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段解

 阿飞孙变 2010-06-06
庄子《应帝王》明王之治段解

原文: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勌。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勌(juàn):倦字的异体。
胥:通作“谞”(xǔ),指官府里供职的小官吏。
猨(yuán)狙(jū):猕猴。
斄(lǐ):狐狸。执斄,捉拿狐狸。

简解:
言得道与未得道者的区别及其特点。

阳子居问老聃:在这里有这么个人,他做事十分敏捷干练,无人可比,而且明事理通百家,学道勤勉不倦,与明王比怎么样呢?明王即是得道圣人。老聃下面说了两段话:

第一段话,明确指出:正是因为聪明、勤快、善于做事,才与“明王”不能比,不能相提并论。
是于圣人也,对于圣人来说,这样的人......
胥易技系,职事一变技能职责也紧接着变,总是一个事情接一个事情做个不停,所以为“劳形怵心者也”。肢体不断被动转劳碌,心神也经常处于紧张恐惧之中。
虎豹之文来田,虎豹皮毛美丽所以猎人扑捉无已;
猨狙之便、执斄之狗来藉,猴子灵巧机智、狗能捉狐,所以人们将它们养在身边。
诸如此类,怎么能够和明王得道圣人相比呢?
如是者,指前面一意做事劳碌不停的人,和后面两例有兴趣喜好追求不已的人,他们与圣人行为比较是完全相反的。《老子》十五、二十等章对此都有相应的表述,可参考。

第二段话,什么是明王之治?即达到得道圣人是什么样的情形: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治身过程全系无为,越无为其功进越速,故曰功盖天下。不自己,无我之谓,无我即无为,有我、处处表现己之念意便是有为,有为必败无功!似者,似非而是,模糊难定义,因在功中已无明觉,不明觉故似。

化贷万物而民弗恃,化即转化,贷为给予,万物、民皆指后天形质物,恃为依赖、依仗。行功过程就是后天转化为先天的过程,而这一转化必须在大道的特殊环境下,故又曰贷、给予, 给予这种条件。圣人为道行功,为后天万物创造良好的转化条件并使之转化,而后天物不觉得使其转化条件的存在,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所以不恃,应化即化, 自自然然。此仍言无为。

有莫举名,有其事,指为道功进,道物越益丰厚;举名,表达出来,名为表达,包括语言也包括文字。此谓功夫虽然大进,但是无法言说,人亦难见,正如张紫阳《悟真篇》:“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有作即有为,但道家之有为行之必要似于无为,故老庄反复强调无为,并非一律无为,须有为时则必行有为,这是道家与别者重大区别之一。

使物自喜,此句也很不易理解,因出现突然。物指道,功至高层次,其道物凝聚为一,已经不参与大道的自然运化,不运化即无阴阳往来,故曰“自喜”。有阴阳往来则阴见阳、阳见阴即喜;而无阴阳,其道不与任何别物发生联系,且又保持自己的高度独立性与活泼性。

立乎不测,立指存在,不测即难知难见想象不到,有无处不在义。

游于无有,游,游荡,也指存在;无指非形质之物,有指有形质之物,亦即是无处不有义。

明王之治,圣人治身及其所达到的境界就是如此景象!由此可见,原来庄子之言与所谓治国御民之术扯不到一起,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