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应篇汇编白话 卷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6)

 黄元章3355 2019-01-13

编者按

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印光大师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直译)太上老君说:“祸福没有一定的门道,都是人心感召的。”

(白话)故事一:宋朝的卫仲达,最初当馆职官位时,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押到阴间。冥官详细地核对善恶两本纪录,他的恶录多得竟铺满整个庭院,而善录只有一小卷轴而已。地府的官吏脸色都变了,吩咐拿秤来称称看,结果那一小卷轴的善,却超过盈庭恶录的重量。官吏很高兴地说:“你可以出去回家了。”卫仲达问道:“我年纪不到四十岁,怎会有这样多的恶行?”官吏说:“只要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道,就记录下来,不必等到去做。”仲达就问:“这小卷轴中记的是什么事?”官吏说:“朝廷曾要动用很多劳工修三山石桥。你上奏尽力谏止,这是你上疏的稿件。”仲达说:“我虽然进谏,但上级没采纳,善力的功能怎会那么大呢?”官吏说:“你用心很真诚,言论可为世人的训诫,如果上级能听从,那功德就无可限量。如果你能乘此念头来度化世人并无困难,奈何你恶念太多,以致善力减半,而你也就无法再祈望当宰相了。”后来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吏部尚书而已。


呜呼!仲达的恶,只是心中动了恶念而已,就已减损他当宰相的现世福报;而他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已,尚未见到实际效果,但他这善的重量就已超过满庭院的恶录。看到这个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善事或恶事,那么善或恶的力量就更大了。由此可见,一个念头的起点是善是恶,就已决定祸福的果报。(《集福消灾之道》,王潮音整理,福峰图书光碟有限公司印,2010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