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银锭收藏之清代的银两制度

 鬼乐2019 2019-01-06

 用万紫千红、百花齐放来形容清代及其以后的各种银锭似乎不甚恰当,但却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清代及民国时期银锭的铸造和使用状况。

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明代中后期以后,外国银元的源源不断的大量涌入和明清两代积极开采银矿为清代推行银两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白银存量和各地的自由铸造使银两成为清代前期国家财政收支的重要媒介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通货。然而到了乾隆末年,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在政治腐败、连年灾荒、社会动荡下变得岌岌可危。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又使清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出现了入不敷出、库银急剧减少的严重局面。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关口,增加税项,扩大经费来源成为清政府自救的良策妙方。于是各种新兴税种相继登场,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是挽救了近于崩溃的经济,但这种拔苗助长似的强行搜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历史终归是逝去的故事,今天我们只能从那些铭刻不同铭文的银锭上去寻找岁月留下的痕迹,寻找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记忆。

JYDSCYLZD.jpg

派宝会平台,收藏艺术品——银锭

清代 河北“聚义号 广成 十足色”十两银锭

银两制度的“两”,原本是衡量单位,而不是货币的名称。唐代以来,白银一直用“两”作为重量和计算单位,久而久之,便成为白银货币的名称“银两”。众所周知,用重量来计算货币的价值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货币制度。人类最初使用金属作为货币的时侯,要将金打造成一定的形状,使用时要检验其品质,称其重量,然后根据其实际的品质与重量来确定价值。《旧约书》曾记载西布纽人称量货币的情景;古代罗马商人通常带着秤去买卖商品;战国时期的黄金货币金钣在使用时也需要切割和称量。这些都是古代使用金属称量货币的情况。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逐渐过渡到法定货币阶段。唐代以后的铜钱和宋金元明时期的信用货币——纸币,都是货币进步的表现。然而奇怪的是,这些原本让后人骄傲的信用货币却被落后、原始的白银称量货币所无情地替代,原因何在?

回头看一看通行了两千年的铜钱制度,就会找到答案。铜钱虽然比银两存在着许多优点,但最明显的缺点是值小体重,不易携带,尤其在巨额交易中更显不便,而银两值大体小,恰恰弥补了铜钱的这些缺陷。而银两在零星的交易中又有许多不便和缺陷,蒙受切割称量之烦,这又有赖于铜钱的帮助,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唐宋以来,白银就逐渐进入货币领域,在赋税、进献、赏赐、大宗商业贸易、贮藏等方面发挥出铜钱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入清后,政府一开始就制定了七分用银、三分用钱的方针,从而使银两制度得以长久地行使下去,并且受到政府和商民的拥护。清代末年,中国开始大面积地使用银元,但在国家税收、皇室开支、军费支出、战争赔款等方面依然是由银两唱主角。

JYDSCYLZD1.jpg

派宝会平台,收藏艺术品——银锭

清代 湖南“临武县 光绪廿七年 正月 李源茂”五十两龟宝

清代银两的货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清政府规定征收纳税,数额在一两以上的必须收取白银,一两以下者银两与制钱听由百姓自便。第二,银两与制钱的比价由政府法令规定,如顺治十八年规定“钱价既重,小民交易不便,应改为每十文准银一分,永着为令”。第三,政府规定纹银为标准成色。第四,政府会计都是用银两计算。可见,银两在清代国家财政中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银两已不知不觉地成为清政府的本位货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