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Zhengzhou ● Since ● 2018 🔦 跳蛙/text Q/art-edit 之前有媒体透漏,台北故宫博物院拟在2019年初将《祭侄文稿》出借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展出,因为是传言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但前两天网友的一条微博,坐实了传言,直接让两岸网友都炸了。
这张展览海报显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书圣之后——颜真卿及其时代书法特展”,无论是是艺术馆还是博物馆,展品出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祭侄文稿》为何能气炸网友?
因为太特么珍贵了。 对于没有研习过书法 毛笔都握不好的普通人来说 瞅一眼这件文物,对文稿中的 涂涂改改、圈圈划划 可能会有所疑问 《祭侄文稿》 到底珍贵在哪儿?
❶ “1261岁的老人家,展一次伤一次” 这薄薄一张纸,从公元758年被颜真卿写下234字之后,就被一千多年来历代收藏家和博物馆小心呵护,“纸寿千年绢五百”,如今已1261岁高龄的《祭侄文稿》有多脆弱可想而知。
按照张公子的说法,“阳光的紫外线会让纸本泛黄褪色发脆。尘埃虫卵会让纸本风化。水蒸气更是不能沾。换言之,除非这帖完全搁真空里,否则是必然会受损的。”
就是台北故宫自己,也是从1984年就有限展规定:每次只能展出42天,展后要休息三年以上。上一次展出,还是远在11年前。就算你家住在台北故宫隔壁,十几年也难得一观。
说到这里,暗暗希望祖国尽早收复台湾💁。毕竟我们大陆的规定是元代以前的书画、丝作品都禁止出国(境)展览,伤了文物固然不可挽回,但更可怕的是,还会被弄丢!
❷ “天下第二行书?应是存世第一书”
28.3x75.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传世三大行书书法,分别是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和苏轼的《寒食帖》。但《兰亭集序》现已失传,有说陪李世民下葬了,也有说陪李治下葬了,总之真迹已不见踪影。
于是留存于世的《祭侄文稿》,自然可说是存世第一行书。它和《寒食帖》都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两者在珍贵程度上可以说不是一个级别的。
因为《祭侄文稿》和《兰亭集序》一样,都是即兴之作,是草稿。元代张晏说:“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告”就是“诰”,是官方正式文件,“书简”是书信,“起草”就是草稿。
也就是说三种形式里,草稿最珍贵,就算是让颜真卿复活,他本人也不可能再写出同样的《祭侄文稿》了,草稿没有筹划没有炫技,只受当时独一无二的心境驱使。
❸ “国恨家仇,尽在此帖”
《祭侄文稿》只有234字,但背后的故事却风起云涌。公元755年,也就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与时任常山太守的哥哥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公元758年,颜真卿派人到河北寻找遗骨,最终只找到哥哥的一只脚,和侄子的头骨。
在这种情况下,颜真卿悲从中来,提笔写下《祭侄文稿》,这才有文稿中纵横涂改的痕迹,“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这16个字,更是将颜公当时哀愤到极点的情绪传至如今。
❹ “史料价值,不可估量” @《祭侄文稿》落款“子孙保之”四个字 据考证,《祭侄文稿》出世之后,最早可能被北宋李士衡收藏,后入长安安师文家,再后来入了宋徽宗内府,靖康之乱时,又流散于民间,宋末时期,被山东郓城的医家曹大本收藏。
至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在曹家看到此帖后,很是喜欢,便用自己收藏的古书数种与曹大本交换。到了明朝,被吴廷收藏过,再到清朝,徐乾学、王鸿绪也先后收藏过,最后被送入清宫,珍藏在内府。
民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3年日军攻陷山海关,故宫博物院集中13427箱零64包文物开始南迁,其中就有《祭侄文稿》。在抗日战争中,不断迁徙、数次辗转,直到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
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了,内战爆发,国民党把2972箱故宫文物运到了台湾,1965年,终于在新成立的故宫博物院落脚。
《祭侄文稿》不止见证了唐朝的安史之乱,也见证了一千多年来的历史变换,更见证了近代海峡两岸的风起云涌。
❺ 关于《祭侄文稿》,懂书法的人,可从结体、线条、章法上细细研究,宋代陈深曾评“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因为我也不懂书法,在此不便赘述。
但不懂书法的人,也可以在文中15处涂改中,感受颜公当时的心情。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 比如文稿中将“从父”两个字划掉,改成了“第十三叔”,因为是草稿不是书法作品,所以颜公脱口而出的“从父”更为亲近,写完之后必得誊写,公之于众需要庄重,又改为“第十三叔”。
@文稿中将“从父”两个字划掉,改成了“第十三叔” 又比如“贼臣拥众不救”,涂掉了“拥众”二字,这明显是愤恨至极忍不住指责同僚拥有众多兵力却不救援,但写下之后终觉不妥,忍住不发,改成了“贼臣不救”。
@贼臣拥众不救”,涂掉了“拥众”二字 除了显而易见的涂改,还有“渴笔枯墨”一说,也就是颜公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激动,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因此根本顾不上墨色变化,没墨了还在写。 正是出于这样的心境,才在不经意间发挥出了颜氏书法的最高水平。 总而言之,《祭侄文稿》是一件你越去了解,就越为之感动的书法作品,越去了解,越明白它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是多么珍贵的一件文物。对于台北故宫的胡作非为,也就越生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