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内篇应帝王》(4)目标:明王之治

 楚士祥丁 2019-01-09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於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於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猿狙之便丶执嫠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於无有者也。」

怎麽样才算是一个高明的帝王?对於一个立志成为一个好帝王(或者好领导)的你,必须先对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作出回答,否则你又如何知道要朝哪个方向去努力呢?目标再高再远都没有关系,万一不小心实现了呢?对吧!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有个目标。

庄子还是用故事来和你讲道理。阳子居是个某人,这一天来拜见老聃,他请教说:“假设有这麽一个人,身体强健,反应敏锐,看事物都很透彻明了,更加厉害的是还超级爱学习。学习什麽?学习「道」这种顶尖的学问。这麽样的一个人,能和高明的帝王相比吗?”从这句问话来看,阳子居虽说是请教,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高明的帝王应当看上去超乎常人。这个咋听起来好像没毛病,不过下来就被庄子藉着老聃之口,狠狠地批了阳子居一顿。

老聃这麽回答阳子居:“你说的是圣人吗?我看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个聪明的小胥吏或者是技艺工巧之人罢了。此种人,有点特长,但不过是通过劳心劳力得来而已。”随後更是举了三个能气死人的例子。第一个是“虎豹之文来田”,意思是说虎豹虽是猛兽,但因为他们的皮毛很漂亮,就常常被人猎杀扒皮。第二个是“猿狙之便”,猿猴很灵巧敏捷,却因此而被人捉来拘禁训练。第三个是“执嫠之狗来藉”,嗅觉灵敏是狗的特长,但也因此被人抓来训练成猎犬(“来籍”就是拿绳子拴住的意思)。老聃讲完,反问阳子居:“你看,就这样的人,可以和高明的帝王相比吗?”

阳子居听得汗都下来了,不敢再辩,惊惶不安地问老聃:“敢问先生什麽样才算是高明的帝王?”老聃也不拿捏他了,回答说:“高明的帝王,他治理天下,功劳德行天下无人能比,但却像什麽事情自己都没做过一样;给了很多好处给人民,但人民不觉得是被施舍;做事不是靠自己的声名去驱使,而是顺物自然,万物欣然自得,事情水到渠成;作为帝王(领导),行事高深而莫测,其心游於空灵之境。”

故事讲完,那麽我们来总结下庄子给帝王们设定的目标是什麽:

第一:要有超人的能力,并做到不显露出来。

别看故事一开头,就是狠批那种我们眼中看起来很猛的人,甚至还给予评价:“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但大家仔细看,就会发现其实庄子批评的不是帝王不应该有能力,而是批评那些有能力,但爱表现的那些人。做帝王丶领导的,没有能力是不可能的,但如果表现出来,就落下乘了。有用就会被利用,唯有无用之用,才能最终大用。因此,後面才有那句:“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没有能力如何功盖天下?但能做到“似不自己”罢了。

第二:无为而治的目标:“有莫举名,使物自喜”。

无为而治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靠内在的驱动来使事情水到渠成地完成,而不是靠外力,如名声,权势等。大家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比如说学画画,如果是来自父母压力去学的和自己感兴趣去学的,效果会差别很大。父母硬逼这去学的,即使上一个很高级的画画班,也只会是兴趣缺缺,所谓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也。如果是因为自己兴趣而去学的,即使没有人教,也会努力地练习,想方设法地去偷学。虽然每天练习很苦很累,心里却是甘之如饴。所以,无为而治的效率远比有为而治高得多,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高深莫测

这个不是故弄玄虚,也不是装模作样,这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被预测,证明你的行为还是有偏好,不够客观,还是会被影响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为什麽这麽说?因为测你的人,都不是什麽得道的高人。如果你已经接近甚至得“道”了,那麽还没见道的人又如何能预测已经得道的你?所以,为帝王者能“立乎不测”,就算是达标了。

第四:“无有”之心

也就是我在第三个故事里说的“帝王之心”。帝王的心如果存在“有”,就必然会是己非人,前面第一篇故事讲过,帝王首先要做到不非人。所以帝王的心是“无有”的,也可以说是“心斋”。到达“心斋”的境界,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事实真相,才能切实实行无为而治,这样的治理,才能称得上是“明王之治”。


《庄子内篇应帝王》(4)目标:明王之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