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 内篇 齐物论》(13)三个故事

 楚士祥丁 2019-01-09
《庄子 <wbr>内篇 <wbr>齐物论》(13)三个故事

读到这裡,《齐物论》算是接近尾声了。庄子老师还是佈置了作业,给我们讲了几个故事,让我们思考思考。讲完故事之后,又发了内涵强大的两个寓言,内容很精彩,但我们先读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尧和舜的一次对话: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字数不多,却十分贴合《齐物论》的宗旨。很久很久以前(讲故事的套路:D),一天,帝尧就问舜,说:“我想讨伐几个边疆的小国,但我作为帝,却总是耿耿于怀不能释然,这是为什麽呢?”这个时候,舜还是在帝尧的手下做事,但估计职位已经比较高了,连这种比较内心交流的话都和舜说了。舜当然厉害,否则帝尧不会传位给他,所以他的回答很政治正确。他回答说:“这三个小国,地处偏远,估计都还没开化,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但我的帝尧啊,你会不释然,这是为什麽呢?我来谈谈我的想法。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那光芒普照天下万物,没有照不到的。你的德行也是如此,就像这十个太阳一样,照耀着这天下万民,却又不会顾此而失彼,都是一样地对待。”这中间加了些我自己的话,让整个故事能用现代语言比较完整地描述出来。

一贯的套路,庄子又扯出了圣人的大旗为其观点佐证。《齐物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万物齐一”,这个小故事里,我们的圣人帝尧对待天下万民,是“齐一”的,就像十个太阳一样那麽光芒四射,把所有的角落都照到。中原和夷狄之分,是自古有之的。别说以前,就算现代的中国,也有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分吧?所以,人有亲疏之别,汉夷之分,很正常。但圣人不一样,是得道的人,知道“万物齐一”的道理,所以自然对待万物万民,都有着同样的心思和态度。因此,帝尧当决定要攻打这三个不开化的野人国时,心裡也是如同对待自己的子民一样于心不忍。实在没有其它办法,才要去攻打,但心里还是难受,所以不能释然。

第二个故事,两个高人的对话。这两个人都是尧时代非常出名的贤人,也是名列《高士传》的人物,大家有兴趣可以延伸阅读一下。

齧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溼寝则腰疾偏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恂惧,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蝍且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鰌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这个故事是以“三问三不知”开头的。齧缺问王倪第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万物有个一样的东西?”嘿!这不就是说“万物齐一”嘛!然而王倪说:“我怎麽会知道!”语气比较强烈,其实隐含的意思是,“你怎麽问这麽蠢的问题?就不该问!”。齧缺无知无畏,继续问:“你知不知道你不知道什麽?”这个问题比较好,人们常说要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不仅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也要知道什麽是自己不清楚的,做不到的。但这裡王倪还是回了句:“我怎麽会知道!”。齧缺还是不上道,所以继续问:“难道天下万物是不可知,不能知的吗?”既然连你都不知道,是不是存在不可知的可能性啊?王倪估计是觉得齧缺实在不上道,说完那句例牌的“我怎麽会知道!”之后,马上说了句:“虽然,尝试言之。”——但是,我可以试试说说看。你以为王倪会正经说吗?才不会呢!他和庄子一样,你胡搅蛮缠,我更加地撒泼无赖。

王倪下面说的,基本就是歪理一大篇,这裡不一一解读(关係不大的,我的原则是一贯略过,大概知道意思就可以了)。总的来说,就是对事物的认知,并不是你说是这样就是这样:你认为潮湿的环境是恶劣的环境,泥鳅可喜欢呢!离开了还可能会死;你认为站在高高的树顶上好害怕,猿猴却高兴得不得了,还蹦来蹦去撒欢儿呢!等等等等。这个和之前的庄子在《齐物论》里强调的一致,不要试图用逻辑,用言说来描述真理,也就是道。那些都是人为定义的观念,本身就是相对的存在,在相对的名相中辩来辩去,是不可能得到真理的。真正要得道,只有一种可能,首先得认同“万物齐一”,知道万物形而上有个绝对的“道”,然后就能知道要放下所有相对的执着,放下了执着,“道”就显现出来了。

齧缺还是不死心,听完这大段的歪理,无从反驳,但也有点恼羞成怒,所以就质问王倪:“你不知道是吧?难道至人也是不知道的吗?”齧缺还是不太明白王倪说的point在哪裡,所以王倪也打算不和他扯了,用个无法辩驳的回答,结束了话题。大概的意思就是,至人太牛了,水火不侵,寒暑不惧,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还能乘云驾雾,游乎四海之外,连生死都不能束缚,这种事情哪有不知道的?王倪的这个答復,齧缺是再也问不下去了,于是乎话题结束。

第三个故事,比较长,而且故事之中套着故事: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弔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何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瞿鹊子、长梧子这两个人也是《高士传》的人物。瞿鹊子其实和上面那篇故事里的齧缺一样,问了个差不多的蠢问题,所以老师就说他太“孟浪”了。他还自以为不错,回过头来还问长梧子,求认同。长梧子就对他说,黄帝也会说不知道,何况你老师孔老夫子呢?但是不是他们不知道怎麽回答你呢?当然不是,是你问得太早了,境界没到,就自己在那裡想像,怎麽可能是对的呢?“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鴞炙。”意思就是看到个鸡蛋,就想这公鸡报时;看到一个弹弓,就已经在想怎麽烧烤猎物了。瞿鹊子的境界,大概就是略窥道门一二,差不多开始起步的样子,但还懵懵懂懂,以为道的境界是可以问出来的,是有一个答案在那裡的,这就是学道人常常犯的一个错误,以为学道和学知识一样,只要照着圣人的样子去做,自己也能成圣。我很久之前就写了一首诗,你说偈子也行,与大家共勉:

《学道难》

遍观万法寻道宗,五花八门觅无踪。
待到抬头望明月,方知原是指头功。

但后面长梧子还是姑妄言之地说了下自己对圣人境界的个人看法,可以说比瞿鹊子的说法深入了很多,可见其境界也比瞿鹊子高许多。长梧子先说圣人超级厉害,就用了六个字“旁日月,挟宇宙”,就是这麽厉害!但圣人不是光本事厉害,最令人敬佩的是后面三句:“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圣人是怎麽为人民服务的呢?做任何事都恰如其分地符合人民的利益;再溷乱再黑暗的处境,他也不会就手旁观反而置身其中,为民效命;并且把自己的身份姿态放得很低,把人民当做尊上,把自己当做僕人。厉害吧?相比瞿鹊子的“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是不是更值得大家称之为“圣人”呢?这个其实也是庄子的观点,也是道家的观点。所以在这裡,大家就不要再误会道家人是避世独居的隐士,相反,他们是以无为而为,无用之用,以利天下的大丈夫。就是因为圣人的这种境界,在表面上看,一般人每天都不知道为何事而忙碌,显得很有才干的样子;但圣人就显得很“愚芚”,也就是看上去笨笨的样子,但却像初生的草木一般,生机勃勃。为什麽圣人能做到?因为他的境界是通过长久的修行而悟道,知道“万物齐一”的道理,也明白万物同样具有这个可以成圣为贤的,只是自己没开悟而已。因此圣人看待众生皆如自己,无有分别,因此能“以隶相尊”。释家有云:“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又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所以真正的高僧大德,对所有人都是谦敬有加,绝不会怠慢,因为都是“未来佛”嘛!

好了,长梧子说完了自己对圣人的看法,就开始拿瞿鹊子说道了,因为他知道瞿鹊子的境界,希望能点拨下他。先是反问两句:“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说生”就是“悦生”。人之常情,悦生而恶死,再怎麽艰难,都希望活着;再怎麽舒坦,也不希望死去。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真的和一般人想象的一样吗?这其实在敲打瞿鹊子的自以为是。长梧子其实就是庄子的代言人,所以套路也是一样的,问题抛出来,先不回答,给你讲个故事先。大概的故事梗要就是有个姑娘(丽姬)被晋王看中了,要选她入宫,她觉得很可怕,生离死别似地大哭了一场。但到了晋王宫后,发现晋王对她很好,一起吃一起睡,都是帝王级别的享受,这样的待遇丽姬当然很满意,所以对之前那一场大哭觉得很后悔。既然日子这麽美好,当初哭得死去活来实在没有必要。讲完故事,就回应之前的反问,说你怎麽知道人死了之后不会后悔当初为何这麽艰难都要去活呢?你怎麽知道死后不是一个更好的世界呢?说不定就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渡劫一样,渡完劫(死掉)就回天庭继续当神仙了。所以,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常识甚至知识束缚了,释家说这个叫“所知障”。因此学道之人要知道“知止”。

长梧子接着说了一大堆的梦话,大概的意思就是人在梦中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梦的,只有醒了的人,才知道刚才在做梦。所以呢,别自作聪明了,以为自己已经睡醒了,偷偷地还以为自己什麽都知道,其实还在梦里呢!我说你做梦,那也是个梦,当不得准!那怎麽办?凉拌!只要你起了分别执着,你就别想在梦中醒来。

估计是庄子昨天和惠子PK了一轮,所以这裡又借长梧子说了一通“大道不称,大辩不言”的道理,这些之前有解读过,这裡不赘述。

后面有几句比较重要,这裡单独解释一下。首先是“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相待”就是“相对”的意思,你不把万物对立起来,你就是“和之以天倪”,得道了,成圣了;相反,如果“因之以曼衍”,还在那裡争谁的主义才是真理,还在那裡试图用推理研究的方法找到“道”,只能是“穷年”而无功,做多少年都是没有希望的。

其次是“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把时空都忘记了,把自己所认识的一切都忘记了,意思就是放下了一切的执着,你会变成什麽样的情况呢?“振于无竟”,发现自己已经达到一个独一无二绝对的境界,也就是得道了。因为“道通为一”的缘故,你也可在“诸无竟”中,其实就是一个“无竟”,一个“道”。

终于讲完这三个故事了,好累,下一篇读书笔记再解读庄子放在《齐物论》最后的两个寓言,一个是影子影子的影子和影子的问答,另一个就是着名的“庄周梦蝶”。下一篇读书笔记也是我读《齐物论》的最终篇读书笔记,同样精彩,敬请期待。

之前两篇笔记都写得不长,这篇补回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