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属患了胃肠间质瘤,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1-11

佳学基因导读: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软组织恶性肿瘤,不同于常见的“胃癌”或“肠癌”。在没有基因解码的干预下,发病年龄多在40-65岁,部位以原发于胃多见,其次为小肠,食管和结直肠。由于肿瘤较小时多无症状,有的呈球形生长,即便瘤体很大也不产生压迫感觉和出血,所以患者很难在早期体检中发现,很多患者在首诊时就已经发生了转移。那么,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如何选择治疗方案?

胃肠间质瘤有什么特殊之处?

人体的消化道有黏膜、黏膜下、肌层和浆膜四层结构,胃肠间质瘤就是在“黏膜下”与“肌层”之间的间质细胞发生异常增生,取名间质瘤。该病记录于佳学基因《人体基因序列变化与疾病表征数据库》中。

胃肠道间质瘤不是癌症,但是它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侵蚀性肿瘤,与癌症类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交界性肿瘤。交界性肿瘤是介于良性及恶性之间的一种肿瘤,具有良性细胞形态,但容易复发,甚至转变成恶性肿瘤,需要及时进行正确的治疗。

             
胃肠间质瘤很难确诊,原因在于胃肠间质瘤不仅病程早期症状隐蔽,其临床症状也无特异性可言。如果病灶在胃部,可能会表现为消化不良、胃痛、上腹不适;如果病灶在小肠,则可能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如果病灶在直肠,则可能引起大便困难、异物感、里急后重等。而这些早期症状患者是很难察觉到的。等到发现时,可能早已发生了转移。

导致胃肠间质瘤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基因因素:基因解码研究表明,胃间质瘤的病因与基因有关系,患者家属中胃间质瘤发病率高于比一般人都高。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胃间质瘤的产生因素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胃间质瘤的病因与各地方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等食物,或过多摄人食盐,都可能增加胃间质瘤发生的危险性。所以大家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拒绝垃圾食品,多吃水果蔬菜。

因此,如果提前进行基因解码的话,我们就会知晓你是否携带先天遗传而来的“胃肠间质瘤基因雷区”,就会积极预防,坚决避免导致胃肠间质瘤发生的不良因素,那么胃肠间质瘤就会不发生。

胃肠间质瘤有哪些治疗方案?

对于原发可切除的胃肠间质瘤,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措施。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手术。同时,放化疗对于胃肠间质瘤治疗效果甚微,而靶向药物是最好的选择。

但不是说原发的可完全切除的胃肠间质瘤,手术切除后并非高枕无忧了。要知道,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很常见,可达55%~90%,大多数中高风险患者都会复发,平均复发时间就在手术后2-3年左右。为了预防复发,术后辅助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而目前唯一有效的辅助治疗就是靶向药物

目前市面上能够治疗胃肠间质瘤的靶向药物可以选择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等等。但是,在吃这些靶向药物之前,医生往往都会推荐患者进行靶向药物基因解码,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靶向药物并非人人都有效,因为不同患者突变的基因有差异,他们体内突变的基因不同。一种靶向药物一般只针对一种常见的突变基因,但并非所有肿瘤患者就都是这个基因突变了,不同肿瘤、不同患者突变的基因不同,所以,如果选择胃肠间质瘤靶向药物治疗,在治疗前首先进行针对相应的基因状态的解码分析尤为重要,否则有可能无效。如果有患者在进行靶向治疗前,不通过基因解码而是“盲试”靶向药物的话,造成的结果不仅可能无效、还会耽误治疗时间。

目前,通过佳学基因解码,能够获得有助于癌症早期筛查、辅助诊断、用药指导和预后跟踪的有益信息,不仅可以推荐靶向用药,也可以观察癌症复发的风险,动态跟踪治疗的效果,进而为癌症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为其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