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瓶中史话】大汉双星与汉匈战争(2):大变局中的胡人部落

 陆一2 2019-01-11

第一章·大风起兮云飞扬

二、大变局中的胡人部落

在大幕正式拉开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登场的主角。

关于匈奴这个民族的起源,据史料所载,其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也就是夏部落的后人。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匈奴和汉族,则同根同源,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春秋以来一直坚持的“夷夏之辨”,多少就有些可笑了。然而认为匈奴是夏人后裔北迁的结果,在考古上并未有什么证据支撑。如果把匈奴人和汉人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种族,或者对于理解汉匈相争的历史,会方便有效一些,毕竟无论在风俗、信仰、语言还是相貌上,两者的差别都一目了然。你很难想象,一群农耕文明(夏朝)中的后人,会在短时间更改了自己的语言(古汉语)、放弃了自己的文字(甲骨文)、颠覆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全盘演变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游牧民族。他们崇尚强大的武力,轻视老弱病残;父亲死,便娶后母为妻,兄弟死,便娶嫂嫂(弟妹)为妻——以当时汉人的眼光来看,当真是“不知礼义”!
  游牧民族的天性,逐水草而居,就物产而言,必然不如南方气候宜人的汉人土地那么丰茂,故而一直觊觎此地。周室强大时,尚且能放逐戎夷,迫使其按时朝贡。而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降,王室衰微,戎夷那些不安的心再次燃烧起来,屡屡侵略骚扰。当时,周王室已然毫无对外作战的资本,而春秋“五霸”应运而生,霸主兴起的战略前提,其实正是为了帮助王室抵抗戎夷的侵略,也就是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口号。

于是,齐桓公助燕国北伐山戎,晋文公灭赤翟、白翟,秦穆公吞并由余和西戎。此时的北方异族,一方面由于春秋霸主们强大的军事实力所迫,另一方面自身过于分散而无法团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是故无法对中原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因此对管仲的政策颇有微词的孔子,在提及此时也不禁由衷赞叹:“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就只能披头散发,穿胡人衣服了啊。”

(春秋时期形势图)

到了战国时期,形势又为之一变。战国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残酷血腥,如春秋时期那般尊王攘夷的霸主再也没有出现过。战国之间战争形势的恶化,客观上给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带来了便利,甚至有的纵横家会直接对此情况加以利用。

曾经是秦将、熟悉秦国形势而后东归的魏相公孙衍,在主导五国合纵攻秦时曾主动派使者联络秦国西侧的异族义渠,约定同时攻打秦地。义渠王问:“我们中间隔着偌大一个秦国,如何能互相通气同时作战?”公孙衍的使者便答说:“这很简单,秦国东方边境无事时,对义渠会一直进行打击侵略;一旦东方有变,那么一定派使者贿赂义渠与你们修好,所以秦国派使者来求和之时,便是我们共同攻秦之时。”事情果然如公孙衍所料,义渠也利用五国攻秦的良机起兵击秦,取得难得的胜利。

赵国与匈奴的关系又是另一种微妙的情况。战国七雄中,赵国与胡人的边境最长,各类交流也最为频繁,甚至赵国宗室的血统中,也早流入了胡人的血液。在长期与胡人的对抗中,赵军部分官兵自发地学习了胡人的骑射方式,开始了中华史上最早的骑兵作战试验,而熟谙胡人习性、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赵雍,则在稳定政权后,全面开启了史称“胡服骑射”制度改革。

如果单纯把“胡服骑射”看成一场军事改制,其实未免低估了赵雍的政治能力,赵雍所作所为,又何止穿胡服、练骑兵、招募胡人兵马如此简单,即使是在朝堂之上也要穿着胡服,几乎是一举宣告了游牧文化在赵国的强势地位,而重用楼缓、仇液、肥义等出身戎夷的大臣,也宣告着赵雍丝毫不存民族偏见的胸襟——或许可以这么说,在有汉以前,虽然华夏和戎夷之间纷争从未断绝,但在赵武灵王执政时期,华夷之间毕竟能看到一些融洽的曙光。

但是这个可能性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赵雍执政后期,邯郸的顽固势力再度抬头,逼得赵雍做出立两个儿子各自在邯郸和北方代地为王的昏聩举动,最终随着赵雍和代王赵章在沙丘之乱中被杀,华夷关系似乎再也看不到缓和的可能了。

于是,为了专心内部的纷争,战国七雄中三个与胡人相邻的国家——秦、燕、赵——各自修起了长城,抵抗胡人的侵略。是时汉族对胡人最为重要的军事胜利,就是战国晚期代地将领李牧破胡之战。赵雍胡服骑射的遗产,在政治制度上几乎被顽固势力荡清,而在代地,却骄傲地留下了一群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凭借这支部队,加上骑兵、步兵、战车结合的先进战法,李牧大破匈奴十余万骑,胡人此后再也不敢靠近赵国边城。也同样是凭借这样一支军队,李牧在战国晚期成了东方六国绝境之中最后的希望,“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然而在邯郸方面,昏庸无能的赵王,却听信郭开的谗言,将这支撑大厦的独木亲手撤下,这其实是不是由于代地有胡人背景,而先天受到汉族保守势力的怀疑所致呢?

(战国时期形势图)

秦统一六国后,华夏首次凝合成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已经被改造成一台巨大的战争机器,这台战争机器不止成功地蚕食、吞灭东方六国,在对戎夷的作战中也屡屡获胜。此前义渠王趁五国攻秦的机会占了不小的便宜,而东方压力一旦减轻,秦国反手就将义渠灭国,由此也可想而知,终于能整合全部中原之力的秦王朝,会给匈奴带来多大的压力。于是,秦王朝派蒙恬将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将其驱逐出黄河以北,收复河套地区。为更好地应对匈奴的骚扰,秦朝在秦、燕、赵战国长城的基础上,筑起了从陇西到辽东延袤不绝的万里长城;而蒙恬本人也率军驰骋于北方十余年之久,以至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威震匈奴

纵观秦之前的华夷之争,由于戎夷部落分散各自为战,即使在中原动荡的战国时期,也难以与秦赵这等较为强大的汉族政权为敌,因此胡人对汉人的胜利,大多规模较小,难以持续,无法形成决定性战果——当然,这样的胜利或者已经达到了胡人的目的,游牧民族本就并不需要汉人的土地和人口;而汉人对胡人的胜利,往往有较大规模乃至灭国性质的杀伤,以及决定性的战果。然而这样的局势,即将迎来新的转机: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一代名将蒙恬含冤而死,其后陈胜吴广在流隶之间揭竿而起,诸侯随即响应,再度群雄并起,中原再度动荡纷乱,胡人再度得放马到黄河之南。
  至为重要的事是:

此时的草原上,逐渐成长起来一位天之骄子,这个英雄的横空出世,将彻底改变匈奴人命途多舛的历史。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