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练杨氏郑子太极拳心得:气功的神经学原理之我见

 _鲲 2019-01-11

气功已传承数千年,自春秋战国开始即有文字记载导引之术,历代均有众多习练者并时有臻于大成者,以此断定气功应是一门可重复验证的科学、而非隐学玄学,可以用逻辑推理、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气功修炼者的气感、发气、真气运行等各种身体体验,应该能够从生理学、神经学、物理学等角度科学解释,可惜至今未同时具备专业科研能力与精研气功并深有体验的人士,对气功进行系统严谨研究。本人作为一名杨氏郑子太极拳的初练者,谨在此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气感,我认为是本质上应该主要触觉与温觉的混合感受,是遍布人体的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刺激感受反应,因为人对触觉、痛觉、温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所有的感觉,都属神经感受反应。气功之气,所谓气的鼓荡,以练习杨氏郑子太极拳蚌吸法为例,虽然根据意念以及人体气感,两手臂的开合感觉像是随着吐纳,真气收发于丹田并进而充盈于腹臂之间,虚空中貌似存在着真实的变化的气场,两臂在貌似毫不费劲的状况下被体外的气场不断鼓荡起落。但我认为这只是腹与臂的神经末梢感受器的一种特殊的同步感受或接近同步感受,导致貌似鼓荡的错觉或误解。
首先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激荡之气若为气体,必定不可能瞬间大剂量的从体内脱体而出,因为人体的毛孔太小,而且腹部丹田处并无真实的可存储气体的大尺寸气腔,假定真气是大量存储于腹腔中,但是根据人体解剖学可知,腹腔到腹部表皮之间也没有足够多的气体通道,以供蚌吸法时腹部向两臂间发出如此大量强劲的鼓荡之气所需。其次若从物理力学角度分析,功力再深厚之人在吐纳之时,腹部缓慢起伏所产生的对外冲击力是非常微弱的,其激荡起的前方空气或者真气,既然微弱到都飘不起腹前的衣服,就更不可能强大到能激荡起两臂重量。
至于电磁场与电磁感应之说,则可能性更小,因为吐纳之时丹田或其他部位若能产生电磁场,即使再微弱也可用电子仪器一测便知。其次,产生电磁场即发射无线电波,而根据人体生理构造可知,丹田所处的腹部构造无法实现此功能。再次,假定电磁感应成立,则须要丹田部位先将体内生物化学能转换为生物电能、电能再转化为电磁波并发射、然后身体其他对应部位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接收到此电波并反馈给大脑、大脑再发出指令给对应部位启动呼应动作,以上每一道转化与传递环节必然都存在能量与信息损耗,此过程费时费力并过于复杂,违背自然之道。若是丹田处产生电磁场并直接以电磁排斥力推动两臂荡起,则更不可能,因为人体并不能有意识的感应到相当强度的周边电磁场,否则现代世界空间里充满的大量各种频率无线电波早就把练功者干扰得无法片刻安宁,特别是大功率电器旁或高压变电站里的高强度电磁场,将更是让练功者有强烈感觉并坐立不安;至于人体对静电的有意识感应,则是由于静电吸附力导致汗毛快速立起,从而触发皮下毛囊周边的神经末梢触觉反应,与电磁斥力感应毫无相通关联之处。
由此推测,动作辅助式练气法,实际上应该是大脑接收到丹田部位的神经感受器直接从体内神经传送来的生物电信号后,再发出神经信号指令给相应部位,使得两处在极短时间内产生呼应动作,这才是最简单最快捷最节能的方式,正所谓大道至简。至于两臂开合起落的真气鼓荡感,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应该是由于练功者长期练习使得精神与肌肉十分放松,所以特别省力而非零用力,此外还有长期练习形成的连续性下意识习惯动作,感觉也就更为自然而然且十分省力,就像跳水或体操运动员的空中翻滚,在长期练习后就能不用思考判断、一气呵成、像似毫不费劲。
至于练功者发功部位的麻胀与发热感,同样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应该是由于该部位的血液循环更快更顺畅、肌肉能更快更多更有效的转换体内化学能并最终转变为热能、最关键还是由于长期放松练习与意念练习,导致相应部位的神经末梢感受更为敏感,从而能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有关部位的麻胀与发热,是神经末梢触觉与温觉的混合感应。至于旁人所感受到的发功者发出的气场,实质上应该是练功者发功部位所散发出的、比普通人体更强大的热红外辐射,引起旁人的温觉反应,可能还有热辐射引起的空气轻微扰动而触发的些微体表触觉发应,就像人手靠近火炉时所感受到的热辐射,只是气功的热能更小、给旁人的感觉更柔和更舒缓,而且心理暗示、身体放松、精神集中等综合因素可能也会放大感受效果,若旁人也是个练功者,则由于长期练习导致他的神经末梢感应器更敏锐并对发功热辐射十分熟悉,因此会比普通旁人有更为强烈与清晰的感应。
真气在资深练功者体内顺着任督二脉或其他经脉有序运行的现象,其原理实质上可能是:顺着经脉路径与意念引导方向,对应躯体各部位的神经末梢感受器的有序连贯循环”感受反应。而之所以能形成此类有规律神经活动,同样是由于长期放松练习导致各对应部位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更为敏感,以及日积月累的意念冥想引导练习,整个经脉路线上的神经感受器练成了“习惯性”有序连贯循环”的刺激感受,从而感觉像是真气在周转运行。而这类刺激感受应该也是触觉与温觉兼而有之,其中的触觉,应该是吐纳时在若有若无的意念指挥下、各部位肌肉依次放松、或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时的微弱运动所触发的;而温觉感受,应该是此处肌肉内的化学能转化消耗时局部体温的轻微升高所引发的。
至于众多练习者体验到真气运行的任督二经脉通道,由于位于人体躯干前后的中轴位置,估计此部位神经末梢感受器最密集,而且路径最直接距离最短,故此相对容易练成,并在长期练习下逐步形成神经感受的闭合通道。练习过程中几个穴位的冲关,可能是由于穴位处的神经末梢感受器相对较少、或是身体构造原因(如会阴处的生理构造断开),导致神经感受传递在途经冲关穴位处难以连贯,因而须更久更放松练习。至于其他的奇经八脉,多是路径不直接、不易闭合、神经末梢不够密集、路线距离长,故更难练成,但只要长期坚持练习,总有人或多或少练成;此外,经练习真气在经脉中的运行方向可正可反;这些也可侧证真气运行的感觉,可能只是由于长期的肌体放松与大脑意识练习,形成的神经末梢有序连贯感应。
上、中、下丹田,可能是由于所处部位的体腔内均有重要内脏神经,这三处部位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十分密集,因此在长期练习中感觉反应比身体其他部位相对更为强烈,也就形成了像是真气富集汇聚于斯的感觉。其中下丹田所处的腹部,由于肌肉面积大而完整、神经末梢相对更丰富、经长期练习可增进肠鸣肠蠕动等特殊感受,因此气感更易练成且更为明显,加上下丹田又位于肚脐附近,对人体生理知识认知有限的古人,很自然会与先天阶段胎儿靠脐带维持生命的奇妙现象联系起来,于是脐带、胎息、先天真气、后天修炼、丹田气海等在前人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被联系起来,于是下丹田也逐步被最广泛的练气者验证与认可。
至于练气皆用腹式呼吸法,应该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很重要一点是若采用本能的胸腔呼吸法,由于胸部紧挨着肩部、颈部、背部,胸腔呼吸就会或多或少牵动这些部位肌肉,从而影响到上半身大部分部位的深度放松,各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就难以感受并传递身体的轻微感应信号。而练功者在练气有成气感较强后,由于身体更放松、神经末梢感受更为灵敏,在练功状态下用胸腔呼吸时照样能感应到一定的气感。
意念,既是人的感知,本质上应该是大脑意识与反应,属于神经活动范畴。练气者讲究体松心静、稳定情绪、摒除杂念、以意导气,意念要若有若无若存若亡,其中核心要点就是练习大脑中枢神经的放松与专注,以及对躯体有关部位的敏锐感应与下意识快速反应,经长期练习后若能由静入定虚极静笃,实则应该是指能够主动调节大脑进入一种半睡眠或自我催眠状态,大脑与全身既能极度放松,又能清醒感知,于是对体内各处的微弱生理活动与外界的轻微扰动均能敏锐感受到,甚至还能对大脑潜意识活动有所感应,从而有种种玄幻朦胧的意识体验。   
人体的内脏由植物神经自主控制,大脑无法有意识的指挥,因此练功者的气感一般是体表部位,如丹田、掌心、两臂、腰胯等处的皮肤逐步有麻胀感,而丹田内气鸣应是属肠蠕动肠鸣,并触发腹部肌肉或肠内的神经感受器。长期坚持练功者,随着入定能力与程度的提高,若大脑中枢神经能足够放松、则也就更加敏锐,也许有可能与植物神经建立微弱的有意识联系,从而对内脏的运转有所感应、进而甚至能对内脏逐步有意识的调节乃至控制,这可能就是传说中内视的境界。
总而言之,人的一切感受感觉与反应,都受控于神经系统、都是神经活动的产物。身体外部或内部所受到的各种物理或化学刺激,被遍布全身表里的各类神经末梢感受器接收后,将不同刺激转化为特定的神经冲动信号,由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传导给大脑中枢进行分析后,人才产生了意识;然后大脑中枢再发出反馈指令给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递到肌肉或腺体等处的效应器,人才产生了反应动作。
气感、发气、真气运行等现象,既是人体的种种感受与肌体反应,归根结底也应该是科学合理的一系列神经活动,气功本质上应该是一种“神经活动锻炼术”,包含躯体神经末梢感受与反应锻炼与大脑中枢神经意识控制锻炼。由于长期坚持系统性的特殊练习,练功者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更为放松,体内外相关部位的神经末梢感受器更为敏感且反应更快,所以能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大范围的感觉到肢体、肌肉、筋骨、乃至内脏等部位或局部的细微活动与变化,特别是意念(或者说意识)所关注的关联部位的神经末梢,更是能越来越敏锐、清晰、快速的同步或接近同步的协同感受并呼应动作,导致气感越来越强、鼓荡之感越来越强,从而给人错觉貌似存在一种真实的流动气息,或游走于体内、或由内而外充盈于身体周边,比如前文所分析的蚌吸法时腹部与两臂之间、以及两掌之间。
总之,练习气功能让人肌体放松、循环通畅、代谢平稳、情绪安宁、神经敏锐、反应迅速,修炼者自然就能够百病难侵、强身健体、气定神足、心平气和、益寿延年。但若有人期望能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甚至炼神还虚、出神入化、破碎虚空乃至白日飞升,恐怕过于玄乎而渺茫,刻意强求恐将精神分裂走火入魔,古往今来多少聪明绝顶毅力超凡甚至权倾天下之能人志士,穷尽一生智慧与心血甚至倾全国之财力物力人力,到头来或成为传说或误入歧途或贻笑千古,可见有一人能得道成仙能现身说法者?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逆天而行夺天地之造化非我辈俗子凡夫所能,时光倒转则连爱因斯坦与霍金都想不出办法更无法做到。人生苦短风云难测,健身却病、调整心态、把握每一天,则此生无憾。
 
(本文由郑子太极拳福州有缘拳社第四期入室弟子陈强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