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 [形态结构] 中医学对心脏的形态、位置早有描述,如“心为牡脏其色赤”,“心象尖圆,形如莲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心之外体圆滑,内空如囊..中有直肌隔之,故有左房、右房之称。左右半截,又有横肉间之,故有上房下室之号。...中门户自能开合”。其记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基本-致。具体说,心脏是一个运动的器官,色赤红,形似未开荷花倒置的圆锥体,位于两肺之间,气管交叉之下,膈肌之上。心脏内部被房中隔、室中隔及左右房室口而分为四腔: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左房室口有二尖瓣;右房室口有三尖瓣。当心室收缩时,阻止血液逆流入房。在肺I动脉口和主动脉口,分别有三个半月瓣组成的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在心室舒张时关闭以阻止血液逆流入室。 [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中医的“心”,称之为心系,实指西医的循环系统。如“心之系与五脏之系相连,输其气血”。它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等整个密闭的循环系统。“心主血脉”,指血液在心脏收缩的推动下,经动脉及其分支分布全身,借毛细血管联系五脏六腑,再由静脉回流心脏,如此周而复始。心脏是心系的中心动力器官.起唧筒和抽水机的作用。心气(指心脏收缩功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循环不息。心气旺盛(心功能正常)、心血充足则脉搏充盈有力,面色红润光泽。心气不足,如心力衰竭、虚脱、休克、心肌梗塞时,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出现脉搏细沉、微弱,面色苍白无华。当血脉运行不畅、血液瘀滞如严重休克、心衰、心律失常(频繁早搏、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则出现面色青紫、脉象结代或弦涩。 (二)心主虚里虚里脉实指心脏本身跳动,在左乳下心尖搏动处观察。心尖搏动是西医心脏望诊的重要内容,中医也极为重视,除望诊外还包括触诊。如正常人,“虚里脉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意即搏动范围不大,搏动60~100次/分,节律-致)。在休克、心肌炎时,则“虚里脉动微不显,宗气内虚”(即心肌收缩力下降、搏动微弱)。若“动而应衣(隔衣可见)或节律紊乱(如各种心律失常)为宗气外泄之象。动而弹手,洪大搏指(相当西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I症贫血、甲亢等脉压差大时)属危重症候,虚里脉绝(心跳停止)宗气绝也,必死。” (三)心主神明神明,即神志意识(知觉、情感、思维、意志)等精神活动,属西医大脑功能。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一刻也离不开血液的需要,只要心血充足,濡养脑髓才能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这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理论:脑细胞对缺氧极为敏感.大脑血氧供应不足(不论属于哪种类型缺氧)均将导致脑的功能和代谢改变,甚至出现形态结构发生异常。轻度脑供氧不足(中医所指心血不足)即可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思维迟纯、精神萎靡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候。若心血衰少或运行阻滞(如心源性脑缺血发作、严重休克、心衰、栓塞.血栓形成、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出现健忘、不省人事、昏迷等症状。 (四)心开窍于舌中 医认为舌为心之外候。心的病症往往可从舌的活动、颜色上反映出来。如血虚(各种原因贫血)时舌质淡白;血热(各种热性病)时舌质红绛;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赤I或舌体糜烂;血瘀内阻(如心力衰竭、出血性疾病)时则舌质紫暗或出现瘀点瘀班;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如脑血栓形成、中暑)则舌犟、语言不畅等。 (五)心主汗汗在现代医学中是调节体温的组织,受下丘脑和植物神经控制。中医的“汗乃心之液”乃隐语,指汗与精神紧张和血管扩张相一致,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理论。人体皮肤有I250万个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当血液及皮肤温度升高.精神高度紧张时,会反射地作用于下丘脑中枢,引起汗腺分泌增强,汗液蒸发,散热增加。出汗过多会引起血容量减少,这就是中医的“血汗同源”。血虚津亏的病人不能用汗法。出汗过多的病人,也不宜用耗血药物,这是中医临床的治疗原则之一。 二、肝 [形态结构] 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体内物质的代谢、解毒、分泌胆汁的重要脏器。中医学对肝的形态、位置早有记载。《类经图翼》说;“肝者...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节九椎。”《难经集注》日:“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若以小叶言之,则多叶矣。”其描述与解剖学记载基本一致。 说明肝位于膈下,借镰状韧带分成大的肝右叶和小的肝左叶。整个肝脏由约50万个肝小叶所组成。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右胁)部。 [生理功能] (一)肝藏血现代医学的肝不藏血,而脾是贮血器官,整个静脉系统也是-一个大的储血池(尤其是腹腔内静脉),在正常情况下占全身血容量的50%~70%。肝脏的血液供应3/4来自门静脉,1/4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由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所组成。这些静脉均分布有肾上腺素能a,β受体,当交感神经兴奋(较剧烈活动或运动)时,脾和肠系膜静脉收缩,血液经肝流至全身。当处于休息或睡眠时,这些血管扩张而贮血,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肝脏,肝主血海也。”从上述解剖关系推论“肝藏血”符合现代医学逻辑。同时也包括了神经、体液对血液调节的功能。 (二)肝主疏泄根据西医对肝脏功能的研究,结合中医学对肝的论述,疏泄包括: 1.舒畅情志:情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知觉.运动等属于脑的功能,中医学认为与肝.有关。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来认识这--论述,说明古代医学家对严重肝病时会出现情绪、行为,知觉等障碍已有极深刻的认识。严重肝细胞损害,对肠道吸收或体内产生毒物的解毒能力下降、毒物进入体循环并作用于神经系统会出现欣快、急燥、抑郁、沉默、智力减退、动作不灵等性格改变,还产生语无伦次、衣冠不整.无原因哭闹、吵叫甚至震颤、昏睡,昏迷等行为、神志异常。肝脏解毒功能失常中医称“疏泄失常”、“肝气郁结”、“气机不调”。 2.疏通气血和水道:身体各种激素的生成与灭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之中,激素的过多或不足可引起体内物质代谢的紊乱。多种激素的灭活,主要在肝脏内进行如雌性激素、雄性激素、醛固酮、糖皮质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当患肝脏疾病时,由于肝脏对激素灭活能力降低或其他因素可使某些激素在体内堆积。如雌性激素在体内过多时,女性可引起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痛经、经前期紧张征、更年期综合征;男性引起乳房发育、睾丸萎缩以及肝掌、蜘蛛痣,中医学认为系“气滞血瘀”。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在体内堆积,引起水、钠潴留,出现腹水、水肿、小便少,中医认为系“气滞水停”。所以《血证论》说:“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元代医家朱丹溪说:“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即此道理。 3.分泌胆汁协助消化:胆汁由肝细胞生成经肝管总胆管而流至十二指肠(或经胆囊管贮于胆囊)。胆汁成分复杂,其中的胆盐既可使肠道脂肪乳化.又能激活胰脂肪酶,促使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A,D,E,K)消化和吸收。胆汁又是肝脏排泄某些药物或毒物的通道之-一,肝脏病变或胆道炎症、阻塞都会出现一系列消化道症状,甚至黄疸,中医称“横逆犯脾及胃”。 (三)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辦五色矣。”精辟地说明肝与视网膜锥细胞和杆细胞的感光色素有关。现代医学证明视网膜上各种感光色素均由维生素,A醛和视蛋白结合而成。维生素A属脂溶性维生素,其吸收与胆汁的胆盐有关,肝脏又是维生素A的代谢和贮存器官。同时,又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肝合成蛋白质减少,必然影响视黄醇转运蛋白和视蛋白合成,肝的上述功能减退都将出现维生素A的缺乏症状,如暗适应时间延长、夜盲症.全身上皮组织角质变性:干眼症,角膜穿孔.指甲多纹,易折裂,毛发干枯。 (四)肝主筋,其华在爪筋是肌健、关节韧带的俗称,肝主筋与肝为“物质代谢中枢”有关现代医学已证实无论是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或是体内贮存的其他物质,均通过肝脏加工合成,产生各种生理上的重要物质,并及时供给身体各部分需要,这些物质即中医之“肝血”。因之“肝血”的盛衰必然反映于肌腱.韧带、指甲的状态:肝血足,则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肝血虚,则筋弱无力,爪甲薄枯易脆。 三、脾 [形态结构] 《难经正义.四十二难》说:“脾居胃旁,形长方而扁软。...位在左胁下,与胃脂膜相连,...胰,附脾之物,形长方,横贴胃后。”《全体新论疏证》中说:此物(指胰)似脂非脂.似肉非肉,在吾国医籍,诚无其名。盖古人以其与脾脏联属,因而统之以脾”。上述文献说明,中医学的“脾”是现代医学脾和胰的合称,而其生理病理又远非牌、胰所能概括。 现代医学的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由淋巴组织、大量血窦和各种血细胞所组成。新鲜脾切片,可见许多白色小点称白髓,是由淋巴细胞密集而成。其余红色部分称红髓,由脾窦和脾索构成。脾的功能有:①脾窦是个血库,可贮存和调节血量;②脾的淋巴组织具有造血功能,可产生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机能;③脾的网状细胞和窦内皮细胞具有吞噬功能(能吞噬血中异物、细菌、衰老红细胞)和过滤血液的作用.②和③中医精辟地概括为“脾之为卫”“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胰是人体重要的消化腺,又是内分泌腺。外分泌部占大部分,由腺泡和排泄管组成,所分泌的胰液含淀粉酶.胰蛋白酶和脂酶,具有分解醣,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功能。内分泌部为散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索,叫胰岛,有两种细胞:甲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塘原分解,使血糖升高。乙细胞最多.分泌胰岛素,有促进糖原合成、降低血糖的作用。 [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的过程称为消化。消化后营养物质透过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吸收。脾主运化含意有二:①慨念上指上述消化、吸收的全过程。吸收的营养物质被称之为“水谷精微”,是人类从事劳动、维持体温的能量来源,并为生长.发育、生殖提供新建和重建的原料,以及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②运化水湿,参与水的转运和排泄:水和无机盐可直接经肠壁吸收进入血循环供组织细胞利用,多余的部分经肾排出。水和电解质的摄入和排出受神经一内分泌的调节,这一调节相当复杂,时时处于变化之中,而又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中医学归于“脾主运I化”功能。因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所致的浮肿,胸、腹水,痰饮,泄泻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肠道和血管平滑肌受水谷精微的满养,其管壁张力和收缩状态受副交感神经的调节、控制。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则肠管分泌增加,蠕动增强引起肠鸣、腹痛、腹泻。内脏血管平滑肌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则出现头晕、目眩、血压下降。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低时,则肠管张力低下,分泌液减少,肠蠕动咸弱,临床出现纳差、腹胀、内脏下垂、脱肛。上述种种表现,中医统称“脾失健运”。 (二)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其荣在唇《素问集注.五脏生成篇》注解说:“脾乃仓禀(米仓之意)之官,主运化水谷之精,生养肌肉;脾开窍于口,故荣在唇。”脾的运化功能强健,输送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轻劲有力、知饥欲食、口唇红润光泽;反之,则肌肉消瘦乏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唇色淡白或萎黄不泽。 (三)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之意。 现代医学理解如下:①脾在胚胎期是主要造血器官,在胚胎4个月后骨髓才取而代之,但脾终身保持造淋巴细胞的功能。出生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又可恢复造血功能。②脾是衰老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破坏场所。脾的功能正常是维持红细胞、血小板正常值的重要环节。血小板是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止血和凝血作用的重要血液成分。当脾功能亢进或淋巴细胞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血小板数量.质量减少,临床上则出现皮肤、粘膜瘀斑、鼻衄、齦血、月经过多等血溢脉外症候,中医称为“脾失统摄功能。”③脾窦是个血库,可贮存和调节全身血量,中医称为“脾裹血”《医林绳墨》说:“脾襄血,若脾无所裏,则肝无所藏,心无所主。”说明“肝藏血”以“脾裹血”为先决条件。 四、肺 [形态结构] 《灵枢.九针篇》说:“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医学入门.肺脏赋)说:“形似人肩,又如磬(古乐器)”“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系自心入肺两大叶间。”《类经图翼)说:“肺叶白莹....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其位置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的肺基本一致。具体说:肺左右各一,位于纵膈两侧,呈圆锥形。其动、静脉构成的肺循环和喉、气管、支气管树所构成的上、下呼吸道合称为“肺系”。肺由以亿计的肺泡所组成.其状如“蜂窩”,几个肺泡共同组成的肺泡囊是个盲端,肺泡表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气体交换的重要场所。 [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包括两层含意:①主呼吸之气,指的是现代医学的外呼吸。它包括肺通气(肺内与外界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吸进的大气中的氧气,中医称为“清气”;呼出的二氧化碳称为“浊气'。故《类经图翼)说:“肺者生气之....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②主一身之气,指现代医学的气体在血液中运输,中医称“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及内呼吸(血液与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供给组织细胞以氧,并及时排出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在细胞内分解代谢供给能量和原料,必须经过完全的氧化,中医学将这二种能量物质称为“宗气”。宗气能“温润肌腠皮肤,温煦四肢百骸”,自然是理所当然的科学概括。不足时,少气息微、语音低微身倦乏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肃降,即清肃下降的意思。肺居胸中,位于上焦,其气以清肃下降为顺。现代医学理解是指呼吸道的通畅,只有通畅、清气才能抵达肺泡,进行清浊交换。肺失清肃.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呼出,即可出现胸闷、咳嗽、喘息等肺气上逆表现。所谓“水道”系指肺循环(血液-→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一肺毛细血管一, 肺静脉---一左心房)而言,其通畅是整个循环系统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一一个重要环节。中医认为是由“肺气辅心以行血脉”的结果故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的说法慢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粘膜腺体增生、肥大.分泌增多,临床出现多痰(中医称痰饮)、少尿是肺失肃降的表现。日久出现阻塞性肺气肿、肺泡毛细血管床被拉长变细甚至闭塞,“水道”发生不通畅,肺循环阻力增加.右心室负荷加重,.-旦出现右心衰竭时.临床上出现咳喘、心悸、不能平卧、胸闷、胁胀(肝瘀血)、少尿(肾瘀血)及浮肿等水液停蓄的病证。 (三)肺主声音,开窍于鼻喉是呼吸的通道和发音的器官.喉腔侧壁粘膜形成-对声带皱襞,其间裂隙称声门。声门大小,根据呼吸的需要:吸气时张大,呼气时微闭。发音时声带向中线移动,当声门闭合、气流自肺部呼出时冲击声带引起震动就发出声音。肺气充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呼吸功能减弱,则声音低微,少气懒言。若风寒袭肺,肺气壅塞,则声音嘶哑。鼻是嗅觉器官,也是呼吸道的门户。鼻腔上部粘膜有嗅神经分布,可引起嗅觉。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中医认为主要依靠于肺气的作用,《灵枢.度脉篇》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鼻为肺窍.鼻常常是邪气侵犯肺脏的通道。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则常见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等症状。 (四)主宣发,外合皮毛宣发即布散的意思,所谓肺主宣发,主要是指通过肺的宣发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以温润肌媵皮肤的作用。《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的分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经脉之外,具有保护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润泽皮毛、温煦脏腑、遍及全身的功能。是为何物?!根据现代医学的理解系指存在于组织间隙的组织液,它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组织液。血液在通过毛细血管时.血浆中除血细胞和高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分和溶解其中的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无机盐,都能透过脉管壁.而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组织液又透过管壁回流进血管。通过组织液,细胞可以不断地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血中嗜中性粒细胞可以从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游出,吞噬外来微生物和坏死组织分解物。中医学认为:组织液的形成和白细胞的游出是由“肺气宣发'的结果,卫气司汗孔的开合,所以肺卫气虚可出现皮毛憔悴、自汗、易感冒等病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