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服骑射”只是一场军事改革?没这么简单,其实是一次政治改革

 老易说史 2022-03-18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很出名的词语叫“胡服骑射”大家一听到这个词语,都会很自然地想起战国时期,赵国通过这一军事改革而变得强大起来的故事。

但是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历史不是孤立的,如果孤立地、片面地去看一个历史事件是很难得到事情背后的真实逻辑的。

其实,从历史上来看,很少有什么朝代和国家因为一场纯粹的军事改革而变得强大的,比如,后来的秦国强大有军功制的影响,但是军功制却解决了不了秦国强大的本质需求;又比如后世的隋唐因实行府兵制而强盛一时,但府兵制却不是盛唐存在的真实根基。因为军事力量永远只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元素,以点带面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我们要想认清楚为什么“胡服骑射”能让赵国盛极一时,首先必须要搞清楚“胡服骑射”的本质问题!其实“胡服骑射”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军事改革,而是一场综合的政治变法。

只不过,军事能力的显著提升成了这场变法最直观、最明显的效果,所以大家都习以为常地认为“胡服骑射”是一场军事变革!

赵武灵王登基前的赵国形势

众所周知,战国历史的一条大主线其实就是秦国如何一步步把六国往死里逼。在这条大主线上,首当其冲的就是魏国和韩国,因为秦国要想进攻山东,豫西通道便是他们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路线,而魏国和韩国则平分了秦国这条战略通道,成了秦国东扩的拦路虎。

韩、魏两国和赵国都是来自于“三家分晋”的晋国,也算是传统的豪门。但是,晋国虽然曾是春秋霸主晋国,但是一分为三,韩、魏、赵这三家子公司的实力还是大受影响的。再加上一直身处抗秦前线,这些年没少和强大的秦国干架,耽误了发展,所以日子过得早已不如晋国作为春秋霸主时那么风光了。

赵肃侯剧照

痛定思痛,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之后,又有一代军神吴起训练出了“魏武卒”,也还算是短暂地风光过一阵子。但韩国和赵国却一直是一地鸡毛,尤其是韩国,发展经济又受土地贫瘠的限制,打起仗来又首当其冲,慢慢地沦为了大国博弈的棋子,很没有存在感。

赵国一看自家兄弟韩国都过成了这副德性,警钟长鸣,心里有很强的危机感。另外,自古燕赵多壮士,赵国很好地继承了三晋大地的热血基因,这些年抵抗强秦入侵的事情上,一直都不含糊。并凭借这种热血作风逐渐成为了抗秦的旗帜。

赵肃侯在位的时候,赵国就在苏秦的穿针引线下成为了“合纵”战略的领头羊,生抗了秦国强盛的兵锋和其“连横”战略的破坏力。

公元前326年,在位24年的赵肃侯传位儿子赵雍后,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赵肃侯的去世对当时的战国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来看看赵国当时的国际环境:

东边是战国时代中齐国历任君主中最贤明的齐威王领军的齐国;南面是国力由盛转衰但在位五十年一直不消停的魏惠王主导的魏国;北面是楼烦等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和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燕国;西边则是露出獠牙的秦国;关键是,赵国境内还有个恶心的“钉子户”中山国。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而且还有“中心开花”的隐患。

但是在位24年的赵肃侯顶住了这种来自各方各面的压力,使得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也无法东进,维护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赵肃侯和他的赵国俨然已经成了抗秦的旗帜和屏障,他是当时政治生态的定海神针。现在,他一倒下了,各方势力都开始动起了小心思。

赵肃侯去世改变了局势

魏、楚、秦、燕、齐这些诸侯国,每个国家都派了万人规模的精锐部队去参加他的葬礼,其实便是想浑水摸鱼,看看有没有机会从群龙无首的赵国身上捞到什么好处!

一个地主倒下了,想要趁机吃大户的人络绎不绝,其实就是这么个道理。当然,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年赵肃侯这些年率领赵国强势地站在时代前列,背后也自然和其他国家产生过诸多的恩怨,比如赵肃侯在位二十多年,就一直和魏国、齐国不大对付。这次五家派兵奔丧,也是多年的老冤家魏惠王挑的头。

赵国与其他国家的恩怨:赵肃侯六年,攻齐国,夺高唐。七年,攻魏国。十年,联合齐国攻魏国。十一年,再攻魏国。十七年,还攻魏国。十八年,齐魏联军攻赵国,赵肃侯掘黄河大堤水淹联军。二十二年,战秦国,秦杀赵将赵疵,占领赵国蔺地与离石。

也就是说,赵肃侯去世,给赵国带来的是一次巨大的危机!而当时他的继承人赵雍却只有十五岁,可谓主少国疑,他该如何去打破眼下的困局呢?

肥义辅佐过三代赵王

国危见忠臣,托孤重臣肥义在这个危急关头及时地站出来了,他为赵雍提出了摆平五路人马的方案就是全面戒备与多方牵制。

1、全面戒备:命令赵国全境处于戒严状态,全国四个重镇,代郡、太原郡、上党郡和邯郸的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

2、多方牵制:重金贿赂越王,使越国攻击楚国,让想要掺和事的楚国后院起火;对北方的游牧部落首领楼烦王许以重利,让楼烦王派兵骚扰燕与中山国,让这两个国家也无暇分心;此外,赵国还联合了韩国和宋国,建立了铁三角联盟。赵、韩、宋军事联盟一形成,就将秦、魏、楚、齐四个国家置于两面受敌或者三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并切断了燕、楚两国和魏、秦、齐集团的战略与战术合谋。

总之一句话,你们这些人也别光想着跑到咱家来添乱,一来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了;二来你们也得小心你们的后院是否安宁。

做好这些应对准备工作之后,赵国态度鲜明地对五国军队说:“你们前来奔丧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是你们的军队是不能进入赵国国境的,否则别怪我们翻脸不认人!”

五国军队一看这架势,再硬来,自己也讨不到什么便宜,便各派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由赵国负责接待的大臣将他们直接送往邯郸。

五国使者入赵后,见赵国精锐云集邯郸,鼻子眼中喷火,战争气氛一触即发,谁也不敢有任何的差错,在赵肃侯葬礼后,便匆匆离去。

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就这样被赵国给挫败了。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目的

这个刚继位便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的赵雍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赵雍这个人,可以说是天纵英才,他也是秦在商鞅变法后,唯一一个堪称可以扭转历史局势的君主。在他的治下,赵国这个四面埋伏的国家最后成长成为了六国之中,后期唯一可以硬扛强秦的国家,他做了什么呢?

这便到了今天的主题 ——“胡服骑射”历史上对于"胡服骑射"的解读很简单,就是:赵国总受游牧民族和中山国的欺负,赵雍决定穿胡人的衣服,学习胡人的骑射增强战斗力,最终,灭掉了中山国。

这种小人书式的解读其实不足以表明“胡服骑射”的复杂和逻辑,因为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有极其深邃的原因和步骤!

其实,在赵雍进行大名鼎鼎的全民改革之前,赵国的北方,与游牧势力接壤的那些地方,当地的武装早就已经渐渐地自我进行胡服骑射了。

这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性所决定的,也是一种文明对于另一种文明的思考和借鉴所决定的。因为传统步兵与游牧民族交战极其吃亏,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的,所以当时的秦和赵两国的北方边境均自发地进行了军事改革。

但赵雍此时的心腹大患,并不是大家所说的游牧民族与中山国,而是他的国家内部。他接手的赵国是个内部矛盾极其严重的国家,北方以代郡(今大同)为代表的和南方以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了南北分裂矛盾和局面。

赵国在三家分晋之后,得到了晋国北部的所有土地,也继承了抵御游牧民族的义务,此时的游牧民族最活跃的地方,正是赵国北部的阴山地带。“敕勒川、阴山下”、“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诗句都能说明阴山山脉对游牧民族的战略意义。

可是,农耕民族其实在长期的与游牧民族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摸索出来很多卓有成效的相处办法,比如通婚等。赵国是两手都比较硬的典型代表,既敢跟你硬抗,也能和你当亲家。赵国王室与游牧民族的通婚程度也远远高于同在北边的秦国和燕国。时间久了,赵国的王位继承人中,流淌着大量的“胡人血”。

赵国的文化也如同他们国君的血统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样,是华夏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混合体。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兼容性会很差,因此也会诞生很多矛盾。中原系总认为自己有文化看不起游牧系,而游牧系也总看不惯中原人光会嘴把式,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的争斗状态,而且越离越远,渐渐大有裂土对峙的趋势。

赵武灵王和肥义剧照

赵国为了调解这种矛盾,想了很多办法。此前,赵国曾经采用大臣异地就任制,即有游牧背景的大臣到农耕文明的中心邯郸上班,中原系的大臣则到游牧文明重镇代郡(大同)为官,希望达到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但这种办法有点理想主义,效果并不好。

代郡与邯郸这两个文化中心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逐渐成为了赵国政局中心,并不断扩散。如北方代表游牧势力的代郡逐渐将手伸向了另一个重镇晋阳(原赵氏大本营,今太原),代表农耕文明的邯郸则控制了靠近中原的另一个重镇上党。这样下去,赵国南北分裂的趋势日益严重。

另外,造成赵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治阵营除了文化各异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地理上的隔绝。

中山国阻碍了赵国南北流通

中山国,像一把尖刀,横插在了赵国领土的中间,全境只有东北角一小块与燕国接壤,其余全部嵌入赵国境内。邯郸与代郡之间隔着中山国,邯郸要与代郡交流就得绕一个大半圆。关键是绕这一大圈还必须经过道路极其难走的太行山脉。南北本来文化就有隔阂,还赶上路不好走,索性就谁都别搭理谁了。

邯郸作为首都,对代郡的控制本来就一直很不给力,而代郡出于同游牧民族进行军事斗争的需要拥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战略的两个国都。

所以,赵国要想在政治上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打通南北的通道。而打通南北通道,就必须除掉中山国。

中山国就像是一颗钉子

中山国虽然不是强国,但由于处于赵国的心脏地带,齐、燕一直把中山国作为牵制赵国的最重要的一枚棋子,属于中山后面站台的老板。中山国也因为这种背后支持,经常搞点动静骚扰一下赵国。

赵肃侯时期,赵国虽然一再击败齐、魏等强国,但却在解决中山国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赵雍继位之后,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历史遗留的难题。但在拔掉中山国这颗钉子之前,他必须在赵国的两种文化中做出抉择,攘外必先安内嘛

那么,该如何统一思想呢?赵雍将眼光看向了西方。秦国已经变法三十多年了,每十年一个台阶,每一个台阶都是一次进步,从击败魏国夺回河西,崤函,到囊括巴蜀,再到吞并楚国的汉中,西方世界已尽归秦国,原因就在于举国尚武。

赵雍也决定不爱红装爱武装。武力是检验国力的唯一标准,宽袍大袖不禁折腾,满口仁义道德也不能当饭吃,蛮夷打扮不丢人,身死国灭才对不起列祖列宗。

赵雍号召赵国人穿戎狄衣服,练骑马射箭,彻底以游牧民族的文化体制改革赵国,这便是历史著名的“胡服骑射”。由之前的介绍可以看出,“胡服骑射”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军事改革,而是一场统一思想、发展国力的综合政治改革!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南北,实现政通人和。

“胡服骑射”的具体实施过程

胡服骑射阻力很大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声令下就能水到渠成的,赵国当时要进行“胡服骑射”,背后有两个大阻力。

一是民族情绪的问题。这个主要是因为穿胡服的事情,咋说呢,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辩”一直很厉害,这是一种文化信仰和精神归宿。衣着、服饰、发型,在现在看来是越杂乱无章越彰显个性,但在古代“周礼”、“纲常”的约束下,是不可轻易变更的。它是一个政权和民族非常重要的象征。比如当年满清入关时著名的“留发不留头”,众多大明子民的誓死抗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赵武灵王要实施“胡服骑射”的改革,首先必须化开这浓烈的民族情绪大疙瘩。

二是改革成本问题。这个主要是因为搞骑射的事情,搞骑射其实就是步兵转骑兵的军事改革,这中间的的成本有多大呢?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类似于我们今天要把一个货车司机培养成飞行员。今天训练飞行员,成功上天的代价是和飞行员同等重量的黄金,那么在古代训练出合格骑兵,代价也是不逞多让的。你的训练费用、装备费用、人员成本、后勤链条都是当时军事投入中天花板级别的。

骑兵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都很严格。一般人基本上只要你拿得起刀,你就能到步兵那去凑数。战斗班不行可以改后勤班,后勤班不行还可以做敌后预备队。但是骑兵的要求就不能这么糊弄了。

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大家就会明白“胡服骑射”实际上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动作了。赵国要全面实施“胡服骑射”不光在思想上要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综合国力上也需要顶住巨大的压力。

胡服骑射效果也不错

“胡服骑射”虽然成本高,但这种赌博式的改革对于赵武灵王来说,其实也是势在必行的。一方面,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步兵的天然性战术优势让赵武灵王无法拒绝。另一方面,赵国南北两种文化差异的问题,赵武灵王必须要做出取舍。

胡服骑射代表着游牧民族的文化。赵雍想通过胡服骑射为突破口,变相的肯定游牧文化,认可与扶植北方势力。不再搞“一国两制”,而是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引导全国人民走上“尚武”路线。这样赵国才能走出困局。

赵雍决定改革后,没有一上来就跟商鞅一样,“不换政策就换人”般地猛冲猛打,而是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三步走”:

第一步:在北方搞试点;将已经自我迭代的边关守军们打造成正式的骑兵部队,给番号、给待遇、给荣誉,一切成建制,官方进行选拔、训练。

第二步:在北方搞练兵;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面对这支游牧化的“试点部队”时,自身的机动性强的优势不复存在,相反,纪律性差、装备差、没有章法套路的缺点被无限放大,“试点部队”在与北方胡人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第三步:全国展示成果;信心与战斗力成熟后,要让全国人民感受到胡服骑射的功效,用胜利去培养国民自信心。赵雍亲自带队,率领他的骑兵部队从赵国南部向北进攻中山国,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然后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

国画:胡服骑射

有了这环环相扣的“三步走”之后,赵雍感觉赵国国民对于“胡服骑射”的抵抗情绪并没有那么大了,于是开始找南北两派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

游牧背景的肥义、楼缓、仇液等人当然同意,而且不光同意,还针对性地提出很多积极意见。从赵国的国情、地形、人文等现实情况出发,有力地论述了施行“胡服骑射”对国家结束分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促成国家深刻统一的好处。

不过以赵雍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以胡服骑射必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各项国家政策随之改变、变动太大容易造成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为由,阻止赵雍的胡服骑射。

但是有了前面“三步走”的既定成绩,赵雍一边摆事实,一边表决心,向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阐述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并威胁不改革就改人!

最后,在高压之下,关键人物公子成和他背后的宗室贵族也就接受了“胡服骑射”的改革方案。

胡服骑射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

武灵王十九年,赵雍正式下令:全国易服,选拔骑射。“胡服骑射”运动终于轰轰烈烈地在赵国大地上开展了起来。

“胡服骑射”得以实施之后,赵国的南北两派终于统一了思想,大家具备了齐心协力打造一个新赵国的统一认识和前提条件,这也使得赵国迅速地脱胎换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军事制度上,完成了大改革。

赵雍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外援,充实到骑兵队伍中。因为国家给骑兵的待遇是接近贵族的水平的,所以骑兵成为了赵国的军事特权阶层。

军事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或者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自此“非骑兵不为将”的潜规则在赵国被确立。

同时,由于骑兵的较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这也就点燃了赵国百姓对成为骑兵的向往。与此同时,养马、射箭这些民间风气也开始慢慢形成。

在军官的选拔上,赵雍亲自过问,通过控制了骑兵的军官,彻底控制着骑兵的军事指挥权。并借着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到下的大整顿,亲自选拔步兵将领,选拔军事将领严遵循能力原则。

赵武灵王像

2、通过军改,赵雍夺回了人事权。

赵雍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南派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一方面减少军改的阻力,一方面加强了对人事权的控制

3、通过军改,调整了民生政治制度。

改革扩散到了全社会的各个角落,由于为了配套骑兵这个特殊兵种,赵国国内的马匹也都建立了马籍,以便对全国骑战潜能的掌握和调用。

赵雍还命人对全国的户籍和牛、马等大型牲口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可靠的管理体系,也借助这次普查与统计,将过去宗室贵族和地主隐瞒的人口都查了出来,从而扩大了国家掌握的税源和劳动力资源。

总而言之,“胡服骑射”其实是赵国一次综合性的改革,与秦国的军功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赵武灵王画像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其实更像的是魏文侯时李俚的变法。李俚选出了“魏武卒”,赵雍培养了“骑兵队”,两种变法虽然都起到了效果,但他们客观的提升了战斗力并重组了整个社会阶层,但得富贵的还是那帮少数的骑兵们,没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他们的弊病。

当然,赵武灵王敢于选择骑兵这个高成本切入点来展开提升国力的全面改革,是勇气可嘉的。“胡服骑射”也不失为一次的伟大改革。

胡服骑射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平民精英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雍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都促使赵国从本质上发生了改变。

改革后的赵国武力变强,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与兼并,最终也消灭了中山国,完成了在领土上"合二为一"的政治夙愿。

一点感想

胡服骑射其实是赵武灵王加强统治的政治改革

“胡服骑射”的历史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只是浅尝则止,并没有真正消化这次改革背后的背景、动机、措施和意义。

历史一定是系统的,必然要系统地去分析和看待,才会发现历史的深度和意义。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那么理所当然,历史如此,生活也是如此,赵国也不能因为换一身衣服、骑上战马,就变强了!

过于容易的成功往往没有太大的价值。所以,当我们看待一些历史的成功案例时,首先要摆脱“想当然”的思维,不要过于简单化、表面化,当然也不能为了追求复杂而复杂化。

历史,需要求真、需要辩证、需要反思,不能把历史当作一个任意遐想的空间,毕竟生活不会接受幻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