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旧时砌灶头

 吴越尽说 2019-01-13
      “民以食为天”。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食”是最为重要的;人们除了瓜果可以生吃,“三顿六水”中的大部分的“食”材,是通过“灶”的加热烧煮得以完成的。

 
 
灶头     


      旧时人们普遍使用柴禾,烧煮食物的灶也就应运而生了。在这些灶中,有“行灶”,也有铁皮搪成的煤炉。行灶是渔民在船上所使用的,烧芦柴也烧树枝等柴禾。烧行灶,要是碰到回潮天,餐烟一时升不上去,渔船的后艄弥漫着浓烟,跟着火似的。行灶里“烟出,火不旺”,此时得用竹管筒叼在嘴里使劲往行灶里吹气助燃,任其自燃则是煨行灶,煨行灶,冒出来的烟,能呛得你眼泪鼻涕止不住地往下流。镇上的居民大多没有宽敞的厢房摆放柴禾,他们用铁皮圈成一个煤炉,用煤球烧煮食物,引煤炉自然用莲心壳或芡实壳,因为各家各户都在用一把鳑鲏鱼剪刀加工它。每天早上从弄堂口散发出来跟皮蛋似的呛人气味,便是有人起早在引煤炉,再后来,煤炉升级为“洋风炉”,“洋风炉”的燃料为煤油。

 
 
煤炉


      且不说五花八门的灶具之类。在“泥、木、铁、石、篾”五匠中的泥水匠,不仅要有“砌墙头、造房子、筑漏”的能耐,还要懂得打灶头的技巧。

 
 
打灶头


      老同里有“吃不朝南,着不朝北”的规矩,他们在橱柜摆设以及设灶的位置上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世界文化遗产”之称的同里镇,展眼望去,全是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有些老宅甚至几百年。同里镇古保委的公房管理所负责古镇的旧房维修,公房管理所的维修科长孙四荣手下有唐元兴、王海华等泥水木匠,他们算是古镇中响当当的大师傅了。唐元兴、王海华这对从叶泽的荡滩上走出来的黄金搭档,在几十年的泥工生涯中,建造过无数的民宅,也打过不少的灶头。
 
 
同里老房子


      谈起砌灶,王师傅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说,“打灶头这在农村非常普遍,这个活儿难不倒我们”。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他出师的那年,有户人家请他砌灶头,他带上泥刀、泥桶、搨板、鸭嘴铲、四平尺等工具上路了。当时没有像样的村道,路上没有汽车,没有摩托车,甚至连自行车也极少看到,即便去同里,也只能走水路。那时的乡下,湖连着湖又连着荡,荡又通往迂回曲折的一条条小河,小河再延伸至大小不等的浜,浜的两岸便是一个又一个的村庄。

      村庄种植的树木不多,竹园倒是很多。乡下人为什么跟竹子有缘呢?究其原因,是跟农具有关,镰刀柄、华锹柄、铁鎝柄乃至扁担、罱泥箩头、撑船篙子、瓜棚桩架、拦鸡鸭的篱笆、箩筐、篮子、蒸架、陶箩等全都是用竹子做成的,有树木的地方未必有人家,或许是一个森森的大坟,而竹林密集的地方肯定是住人的村庄。
 
 
 
乡下竹林密集


      路到尽头必有桥。他来到一个波光粼粼的小河边,可是由几根竹桩支撑了的河面上,几块狭小的木板铺在上面算是一座小桥了。那所谓的小桥,在晴朗天还可以上下走人,要是在大寒天,桥面上盖了一层浓霜或者是冰雪,滑滑的木板,晃悠的竹桩,几乎无法让人行走。那时,他只能等候过往的船只,求助他们用船把他渡到对岸,继续着他的行程。

      他按约来到一个竹林森森的村子。他从浜口的一条小路往沿河边的一户人家走去,陌生的脚步声惊动了那户人家的看家狗。那狗从茅舍里突然蹿了出来,露出一排利牙朝他狂吠着,主人看是砌灶的师傅来了,一声吆喝,凶狠的狗儿乖顺地摆动着翘起的尾巴,在他的身上嗅了嗅,知趣地躲开了。东家满脸堆笑地把他迎进了屋,又是泡茶又是递烟的热乎着。

       场地上一个什匠正使劲地把灰砂、纸巾调和后堆在一处,然后又往横屋里搬砖头。太阳已越过猪圈的屋顶。他顾不得喝茶,脱下头上的草帽,把它挂在墙壁的钉子上,卷起衣袖用手把铁锅搁在横屋的东南向的地上放了样。农村中,一家一灶,有砌单眼灶、二眼灶、三眼灶、忽壁灶、老虎灶等,大凡人家只砌二眼灶。
 
 
二眼灶


      砌灶了,他把灶的模样摆好了,拿起泥刀掘点灰砂搨在砖上往上砌。灶底砌成了,然后再砌灶门、灶膛、保温层、通风口、出烟口、烟囱等,灶脚上来砌十二斗,烟道上面砌五斗兰花墙,烟囱便升出了屋外。

      在灶膛里放上几根铁由条做成的火轮,再在灶台二只铁锅中间位置放上一只“铁汤鑵”,生铁铸就的汤鑵,通过火门的余湿将放在其中的水加热,汤鑵水用于洗脸洗脚,也可以解喝。灶高已达十七斗,二米来高灶的毛坯砌成了。

      王师傅说,砌好坯子,差不多吃饭了,东家把饭菜摆上客堂的八仙桌上。大气点的人家还会上些荤菜,摆上酒水。他吃了饭,喝杯茶,又干起余下的活儿,他在灶前的单雕墙头上搁一块木板,“灶君皇”的神像就放在那儿。
 
 
“灶君皇”神像


      开始粉涮了。他用泥刀把纸巾铲到灶体上,用搨板在灶体上涂抹。不一会儿,一个黄灿灿的土灶砌成了。

      唐师傅说,砌一个二眼灶,要一个工时。在那时,一个泥工只能一块二毛的工钱,拿了工钱,还得交到生产队,生产队给他记工分,并分配吃粮等。

      没有“灶君皇”神像的人家,还得凭他们的手艺在灶壁上画一个。画“灶君皇”,是每个泥工的基本功,拿起笔墨寥寥几笔,象征着吉祥的“灶君皇”“年年有余”等图文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灶壁上,执管一家人福禄的“灶君皇”深受农家崇拜。为求灶神护佑,使小家庭的“日子旺、家业兴”,于是演变为“接灶、送灶”的习俗。
 
 
画满吉祥图文的灶台


      试灶了。主妇在锅里打了点水,盖上锅盖,走到灶台的背后脸朝着防护墙,往炉灶里塞上一把稻草划一根火柴点燃,火苗呼地一下蹿了进去,吞噬了塞进灶膛内的柴禾,随着火蛇的狂舞,灶膛内温度骤然升高,把灶膛内乃至灶台上的水分慢慢逼干。没有回烟,说明灶头的吸风好,柴禾得以充分燃烧,温度的升高,水分的蒸发导致锅台“收缩,龟裂”,用一把毛灰搪一下又光滑如初。纯生态的食材,在巧妇的掌勺下,烧、煮、炖、汆、煎等舌尖上的美味便可从厨房里端了出来。

      在他们这帮泥水匠中,同兴村蒋家浜的管雪荣,同里后港“阿钵头”的徒弟蔡建伟都是打头灶的高手。专业砌灶的师傅们包揽着古镇“馆子店、茶馆店、浴室”老虎灶的维修与改造等高难度的活儿,当然他们的辛勤付出也会得到不菲的报酬。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烧柴禾的“行灶、灶头”,烧煤球的炉子,烧火油“洋风炉”,已升级为“煤气灶、电磁炉、微波炉”等,旧时人们所使用的灶已经退出。
 
 
现代设施齐全的厨房


备注:

1、“三顿六水”:一日三餐;

2、“行灶”:大多用泥搪成的灶,也有用陶土经过窑膛的高温烧成的;

3、“回潮天”:气压低的天气;

4、“洋风炉”:铁皮敲成的灶子;

5、“什匠”:打杂的帮工;

6、一“斗”:即一块砖头;

7、“毛灰”:便是稻草灰。

来源:《吴江通》2018-11-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