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中国古代不使用金币、银币?17世纪的传教士有话说!

 夏虫的历史课堂 2023-04-16 发布于江苏

相信很多观看古装剧或是历史剧的读者,都曾注意到剧中的这样一幕场景,即剧中人物在交易时都会使用散碎银两,或是使用银元宝,然后在交易时说白银XXX两,而不是说银币XXX枚。

似乎中国古代根本就不存在银币,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国外非常流行的银币,中国古代却没有呢?为什么中国古人选择使用银两作为一般等价物?明明中国古代存在数量惊人的铜币,具有制作金币和银币的能力。

其实中国古代是存在金币和银币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曾发行过一种金币(我国最早的原始黄金铸币),其名为“郢爰”(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只不过郢爰还是称量货币,在使用时,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看其成色(含金量),然后称量使用。

至于银币,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只不过其发行数量远远比不上铜钱,扶沟出头的春秋时期的银空首布,被视为世界上最早的贵金属货币。

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古代法定银币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据记载,元狩四年,大汉帝国就开始铸造法定银币,其材质为银锡合金,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样式为圆形,上有龙纹,叫做“白选”,重八两,每枚价值四铢半两铜钱三千文。

第二种样式为方形,上有马纹,重六两,规定值铜钱五百。

第三种样式为椭圆形,以龟甲为币纹,重四两,值铜钱三百。

但是这些银币并没有多大范围的流通,后来到王莽时期,王莽也曾发行过银币,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操作,但也是不了了之,没办法,谁让古代中国的金银储量太低。

最终这些金银币由于我国缺少高品质金矿银矿,金银数量太低等原因,根本没有流行开来(很多都是纪念币形式),中国古代的日常货币还是铜钱或是布匹,一直等到明朝时期,由于外来金银的大量流入(来自美洲或是日本等地),白银才渐渐成为了市场上的主流货币。

而虽然白银多了,但是明朝时代的中国人还是喜欢使用散碎银两来当做货币,依靠白银本身价值发挥货币职能,具体形制表现为碎银、银锭、银铤、元宝等,这些形态的白银,均不能依靠数量发挥货币职能,交易时需要称量,而不是铜钱这样的数量货币,这是为啥呢?

其实这个问题,17世纪来华传教的欧洲传教士们也非常好奇,他们搞不懂当时中国人的逻辑,因为中国人明明具备制造精美银币的能力,一些人也愿意接受银币,却还偏偏选择“简易”的使用白银。

为此他们询问了一些中国人,得到的回答却是为了防患假币,并且使用起来还很方便,找零时只需要剪下来一块银子即可付账,下面是传教士在书中的记述:

“为此与购买相比,支付所需的时间总要长得多,也麻烦得多。他们承认,如果像欧洲那样拥有固定币值和规定重量的货币,那就方便多了,但是他们说若真是如此,他们各省中马上会冒出大批伪造或篡改货币的人,像现在这样根据购物所需的银两切割银锭,就不会有假币之虑了。”

有意思的是,当时来自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的银币、金币已经进入了中国,但是中国古人在收到这些金银币的时候,还是不在乎这些金银币的币值,而是观其成色(含银量、含金量),然后称重,说白了,就是将外国的金银币也当称量货币使用,其地位和银元宝、银锭相同。在日常使用时,如果购买的商品价值低于一枚银币,那么使用者也会将银币一剪两半或是几瓣,然后称重付钱,和散碎银两一样的效果。

这种称重是对的,因为当时外国流行着一种特别过分的操作——剪币,又叫偷银、偷金,因为当时西方的货币大都是金属冲压压成的打制币,其具有图案清晰,成本低廉的好处。

但也使得很多货币的边缘不平整,不法商人们就会剪下货币边缘不平整的部位,然后将剪下来的贵金属碎屑收集起来,这样积少成多,不法牟利,造成了货币的金银含量和币值不相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