥夺孩子其他活动。

第二剥夺孩子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认识自我的权利——家长的传统观念,对孩子的问题避而不谈。

2不恰当的评价会阻碍孩子的自我认知——家长的不负责言行,其实对孩子的人只是有影响的。

3家长无法了解孩子的困惑——孩子对家长不信任,有事宁可告诉朋友。包括不信任老师。

4家长即使知道孩子的困惑也无能为力——家长走不进孩子心里去。

四、家长如何创造条件帮助孩子认识自我

1让孩子在交往中认识自我: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在交往活动中认识自我。

2利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教会孩子认识自我:捕捉机会恰当的引导。

3引导孩子在阅读经典性的书籍中提升自我。

书有好坏优劣之分,读一本好书便是轻启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可以洞见人生和历史;读一本好书也可能发现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一番追寻,在跋涉中不断会有新的方向。在真实的精神中读真实的书,是一种崇高的训练。

4引导孩子在价值选择中评价自我

通过对各类事物的价值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评价,才能促使他们在日积月累中逐步走向理性自我、完美自我。如与孩子共同分析“两难评判的案例”等。

【作业】

1读自我认知知识的相关书籍

2寻找曾经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案例并写下来。

 

 

初中③ 第二讲 升学的需要

【教学目的】

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对升学需求的反应。

指导家长明确自己对孩子升学期待目的的弊端和反思自己的做法。

指导家长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期望,根据孩子实际,掌握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家长依据孩子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来实现梦想。

【教学难点】

指导家长反思自己对孩子升学期待的弊端。

【教学方法】

家长、教师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义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对你们的到来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们又有机会在一起交流孩子的情况了。孩子现在面临中考,面临升学,下面请你们回想一下,面对迫在眉睫的升学考试,我们神经已经绷紧了,孩子是什么表现呢?

(家长对此问题,要说的话可能很多,可请三、四位家长具体说一说。)

二、老师总结家长所说,分析孩子对升学的反应。

1孩子希望自己升学

刚才有一部分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学习热情高,学习上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时间也抓得紧,知道学习了。这一部分孩子年龄不大,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考虑未来,升学是他们自己的愿望。其中觉得自己有学习能力的孩子,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顺利地上高中,然后上大学;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孩子,希望得到学习上的帮助,尝试着通过拼搏,顺利升学;知道自己不可能上高中的孩子,希望在职业上早作选择,走一条自己的路。

2孩子的升学愿望来源于家长

有一部分孩子,升学的观念来源于我们家长的刺激。我们常给孩子灌输学习的重要性,什么学历高,将来有工作,挣钱多,稳定,生活幸福等等。这样,这一部分孩子知道学习好对前途有利,能努力学习,但是自己的前途是什么,自己的心愿是什么,不清楚,是茫然的。他们的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

3孩子的升学需求来源于环境刺激

进入初三,有的家长已经开始了解升学的事宜,学校的老师也一再讲如何做好升学的准备工作。到这时候,一部分糊涂的孩子才意识到自己要面对升学的问题,心思才用在了学习上。

4没有升学愿望的孩子也存在

你们可能也注意到了,有的孩子不愿上学,即使勉强到校,也是混天熬日子。这一部分孩子的心如死灰只是表面现象。他们只是现在不想上学,以后是不是还上学,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都说不准。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帮助。

我们作为家长,我觉着,除了做好物质后勤工作之外,还应该关注孩子对升学需求的反应,来具体帮助孩子。

三、分析家长对孩子升学问题的看法:

1用三块小黑板分别出示一幅简笔画、一段文字。

第一块简笔画:家长用力拉着满脸愁容的孩子去补习班。

文字:“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有好的前途要紧,我不要回报。”

第二块简笔画:一家长拿着大把钱,送孩子去上高中。

文字:“我宁愿拿钱让你上高中,也不能让你给我丢脸。”

第三块简笔画:儿子坐在电视机前,父亲一脸愁容。

文字:“你妈辞职照顾你,希望你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上大学,可你……”

2结合画面,总结出家长对孩子升学期待的三种不同的目的:

⑴为了让孩子幸福;

⑵给自己添光彩;

⑶实现自己的夙愿。

3根据画面,分析这三种目的弊端,引起家长的反思。

老师分析:

(1)为了让孩子幸福。我们家长都希望孩子幸福,为了达到让孩子升学的目的,愿意承担孩子的一切学习之外的事情,包括不让孩子做家务,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等。但孩子的考试成绩,毕竟不能让所有家长如愿。我们应当在作过督促和引导后,发现孩子成绩还是不理想的时候,就转变观念,降低期望值,不能再施加更大的压力。因为幸福和学历有关连性,但不是必然的。所以考虑孩子幸福的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不能只看学习成绩。

(2)给自己添光彩。不少家长把自己的荣辱攥在孩子的手里,孩子成绩理想、孩子考上了好学校,都给自己脸上贴金。反之,就千方百计让孩子上辅导班,多做练习,或者自己拉关系,如果还不能如愿的时候,就丧失信心,对孩子马上变得冷漠和麻木了,希望孩子离自己远点。

(3)实现自己的夙愿。有些家长年轻时,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上过大学,至今遗憾不已,于是就期待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这一部分家长的渴望变成了给孩子的压力,会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这样家长比孩子都紧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怕孩子玩,怕孩子看电视,看不得孩子成绩下降。

4家长互动

⑴请两名家长说一下自己的反思。

⑵家长互相交流有关情况。

四、引导家长调整期望,用实际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升学。

播放短剧《我的地盘我做主》,(无条件者,教师生动叙述。)

故事简介:放学回家,上初三的云鸿想看动画片《龙珠》,可妈妈不管他怎样说,就是不让看。无奈,云鸿只好怏怏不乐地去写作业。妈妈走进房间在一边唠叨:“别怪我,是社会不好,竞争激烈”云鸿听不进去了,把妈妈推在了门外,并且在门上贴了一样纸,上写:“我的房间,要进来,先要经过我允许!”妈妈愕然。

①请几名家长说一说对文中云鸿和他妈妈的看法。②家长交流:云鸿的妈妈哪些地方做得不合适呢?应如何做好呢?③教师分析总结家长在这方面应注意的问题。④家长要有意识维护家庭的和谐氛围

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多几分技巧、幽默就会达到目的。故事中的云鸿妈妈见孩子去学习了,要见好就收,别再说什么,要学会忍耐,这样家庭氛围变和谐了。

(1)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孩子容易接受。

故事中,云鸿的妈妈如果这样说:“你要中考了,上一个好高中,想想牺牲看电视的时间值不值?”孩子听了这样的话,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自己身上,觉得是我自己在选择,就不会和家长较劲了。

(2)意见不一致时,家长可选择以退为进。

故事中云鸿的妈妈,如果退一步,说:“你可以看电视,看完这个动画片,其他节目就都不许看了,去安心学习,如果看了电视还不能踏踏实实地学习,就别怪我每天开始不让看电视了,如何?”云鸿会痛快地答应,不会有这样的冲突了。

(3)把难题“踢”给孩子,避免矛盾。

很多时候孩子会给家长出难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家长可以把难题推给孩子,让他去解决。云鸿的妈妈可以这样说:“你累了,但是学习也很重要,你是大孩子了,自己决定怎么办吧。”这时候即使孩子选择了看电视,也会担心学习的事情,很快就会去学习了。

(4)在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您是怎样做的?请家长说一说。

五、老师叙述一个故事并分析。

有一个孩子安然,他是班内的活跃分子,一切学习之外的集体活动他都参加,很有组织能力,人缘也好。老师有很多事情都愿意交给他做,很放心。就是学习不起劲。老师和他谈了很多次,让他努力学习,他总是三分钟的热度,就又没有动力了。后来,老师发现他喜欢帮助别人,和人打交道,处理交往中的问题特别有天赋。老师说:“你喜欢帮助别人,也许有一天,你可以当一名红十字会会员,哪里有危险,你就会出现在哪里,只是你需要医学知识。初中毕业后进入高中或职业学校,能够到达你要去的地方,如果你停留在初三这一级,恐怕机会就少了。”安然说:“我想将来进红十字会,要医学的学历是吗?我原来总想不明白,今天想通了。”他心里有了希望。以后,他的变化很大,让家长很感欣慰。

老师分析:

这个故事表明:孩子毕竟没有长大,对于很多长大以后才遇到的问题,他们处在朦胧的、不敢多想的和想不明白的状态。他们很想知道以后的自己什么样,确定后他们会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再犹豫,不再彷徨,充满希望,充满热情,人也会在对未来的构想中成熟起来。孩子需要大人们的引领,这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愿望与现实结合,不断认识自己和现实环境,把自己的条件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进行比较,找到相互吻合的位置,再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点拨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性格和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

人的性格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很难把握,需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个性:我是内向沉稳,还是外向爽快的人;我是细致镇静,还是毛躁马虎的人;我是喜欢独立迎接挑战,还是希望集体合作;我是善于观察体会还是长于逻辑分析;我是采纳意见有肚量,还是拒绝指导有时生气;我喜欢室外活动多冒险,还是在熟悉的环境有安全感……要做一些性格和职业的思考,比如我做研究人员,我的性格是否合适等。

建议家长把您的经验告诉孩子,带孩子去各处看看,有多少人在从事多少种工作,有多少不同性质的单位,一个单位都有多少种岗位,同种性质的单位会与不同的单位建立联系等等。利用报纸、信息、书籍,给孩子介绍职业,也是很好的办法。和孩子讨论有什么样的新职业还会应运而生。直观的认识,初中生不会感觉空洞,收获一定很多。

社会是个大舞台,他的精彩和华美应该展现在孩子面前。介绍给孩子一些职业,让孩子知道世界有多复杂,还有很多可以选择的道路,孩子对社会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脱离青少年的单纯和幼稚,提高识别社会的能力。

六、老师叙述第二个故事并分析。

甜甜的这几次考试成绩都在年级的排名中下滑。妈妈看见她就叹气,不停地说:“你怎么搞得,又下降了,你努力点好不好?”甜甜不满地说:“我努力了,你不是看见了吗?”妈妈不耐烦地说:“那就再努力点!”甜甜无奈地转身走了,把自己关进了房间。以后,每次母女俩一提到学习,女儿都很快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家里的气氛总是很紧张。随着文化课难度的加深,很多孩子遇到了学习困难,这时候需要的是具体帮助,而督促、批评、唠叨都不是真正的帮助!

甜甜的妈妈没有想到孩子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督促。督促得多了,唠叨的多了,就会让孩子产生反感。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呢?下面给您一些建议供参考。

1孩子一起研究问题。

要和孩子一起进行单科目的细致研究。一科的学习成绩下滑,和孩子一起看看考试卷,是哪里丢分了?原因是什么?是马虎,就和孩子一起找一个方法,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提醒自己不马虎;是计算出错,就找几道题练习,过几天再练,看看能不能少出错和不出错;是不理解的,就翻到课本的那一章节,认真研读,读懂后做练习;不理解自己错在哪里,就去问老师或同学,也可以看例题。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家长看到孩子丢分可惜,觉得荒唐,不由得产生急躁情绪,忍不住就要唠叨或批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样做只能让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请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忍耐。如果您表现出来,孩子会更烦躁,不配合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更主要的是引起孩子的困惑和一些问题。

2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多科目成绩不理想,要先抓容易的。到了初三,很多孩子想学习了,可是成绩普遍不好。这时,家长和孩子一科一科分析,哪一科对孩子来说容易提高成绩,如何提高成绩。可以是孩子自学,可以帮助孩子列一个计划,一天学习多少,做多少题,达到什么目的,在一张纸上一一列明去做。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同时补两科或两科以上。家长要注意,多给孩子肯定和支持,不要批评和指责,否则孩子会丧失信心。

3寻求老师的帮助。

难度大的学科,可以去征求老师的意见,用什么方法可以提高成绩,需不需要请家教。

4你们家长还有什么好办法呢?(帮助孩子提高成绩方面)

七、总结本讲内容:

我们家长面对即将升学的孩子,一定要切合实际,一定要正确对待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有效地予以帮助。

【作业】

1思考自己在期待孩子升学方面有什么不当之处,并加以改正。

2在生活中,与孩子发生过矛盾吗?您是如何做的?

3孩子面临升学,你有什么建议呢?

 

 

初中③ 第六讲 获得帮助的需要

【教学目的】

通过本讲学习,使家长了解孩子都需要哪些帮助,家长在给予帮助方面的误区,学会怎样给予孩子恰当有效的帮助,教会孩子获得求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家长如何恰当帮助孩子及引导孩子学会求助。

【切入点】

案例引入

【教学过程】

讲述一个孩子在学校受到同伴欺负,家长到学校找欺负孩子的同伴,为孩子撑腰的事例。让家长评论这样的做法是否正确。特别要强调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害处。

教师总结:孩子是需要帮助的,但不是这样的帮助。那孩子都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呢?

一、孩子获得帮助的需要:

1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1)确定人生目标

2)调整心态

3)解决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力

4)专业指导及志愿选择

2什么水平的人帮助?

1)能理解自己,自己信任的人

2)有知识,会启发诱导

3)分析问题,有思想深度,会解心结

4)最逆反盛气凌人,自吹自擂,不尊重孩子人格的人的帮助

3喜欢哪些方式的帮助?

1)良好交流式,反对专横命令

2)精语点拨式,反对重复唠叨

3)心灵抚慰式,反对挖苦讥讽

4)重点启发式,反对包办代替

二、家长帮助孩子的误区:

1生活上过度关心照顾:使得孩子不把家长放在眼里,能力低下。

2认为单纯的批评就是帮助

3忽视对孩子的心灵抚慰

4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求助习惯

三、怎样给孩子以积极的帮助?

1良好的亲子沟通,赢得孩子的信任

2提高自身水平,帮在点上

3讲究方式,注重效果

4家长切忌:脾气暴躁,强加意志,口头说教,替代思维,轻视体验

5培养孩子良好的求助习惯:求助什么?怎样求助?……

【作业】

1.举一个具体事例,说出采用的方法——怎样给孩子以帮助

2.说出您的孩子急需哪方面的帮助?

 

 

初中③ 第三讲 压抑释放的需要

【教学目的】

分析初三孩子面临的种种压力,指导家长怎样对待孩子的压力、怎样减轻孩子的压力以及怎样缓解自身的压力。

【教学重点】

初三孩子面临的压力以及家长帮助孩子缓解压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

家长帮助孩子减压和缓解自身压力的方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系统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绎法。

【教学过程】

压力是指个体在生理上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使人不愉快、甚至感到痛苦,因而带来身体的不适及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孩子长期处在压力中,渐渐的郁积起来,会变得压抑,轻的会出现心悸,腹痛,易疲劳,记忆力减退,严重的会出现思维混乱、变态,自虐甚至自杀或伤害别人等行为。因此,我们家长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减压,使他们轻松上阵,从容应考。

一、孩子的压力来

1学习成绩造成的心理压力。

上初三了,学习成绩显得特别重要,在学校里,老师每天都在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时间,搞好学习,班里的倒计时时刻提醒他们中考在一步步走近;在家里,家长一面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保障,一面喋喋不休的唠叨:你要好好学啊,如果中考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只能拾垃圾、扫大街。这一切让很多孩子认为学习好,上大学是通向美好生活的惟一途径。心里就会感到紧张、压抑。

小玉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女孩,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平时,活泼可爱的小玉喜欢听流行歌曲,喜欢和邻居家的小妹妹玩娃娃,喜欢对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可是上初三后,妈妈发现小玉象变了一个人一样,成天郁郁寡欢,把心爱的mp3锁进了抽屉,把娃娃束之高阁,变得不爱说话了,经常叹气。看着女儿的变化,妈妈急了。跑到学校里和老师沟通,才知道上了初三,大考小测验接连不断,孩子产生了心理压力。

其实像小玉这样,上初三后感到学习压力大的同学大有人在,学习好的同学,怕考不好,一来丢了面子,二来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因此不断给自己加压。学习较差的同学,虽然努力了,但收效不大,感到前途渺茫,破罐子破摔。因此压抑、苦闷是笼罩在初三孩子心头的一抹愁云。大多数孩子是在苦学加愁学当中度日如年的。

2.社会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

初三的孩子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需要认识自我,更需要得到正面的评价和指导。可生活环境中的不公平,不公正、不被接纳也是造成压力的原因。比如,现在中考高考后对高考状元的宣传和崇拜,使得学生对可望不可及的现实所刺激,不断变得失望、沮丧和压抑,比如媒体上对减肥整容的大肆宣传,也会构成孩子的心理压力,如:自己比别人胖,或者长得不帅、不漂亮,或者家里贫穷等等,孩子就会担心被同学嘲笑和议论,同学们会因某人有某些“缺陷”而排挤他。外在的压力造成孩子内在的自卑,愧不如人,不愿意见人,甚至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辍学在家。

3.家庭内部造成的心理压力。

家长对孩子殷切的希望,就是无言的压力,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小玉,她就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感到很累,尽管每次考试出来的成绩还算可以,可是总害怕考不好,让妈妈失望,我现在满脑子里都是想着学习、考试、成绩,只要一闭上眼睛,就好像看到妈妈期待的目光,看到妈妈忙碌的身影,看到妈妈失望的表情”。面对孩子的压力,我们大多数家长又是怎么做的呢?请看下面几个场景:A:孩子刚打开电视,正上演动画片,孩子笑了,妈妈上前就关了电视,说,现在你还有闲心看电视,赶紧去看书,孩子的笑容消失了;B:吃完晚饭,女儿对妈妈说:我来洗碗,妈妈连忙把碗夺过来:你快去写作业,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妈妈最好的孝顺;C:饭桌上,爸爸对儿子说:你妈妈下岗,咱们家里很困难,我们节衣缩食的供养你,你可不要令我们失望啊D:爸爸妈妈在吵架:妈妈说: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像你,整天就知道玩。E:妈妈对孩子说:你看人家某某某,考了全年级第五,可你才考全班第十七,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蛋!相信上面这些场景我们家长并不陌生,我们平时在倾注关爱和发泄怨恨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我们的举动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呢?可能您会说,我爱我的孩子有错吗?我望子成龙有错吗?没错,爱,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安全,但是如果爱的不恰当,也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下面我给家长念一篇作文:

爱也很伤人

前海小学e景文学社宿君杰

有一年母亲节那天,我准备了一个小礼物送给母亲,其实,那只不过是用贝壳拼装的小娃娃。我把礼物拿到母亲面前,我说:“妈妈,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祝您母亲节快乐!”而母亲却对我说:“我要的是你的成绩,不是你的礼物!”她的语气,冷得像冰,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当时我说不出,现在依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那时候,有一个叫刘亦婷的女孩子,考上了哈佛大学,她的妈妈写了一本书叫《哈佛女孩刘亦婷》,里面大概记录了她的成长过程。我的妈妈拜读过之后,便要我照着上面说的去做。我觉得很荒唐,什么学习20分钟,再休息5分钟,再学习20分钟,再休息5分钟……我更习惯于学习3个小时,然后完成所有任务之后痛痛快快出去玩。我的妈妈不让我出去,不让我做家务,只让我学习,学习,再学习。虽然我不愿意,但是我还是接受了,我从一开始就知道,总有一天我会受不了的。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没有见过美丽的鲜花,没有闻到过小草的清香。我像一个木偶,被我的母亲按照刘亦婷走过的轨迹操纵。但是我的身心渴望自由,我渴望像小鸟一样能够飞上高高的天空。

“人家刘亦婷能做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人家刘亦婷——”我打断母亲的话:“我是我,她是她,为什么要按她的标准要求我!”后来我只记得我的眼泪和妈妈甩来的巴掌。

渐渐的,我变得孤僻,冷漠。学习刘亦婷的日子,我就像在炼狱里挣扎。小小年纪的我,第一次懂得无奈是什么意思。渐渐我学会了压抑,面对妈妈的希望,我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很痛苦,我觉得,我不再是我,而是某个行尸走肉。我深深呼唤自己的灵魂,我在寻找,我的灵魂在哪里。

后来母亲发现我的性格有点不对劲。终于放弃了荒唐的举动,我获得了久违的自由,但是那件事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永远的痕迹。

我再也没有给母亲送过礼物,因为我怕听见她冰冷的话。我非常痛恨名人自传,因为我怕自己还要走别人的路。

至少,我的母亲醒悟过来,但是,又有多少人,没有醒悟过来呢?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句话:“现在的独生子女得到的太多,失去的也太多了。”一瞬之间,我竟然觉得沧桑。像我们这种年纪,也会懂得沧桑吗?

物质上,我们也许得到了太多的关怀。但是,请关心我们的心灵。作为孩子,因为自己最爱的人而感到无奈,忧伤,是不是违反了父母真正的初衷呢?我想,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其实,不是他们给的不多,而是,不知道他们真正要什么,我知道,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爱我们。但是,如果爱的方法不正确,爱真的很伤人。不要忘记,爱是世界上最惨烈的力量,当它伤害一个人的时候,会留下一生的伤痕。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到很大的触动,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痛。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可我们还要拼命的给负重的他们再增添负担,这不是我们家长的初衷啊,您说是吗?

但是,做着“成材梦”的家长往往忘记了:教育是最千差万别、最具有个性化的,哈佛女孩、剑桥少年的培养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孩子的潜能就像一口深井,是需要慢慢发现、慢慢出水的。过度的开采往往会带来难以预计的影响——就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考上大学后就不愿再摸书本,成为有文凭没文化的书盲?

二、家长对孩子心理压力的反应

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压力轻视的居多,你们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往往从家长的主观角度出发关心孩子,关心家长自己觉得是重要的事情。结果是没有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很多家长表现的容易被孩子误导,比孩子更加情绪化,只看问题的表面现象,只按照传统的观念思维,使自己更加压抑,使孩子的心理压力问题更加棘手。

1.家长对孩子的压力不予重视

有的家长认为小孩子会有什么压力,不愁吃,不愁穿,他们觉察不出孩子成长的烦恼,不知道孩子已经有了足够的敏感度,懂得了人情世故,开始揣摩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我生的,养的,所以我对孩子提出要求是正当的,向我汇报成绩是应该的,成绩不好批评你也是对的。很多家长喜欢横向比较:别人的孩子可以承受压力,你也可以,就丝毫不分析自己的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是否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很多家长认为:人没有压力,会轻飘飘的,就会不知道天高地厚,认为只有给孩子增加压力,他才不会骄傲。这样的家长,喜欢用语言威胁孩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下次如果考不到…名次,你就给我小心点,考不到什么名次,外出旅游、买名牌服装、好吃的什么都别想。可能很多家长还会发现,现在的孩子放学回来,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避免和家长接触,为此家长们很不解:感觉是不是躲在房间里干什么坏事,是不是跟自己越来越不亲了。这些家长我觉得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平时,是不是凡事只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是不是经常在孩子面前唠叨;是不是经常给孩子提要求;是不是经常训斥孩子。如果是这样,孩子感觉在家长这里得不到帮助和安慰,自然就不会感激和尊重家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不尊重家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孩子缓解自己心理压力的方式就会越来越让家长难以接受。

2.家长对孩子的压力过度敏感

与不予重视的家长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压力过于敏感,他们不忍心让孩子在重重压力下受苦,因此会千方百计的帮助孩子摆脱痛苦,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承担一定的压力对身心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晚饭时,天皓显得极没有胃口,原来明天学校里要进行800米跑体育达标,天皓不愿意跑,因为他800米总是不及格,还要补考。妈妈知道了这一切,连忙安慰儿子:不愿跑就不跑,我去找你医院的小姨给你开张病假条,或者明天请假不去上学了吧,反正又不是考文化课。

像天皓的妈妈这样,认为除了学习成绩要重视,其余的都可忽视的家长大有人在,殊不知,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挫折对孩子来讲是非常必要的磨炼,不经过磨炼的孩子又怎么能经受的住学习上困难的打击呢?

3.孩子给家长带来的心理压力

孩子将来能不能“成龙成凤”,是家长们最大的压力。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的期望不能实现,家长会很苦闷。当家长教育孩子遭到孩子强烈抵抗的时候,也备感压力。他们会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说的对,孩子却不接受呢?于是坚定的家长认为:自己做的对,是对孩子的爱,于是更加坚定,却不考虑一下孩子为什么抵抗,自己为什么不换一换方法。而不坚定的家长,为了减轻自己的忧虑,会选择妥协的方法,向孩子赔礼道歉,博得孩子的理解和同情。可做完这一切,家长的心里也不会轻松,他明白自己以后还是没有能力教育孩子,心里的压力反而加大了。

三、学会减轻孩子和家长自己的心理压力

家长自己缓解自己的压力,以及家长帮助孩子缓解压力,都是需要学习的,是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并通过实践,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的,只有这样,最后才能达到帮人助己的目的。

1.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减轻学习上的压力要做到这一点,我想家长应该首先端正自己的升学观念。

可以说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将来考大学。可是您了解您的孩子吗?也许您的孩子迎合了你的愿望,但是也许您的孩子有他自己的志向。

俊杰是一个聪明的初三男孩,可他一到教室里看书学习,就头疼,但是他却深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为什么?因为俊杰心灵手巧,乐于助人,特别擅长修理,同学们的MP3,英语老师的语言复读机,经他的手一摆弄,一会就修好了。每次家长和他谈起升学打算,他都对上高中读大学不感兴趣,家长苦恼极了。认为他胸无大志。俊杰对班主任老师说:“我喜欢修理家电,想上职业高中,将来再上职业大学,然后开一个家电维修商店。”老师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但是建议他,要想实现自己的这一理想,必须要学好文化课,因为要学修理,首先要懂理论嘛。从那以后,俊杰上课渐渐的愿意听讲了,变的愿意看书了,特别是物理方面的书,最后他如愿的考上了职业高中,后来又上了职业大学,现在俊杰的家电维修在当地已经是很有名气的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家长要尊重孩子对升学的选择,并要根据孩子的优势和特长来确定孩子的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那样只会增加您的苦恼,增添孩子的心理压力。

如果您的孩子是愿意考高中上大学的,那也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增减孩子的心理压力: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

1)对于学习一直很好并有紧迫感的孩子,家长就不要给他们压力相反要给他们减压,添自信,您可以和他们这样说:你已经在中学学了三年了,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已基本定型了,从小学到现在,你考过多少次试了,可以说是久经考验的了嘛,中考无非就是考试的地点监考的老师不一样,没什么大不了的,我相信我儿子(女儿)绝对没问题的。给孩子增加自信。假如您看到孩子学习疲劳,心情烦躁的时候,您不要批评教育,而是先给孩子一个空间独处一会,然后你可以开开玩笑,岔开话题,约孩子一起娱乐一下,(看电视,听歌,运动)让孩子的大脑休息一下。

2)对于学习不稳定,很急躁的孩子,家长要在孩子急躁的时候避免给他再施加压力,帮助这类孩子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让他们一步步地按照计划去循序渐进的提高成绩,学习计划一定要可行,比如学习45分钟就要休息10分钟,千万不要搞疲劳战术。

3)对于学习不是很好,但很着急的孩子,家长要给予大量的支持和鼓励,要给孩子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先抓容易的学科,家长和孩子一起一科一科的分析,哪一科对孩子来说容易提高成绩,如何提高,可以凭孩子自己努力提高的学科,家长就帮孩子列一个详细的计划,并帮助检查学习效果,让孩子感觉您和他一起学习,您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就不会孤单,就会干劲十足。

2.研究除了学习以为的其他压力。

很多孩子由于多心、敏感,不能正确的理他人的意图,或者妄自揣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造成心理压力,如妈妈无意中羡慕地说:你看人家某某某,这次考了全年级第8,孩子听了也许就会觉得,我是考不了第8的,我是个笨孩子,没什么前途,于是备感压力。有时多心的孩子容易有压力,多心而又不自信的孩子,认定自己考不上高中,就会把压力变成压抑,如果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敏感,多心,说话就要小心,要让孩子明白,只要努力了,没有做到最好也没关系。有时候周围的亲戚朋友也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比如:孩子的表哥上了重点中学,表妹在班里考第一,只有自己学习一般,爷爷奶奶会不会不喜欢自己呀,象这种情况,家长最好串通家里人,给孩子一些抚慰:如老人过生日时,大家聚在一起,爷爷奶奶重点夸奖这个孩子,告诉他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大家都喜欢他,这样孩子心理压力就会减少很多。初三的孩子正处在青春花季,对自己的相貌非常在意,因为自己长的不好看,不够苗条,个子不高,脸上有青春痘而感到压力的孩子大有人在,甚至有的孩子看的比学习还要重要。这时候,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聊审美的话题:告诉孩子们现在正处在丑小鸭阶段,将来会变成美丽的天鹅。人的相貌是各具特点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动人的一面,告诉男孩子,男人的美是学识,是能力,是修养,而女孩子不仅仅要做靓女,更要做才女。还可以带孩子去医院治疗一下青春痘,给孩子整整牙,这些都可以帮孩子找回自信,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3.家长缓解自身的压力时需要转变观念

家长的压抑很多时候来源于孩子,孩子不能成才,是家长最大的压力。这时候,家长的眼里只有孩子,已经没有了自己。家长如同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一点不如意,就是家长的不如意,孩子的一点痛,也便是家长的痛,结果是孩子只要出现问题,一家人就没了幸福,全军覆没。

那么家长如何缓解自己的压力呢?这首先要从改变家长和孩子的寄生关系开始。也就是说,让孩子独立,您是您,他是他,各自有各自的需要、目标和生活方式。您关爱的越多,控制的越多,孩子的能力就会越差,因为孩子接受您的照顾多了,他除了长个子,没有增长自己的能力,所以很难成才。因此要给孩子空间,经历他自己的胜利和失败,让他自己总结经验,提高能力。您要做的是,首先,让孩子自理,生活中的事情,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的,决不多帮助,没有依赖了,孩子就会独立了。其次让孩子承担学习责任,郑重的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要想办法搞好学习,提高能力。然后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要告诉孩子:你在这个家里,是家庭的一员,你有责任照顾我们。并不断提出要求,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孩子才会体会到“我的爸爸妈妈需要我的帮助,”孩子就会越来越有孝心。最后,要让孩子看到家长幸福的生活,爸爸妈妈恩恩爱爱,相互牵挂,体贴照顾,孩子就明白我将来也要象爸爸妈妈那样,生活也会幸福的。这样,孩子就会对将来充满美好的幻想,热爱生活。孩子有了对生活的认识,承受压力的感觉就不那么痛苦了。看到孩子渐渐的知道学习,有了责任感,热爱生活,您的压力自然就会减轻了。孩子其实非常注重家长的心理状态,他们会和家长同悲同喜,看到家长的心情舒畅了,孩子的情绪也会越来越好。最后,您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也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家庭就更温馨幸福了。

各位家长,我们没有能力让孩子避开所有的压力,但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应对压力,可以帮他们减轻压力,并且还会缓解自己的压力。听说有一本书,叫《做最好的家长》。然而我却不以为然。做家长不必做到“最好”,“刚刚好”就行了,给孩子留有空间,给自己松绑,也许效果会更好,也更接近真实。

【作业】

下次的家长课堂,我们准备召开一个家长沙龙,题目是<压力大家解>为了在这个沙龙上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们特意布置今天的作业,请家长思考下列问题:(1)您对孩子的升学有什么打算?孩子怎么打算?(2)您的孩子考试前紧张吗?您怎么帮您的孩子克服考试焦虑?(3)您知道您孩子有哪些压力吗?(4)您是怎样去关爱重重压力下的孩子的?(5)您有什么经验或者困惑?

 

 

初中③ 第五讲 交友的需要

【教学目的】

1.能够了解青春期孩子交友的特点。

2.明确家长应该对孩子交友持正确态度。

3.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变化,掌握科学方法引导孩子交友。

【教学重点】

明确家长应该对孩子交友持正确态度。

【教学难点】

关注孩子青春期的变化,掌握科学方法引导孩子交友。

【教学方法】

谈话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演义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游戏:

备选题目:

1.当您接到孩子异性同学的电话、书信时,您有何反应?

2.您的孩子有几个好朋友?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3.您的孩子迷恋明星海报、贴画吗?对此您持什么看法?

4.您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5.对于孩子交友您持什么态度?

家长随机抽题进行交流。

教师归纳小结:

从我们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家长对孩子交友的态度:

1.家长担心孩子交异性朋友影响学习。

2.家长不希望孩子交不好的朋友。

3.家长容易把问题放大,使矛盾扩大。

教师举例:

学生对家长的不信任所采取的办法。

为什么我们家长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却常常事与愿违呢?因为家长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变化引来了心理变化。朋友成了他们宣泄心中压力、困惑、好奇和探究问题的重要渠道。交友是他们正常的需要。他们在交友方面充分表现出了青春期特点,您知道孩子在交友方面有哪些巨大的变化吗?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

二、探讨孩子交友方面表现出的特点。

案例分析:

1.(孩子交友不再盲目)因为情趣相投、深入了解、羡慕吸引、同情帮助或者互补。孩子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列举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

2.(孩子交友自主性强)孩子的目标和家长的期望合不上拍,如果家长还要横加干涉,孩子当然不听话,引发家庭战争也在所不惜。因为对于初三孩子来说,没有朋友等于没有了左膀右臂,等于孤独寂寞。

3.(孩子交异性朋友时更加认真、固执、冲动)说到这里,如果您的孩子属于下列几种情况:本就无心学习的孩子;情感上没有寄托的孩子;意志不坚定的孩子。您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4.(孩子对异性关注来源于青春期)列举班级中的事例。

三、正确引导孩子交友

师:各位家长,在了解把握了孩子交友的特点之后,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是正确引导孩子交友。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分析:

1.(别把同情当成友情)让孩子先接受一些教训,再教育就容易得多。

安琪妈妈在女儿最困难的时候采取的是帮助的态度。随机地点拨,适时的帮助,给孩子留有空间,让孩子去感悟,这才是教育的真谛。补充班级中的案例。

2.(我们一起做朋友)了解孩子交往的圈子,和孩子的朋友做朋友。

其实尽管孩子在长大,但是毕竟还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自己真的没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交友问题,如果问题被掩盖起来,我们无法排除,矛盾就有进一步被激化的可能。这时候,从孩子的朋友那里可以比较及时准确的了解情况,真正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以帮助。成为孩子的朋友的朋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拉近跟孩子的心灵距离,增强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力。

3.(孩子偷看黄色光盘)不能忽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需要。

在这个案例当中,爸爸很好的帮了孩子一把,也借此机会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心。如果每一个家长都能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如此帮助,那将会减少多少悲剧的发生啊!北京市妇联对北京五个区的1500个家庭作了调查。调查显示: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方法存在很大问题。有74%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应该适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向父母问及关于性方面的问题时,有50%的父母告诉孩子长大后知道了,能够给孩子进行深入讲解的只占3%。而另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的犯罪数量占总犯罪数量的70%,其中30%是性犯罪。其中,婚前性行为普遍、性病和艾滋病蔓延、少女怀孕增加是目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面临的三大难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书籍、宣传单和杂志,来自母亲的只有3%,来自父亲的更少,只有1%

教师:各位家长,面对青春期孩子好奇、冲动、固执的特点,我们应该及早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告诉孩子人的生理变化和特点,讲解心理的变化,使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对于孩子的早恋问题,我们不妨听听性教育专家陈一筠教授的忠告:“我们要跟孩子讲种果树要有夏季的耕耘、除草,才能有秋季的收获。如果夏季就摘果子吃,味道肯定很涩。社会有很多陷阱和诱惑,要避免一些事情发生,爸爸妈妈得有打预防针的准备,随时了解孩子和异性交往是什么状态。而且引导要科学、有艺术性,不能用成年人的方法,也不能用一般学科的方法。应该先让孩子心中有数,再让他去交往,决不能等孩子有危险了才想到教育。另外,男孩女孩交往,一旦进入两个人的世界,就容易走入误区。因此父母应该提倡孩子群体交往。这样既能达到对异性的了解,同时又避免走入误区的危险。不要等到考试的时候再去读书。”我们再来看一位父亲的做法。他是河南某县教育局长,儿子是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位女生。漂亮、智慧、好学,我能和她结婚吗?”爸爸说:“好啊,她看上你了吗?”儿子自豪的说:“她也看上我了。”“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上,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继续跟她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该在市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省里发展,你将来就该在省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北京发展,你将来就该在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将来就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儿子听了说:“那我还是再等等吧。”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了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好。

四、课堂小结

师:各位家长,我们都应该树立“家庭教育要有利于孩子今天的发展,更要有利于孩子明天和后天的发展”这样一种理念,愿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撑起一片和谐发展的蓝天,为孩子有美好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业】

1试着与孩子做能平等对话的朋友,试着与孩子的朋友交朋友。

2就异性同学的交往跟孩子敞开心扉,畅谈心语。

3就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健康开一次家庭交流会。

交作业方式:发邮件、写成书面材料、电话交流均可

【教学资料】卢勤《告诉孩子你真棒》中的16页、23页、24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