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 我们还能吃吗?

 金贝壳bf6un0sx 2019-01-14

上周,一则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宣布著名神医罗伯特欧阳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金的消息淹没在众多刷屏中。

谁是罗伯特欧阳?

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他纵横美国的一套理论大家应该很清楚,那就是酸碱体质致病论。

罗伯特认为,人类体内的酸碱程度能代表健康,偏酸体质会直接导致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只要能用各种手段把体内的酸性环境改变为碱性,就能包治百病,更能治愈癌症!近期,一名癌症病人接受他的酸碱疗法后最终导致病人的病情急速恶化。于是,病人家属将其告上法庭,罗伯特当庭承认骗局,被判罚1.05亿美金,其创造的酸碱理论彻底被证明是伪科学。

虽然酸碱理论的创始人已经被美国法庭认定为骗子,但是这个骗子创造出来的酸碱理论在中国却依然大行其道。

亚健康会导致体质变酸,体质变酸会导致你得病甚至患癌,这套理论传播之广,传播之深令人震惊,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读者几乎都听过这套理论,无非就是你深信不疑,还是将信将疑的区别而已。

这套骗术理论到了中国之后,甚至衍生出了一套新理论,那就是X精子耐酸,Y精子耐碱,所以体质偏酸的人容易生女儿,体质偏碱的人容易生儿子,这套新理论的诞生,真是符合中国特色。。。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个词:“伪科学”

伪科学最大的特征就是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这是他和真科学最大的区别。而且,它一般也是披着“科学”的外衣出现的,其上围绕着各种“样本数据”、“国外权威”的光环。

例如这个酸碱健康论,你想证明他是错的,那你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说明,体质变酸的人得病的概率并不会高于普通人。

更关键的是,这是一个“信任”缺失的时代,没有了绝对权威,谁也无法证明样本、数据来源的可靠性。所以,酸碱教主靠这个伪科学大发其财,一直到消耗了太多财富和人命之后,才能被彻底证伪。

这使我想到什么?

对,“中药”。

中药也是伪科学盛行的一个地方,鲁迅先生说过:“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不可否认老祖宗的确留下很多很有用的中医宝藏,但是中药的一大弊端就是中药很难证实,也很难证伪,特别容易滋生骗子。

当你吃了一剂中药,首先抓药时,各种草药的药量没有随着该药的产地、年份、采摘的位置而变化;煎药时水量、草药的化学变化也是不可估量的;病好之后,你也无法证明你的病是不是因为吃这个药而变好的,毕竟很多人的确吃了这个而痊愈了。

所以,中医成了伪科学盛行的一个领域,很多人打着中医的牌子在里面招摇撞骗。

要改变这种情况很难吗?其实并不难,古代的西医,一样骗子横行,和中医一样是一门玄学,甚至可以说连中医都不如。西医能变成一门严谨的科学,和西医的严格的临床实验和科学思维密不可分。

在美国,一种新药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批准,平均需要 8.5 年,花费数亿美元。要经过基础研究、离体试验、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三个步骤。临床试验又要经过一期限临床试验、二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试验三个步骤。药商还需要证明这个药之所以能治病,是这个药里面的哪种成分在起作用,多余的成分有没有一定存在的必要,同时需要严格测试这个药会带来的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

所以,通过临床试验被允许上市的西药,都被强制要求标明成分,并注明不良反应,告诉公众,这个是安全的,通过测试的,可以信赖的。

但是在中国,很多中成药厂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却带头抗拒这种临床试验测评办法,很多中成药,赚取了无数钱财,至今都没有做过临床试验,不良反应永远是尚不明确。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成分倒是写出来的,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黄芩,但是吃了这么多年,不良反应和禁忌那里都是空白。换句话说,我们吃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到底是因为吃了里面的蒲公英治好的,还是板蓝根治好的,至今都不是很清楚;如果去掉蒲公英,是不是还能治病,也不清楚;去掉苦地丁,是不是副作用更小,也不清楚。这都是因为至今没有做过药物对比试验,既然没有做过试验,当然不良反应也尚不明确。

不过,因为吃这个药,出问题的人有点多,所以最近药监局直接强制要求注明各医院统计上来的各种不良反应,新闻报道后,股价暴跌。。。

你以为这是个孤例吗?不是的,我们更熟悉的维C银翘片,今年6月被香港卫生署公开呼吁市民不要购买使用,因为维C银翘片由13种中西药成分组成,其中有11种作用不明,原理不明,只有2种西药成分是的确可以解热镇痛的,那就是马来酸氯苯那敏(又名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换言之,维C银翘片就是用扑尔敏和对乙酰氨基酚这二个西方最常见的感冒药成分,再混合了一堆乱七八糟原理不明的中药和维生素C,就包装成中成感冒药进行销售,既不是中药,也不是西药,号称中西医结合。而实际上,那些多余的成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们对感冒起作用,蕴含的毒副作用倒是不少,毕竟是药三分毒。

更过分的是,经实验证实,维生素C对感冒毫无作用,因为感冒而大量服用维生素C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具备毒性。过量服用维C(每日1~4克)会引发大量的毒副作用。

现在你知道很多中成药为什么一拖几十年,就是死活不做临床试验了吗?不止是因为怕花钱的原因,而是他们的配方,里面有多种成分可能是根本不需要存在的,如果做了临床试验,那么等于被扒皮示众。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维C银翘片这些我们从小吃到大的中药,都这幅德行,何况那些街头老中医贩卖的所谓祖传中药秘方。

药监局的朋友曾经说过药监局有苦难言,这种未经临床验证,安全性不明确的中成药,想撤掉是做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中成药都是如此,加上独特的政治、文化加持,敢动他们就等于动祖传遗产文化,也就等于卖国求荣,高帽子不停的给你戴,让你投鼠忌器,不敢去触碰他们的利益。

现在很多中成药上市,都不需要经过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作用机理和副作用都不是很明确,为了保住自己“中药”的头衔,他们经常在里面添加多种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有啥用的中药,而这些成分,都是有毒的,大人的代谢系统完善还好说一点,对于肝肾功能发育不全的儿童来说,这是非常致命的,每年中国都有大量的儿童,因为使用“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多种成分混制中药而急性肝肾衰竭。

鉴于带头的那些中药大厂商,都是中医文化的受益者,西药必须进行严格四期临床试验,而中药不需要,这不仅给这些中药厂商节约了大量的成本,还带来了大量的收益可以对抗西药。因为如果严格按照四期临床试验走,绝大多数中成药根本通不过试验,也就无法上市,既然无法上市,那谈何收益。

在这里,我并不是全盘否定中药。

我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全新化学结构药物,就源于传统中医药,其衍生物与复方疗法(ACTs)不仅挽救了数百万生命,更初步控制了疟疾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状况。青蒿素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所获得,遵循科学的标准所确立其效果。从而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

青蒿素发现清晰地肯定了古老的中药在今天仍然有益,传统中还沉睡着尚未开发的。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在中药方子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传统药物寻找、提取出全新化学结构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真正做到改善人类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