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瘦金体为何很少入选国展?真正原因在这里!兰亭奖得主也写瘦金

 偷得浮生半曰闲 2019-01-08

当下书坛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很少有“瘦金体”书法作品能登上国展。

什么原因导致这问题的如此突出?究竟是瘦金体的个性与当下国展的需求有出入,还是今世学者所具备的能力欠佳呢?

我从以下几个点开始深入探讨一下。

瘦金体为何很少入选国展?真正原因在这里!兰亭奖得主也写瘦金

第一,宋朝楷书与魏晋唐楷书之间的差异。

瘦金体属于楷书,入选国展要划分到楷书门类。

而说起楷书,整个书法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有三个朝代,魏晋,南北朝,唐朝。

魏晋看韵,南北朝观势,唐楷尚法。其中以唐朝楷书为最,唐楷是楷书发展到完备,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论在字形还是笔法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严谨的程度,好比人之学书,到了人书俱老的阶段。

而魏晋楷书,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在“韵”,追求的是点画意趣。

刚柔备焉,点划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馀

观之南北朝魏碑楷书,关键点在“势”,则用笔较为随意,点画不尽工整,故可任意挥洒而不失其趣,结字也是因势赋形,并无一定之跪,追求的是结字上的意趣。

总结一下,魏晋追求点画布白之妙,南北朝追求体势变化之妙,而到了唐朝,欧阳询把这两种精妙之处结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既有规矩又有变化的唐楷,可以说楷书之法尽于此。

而宋朝楷书呢?

是比较典型的“尚意”楷书,意在行草书中,很容易表现,尤其行书中更加自如,但是在楷书上的可开发性很低,不如魏晋唐。

故,不单单是瘦金体,即便苏轼和黄庭坚的楷书,也少有入了国展的。这并不是瘦金体的问题,而是整个宋代书风的问题。

瘦金体为何很少入选国展?真正原因在这里!兰亭奖得主也写瘦金

第二,国展的“竞赛”式标准与瘦金体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在书风的选择上,宋代并不占优势,但真正把瘦金体逼入死门的是这个原因。它与其他字体的“可溶性”不高。

国展是“竞技”舞台,在一定程度上比拼的并不是纯纯的书法功力,乃是一种技术和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当然,这需要功底做支撑。

好比写易入选的唐楷,如只写纯欧楷的的话,是非常难出彩的,毕竟这是比赛,一定要分出高低。有些情况下,并非投稿人水平不够,而是写的不够精彩,换句话说就是没新意。

如另一投展欧楷的人,用了褚遂良的笔意,加了二王笔法,有飞白之墨色变化,即便功力稍逊色一些,也是可以打败写纯欧楷的人的。

鉴于国展这个标准,那就可以分析一下瘦金体的劣势了。

瘦金体是宋徽宗独创的书法字体,在本质上,他的笔法他的工具都自成一格,与其他书体都格格不入,这个世界上很多前辈都曾试图融化过瘦金体,想吸取其中的养分,但是很难成功,要么失了神采,要么失了细节,总之无尽善尽美处。

能表现瘦金体之美的,只有瘦金体本身,不能掺杂任何杂质,所以瘦金体的变化空间和可融合空间并不如其他楷书一样自由。

这在比赛中来说,是处于弱势的。好比别人上战场带了十八般兵器,而你只有一把弯刀,想要战胜别人,就只能建立在纯功夫上,而非五颜六色的形式上。

故而,在投展来说,对瘦金体作者的要求更高,所以很少。

瘦金体为何很少入选国展?真正原因在这里!兰亭奖得主也写瘦金

三,总结

少,并不意味着没有,比如第一届国展中有瘦金体作品,近期的第二节楷书展中也有瘦金体作品(第二图),而上图,是上届兰亭奖作品,都是瘦金体。

他们都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的改善了瘦金体的用笔,并没有纯粹的仿摹,多了些书写性,而且可见,他们写瘦金不是“画字”,故而能入选。

“描字”“画字”“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内行人眼中,一眼便知,所以也能看到这些入展作品的不足之处。

关于瘦金体入展,其实并非不可能,只是缺少有心人罢了。练瘦金体的不在少数,但是多为画字描字,投而不入很正常,反倒是这些部分细节不太好的作者,比那些模仿更像的人机会多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