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的“痛”与“悲” 欧思源

 东方红2049 2019-01-06
                       欧思源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此文中,将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有机融合,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乐”而“痛”,由“痛”而悲,从而抒发了千古相契古今同慨的“生死”情怀。
     这个,大家都应该没有异议。我想说的是两个问题——王羲之所“痛”者为何?所“悲”者为何?
    先看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经过自己的思考,结合所查资料,我认为,书圣所“痛”者,有三。
    一是生命短暂。不论你胸怀大志,还是放荡不羁,甚或籍籍无名;不论你是心如止水,还是汲汲追求;不论你是万事顺利,升官发财,天天开心,还是身处逆境,沉沦下僚,灰头土脸——生命都如天上流星,转瞬即逝。我们还没有体悟出人生的哪怕一点点本质,衰老就来了,死神就降临了!当你还想抓住一点点时光的尾巴时,它“刷”的一声,就不见了!
    人生易老,生命短暂,“岂不痛哉!”
    二是一切成空。当我们知道生命是如此短暂,活着的每一分每秒都弥足可贵时,我们慌了手脚,终于懂得:活着真好!抓住眼前的时光努力吧,奋斗吧,拼搏吧!于是我们发愤地读书,拼命地出人头地,绞尽脑汁地赚取大把大把的金钱,享受环肥燕瘦的欲望……似乎,我们活得充实了,活得痛快了,活得无怨无悔了。可是,当死亡降临那一刻,你抓住了什么?神马都是浮云!
    随着生命的结束,一切成空,万念成灰!“岂不痛哉!”
    三是难逃一死。胎死腹中,胎儿尚未出世,已然结束;甘罗十二为宰相,莫名而亡;颜渊好学,短命死矣;姜子牙112岁,羽化登仙;彭祖寿达八百,终归于亡!不管你是帝王将相,或是平民百姓;不管你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不管你是长命百岁,还是朝生暮死……在生命走廊的尽头,等待我们的,都是黑白无常!不知生,焉知死!死亡,在出生之时,已然命中注定。
    只要是人,管你殇子彭祖,终究难逃一死,“岂不痛哉!”
    痛定思痛,悲从中来。
    所“悲”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虽然古人这些痛彻心扉的感悟已然“于我心有戚戚焉”,可是,悲叹归悲叹,却不能作出任何改变,甚至有人连以上三点都还没有明白过来。可不“悲夫”!
    所“悲者,”一死生,齐彭殇”。庄子曰“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他竟然抹杀了生与死的界限。生又何欢?死有何惧?活着,就是受难;死亡,却是解脱。彭祖寿长八百,未必天天开心,日日逍遥。殇子夭亡,未必不是出尘脱俗,羽化成仙。所以,当妻子仙逝,他不悲反喜,鼓盆而歌。可是,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着才是王道,人死如灯灭。因此,认真地活,好好地过,酣畅地乐。让我们秉烛夜游,彻夜长谈;让我们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让我们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如果,你还活在庄子的谎言中浑浑噩噩,混混沌沌,每日长吁短叹,顾影自怜……可不“悲夫”!
    所“悲”者,“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我与古人“若合一契”,“临文嗟悼”。终于明白,白驹过隙,人生苦短,一定要抓紧时间,努力奋斗,求取功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是,我担心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不“悲夫”——
    千年之后,反复玩味,也不知自己是否真正读懂了王羲之。可是,就算读懂了他的“痛”与“悲”,又当如何?我,还不是行尸走肉般苟活于人世吗?
    谁能告诉我,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