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块石碑揭秘一个王朝

 思明居士 2019-01-14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王朝,与宋朝并峙了190年。后来在成吉思汗蒙古军队的强大攻势下,遭到了灭顶之灾,全国人口大部分被屠杀,文化书籍几乎被烧毁,连刻有文字的石碑也被砸为碎石。再加上元人修史时,刻意没有为这个王朝立正史,所以,此后几百年,这个王朝就渐渐被人们遗忘。

这个王朝,就是西夏王朝。

一块石碑揭秘一个王朝

武威西夏博物馆

在今天的甘肃"武威西夏博物馆"内,有一镇馆之宝: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体高大厚重,呈乌黑色,透着阴森逼人的气息。碑的两面都刻满了文字,所不同的是,阴面是汉字,能够识读,而碑阳的文字,粗看像汉字,仔细辨认却一个字也不认识。其实,这种我们不认识的"汉字",就是西夏文字。所以,有人把"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也称为西夏碑。

西夏碑发现于1804年的乾嘉年代,距离西夏王朝灭亡的1227年已经过去了整整577年。在这500多年的时间里,有人曾经看到过这种奇怪的文字,因不认识,遂被称为天书。直到有一个叫张澍的甘肃武威人,在他的家乡的一座寺庙(大云寺)里敲开了封闭500年的碑亭,发现了这块震惊中外的西夏碑,才使人们第一次见识了那个消失了的西夏王朝的文字。一门显学--西夏学,也由此拉开了研究的帷幕。

一块石碑揭秘一个王朝

西夏碑

我曾三次到武威西夏博物馆参观。站在西夏碑前,常常有一种探秘的心态。尽管我知道,当前国际学术界,西夏学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厚了,但是我还是想在这块碑上读出点什么来。

西夏王朝最具魅力的当然是西夏文字。西夏碑阴阳两面的汉文和西夏文,并不是汉字和西夏文的直译,而是就修建护国寺感应塔这件事情本身,所写的两篇意思差不多,内容差不多,字数差不多的记述文字。我粗略数了一下,字数各自约有1900多字。张澍先生曾经写了一本研究西夏文字的手稿,可惜后来被家人当作废纸烧毁了。直到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于1907年在我国内蒙古的西夏古城黑水城,找到了一本西夏文和汉文对照的字典《番汉合时掌中珠》,才真正打开了西夏文字的奥妙之门。现在的研究表明,西夏文字确实是仿照汉字造出来的,其造字原理颇合许慎《说文解字》"六书"原理。

一块石碑揭秘一个王朝

西夏文活字印刷经文

我在关注西夏文字的同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西夏文字是西夏王朝立国后不久发明创造的,并很快向全国推行,其中一个重要方法是大量使用泥活字印刷,特别是向各个寺院颁行的经书,几乎全是用泥活字印刷完成的,在武威境内就曾挖掘出许多活字印刷的经册,在武威西夏博物馆有展示。须知,活字印刷是我国北宋年间毕昇发明的,按理说这种印刷术比当时的雕版印刷先进许多,但是此后的岁月里,这种先进的活字印刷术使用率却非常低,大部分人仍然喜欢传统的雕版印刷。西夏人对待活字印刷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就在活字印刷发明之后不久(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公元1041-1048年,西夏立国时间为1038年),他们很快就把这种"高科技"学到手,并且迅速地在全国普及。这种"模制"能力,与当今改革开放之初江浙人模仿制作洋产品有着惊人的相似。

一块石碑揭秘一个王朝

西夏碑碑额篆书和伎乐舞女

西夏碑碑额题有七个西夏文篆字:敕感应塔之碑文。仔细观赏这几个篆字,其线条有一种舞动飘逸之美。这种笔法与中国书法史上中规中矩、沉稳静穆的篆书截然不同。西夏文由于是脱胎于汉字,所以其书法艺术也随之出现了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唯独没有隶书。这几种书法形式在已经发掘的资料中均有呈现,虽然没有自成一体,但仍然不失为中国书法艺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现在,有一些书法爱好者喜欢用西夏文创作书法作品,我们应该持欢迎的态度。另外我们在西夏碑额上看到的伎乐舞女,线条干净利落,简洁有力,充分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还有长篇碑文中,借中国古代骈体文写作手法撰写的大段文字。以上这些稳充分说明了西夏王朝是一个善于学习借鉴,善于创新发挥的民族。尤其是艺术创作领域,我们从武威西夏博物馆展示的陶瓷、木版画等艺术品上,都能深刻地体会到西夏人独有的民族禀赋。

一块石碑揭秘一个王朝

西夏文书法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