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个人课题”发展三步曲——大连市甘井子区“个人课题”管理的推进历程栾树权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科研室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成长的捷径在研究,这早已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在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关键时期,课改理念、学生需求、教师原有经验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涌现,新的、个性化的问题不时产生,对此,解决的办法唯有借助研究。针对个性化的问题,尚需进行个性化的研究———个人课题研究。大连市甘井子区自2002年启动“个人课题”以来,历经十余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综观甘井子区的“个人课题”管理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一、因服务于“课改课题”研究而诞生早在2001年,大连市成为全国首批的38个课改实验区之一。为完成课改实验任务,大连市教育局及大连市教科所提出“以课题牵动课改”的思路,由此生成了多个“课改课题”。甘井子区承担了小学科学、初中生物、初中数学、初中美术、小学美术等多个学科“市课改重点课题”研究任务,在此带动下,其它学科也纷纷确定了各自的课改课题。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在市科所专家们的引领下,我们确立了“大课题小操作”的实施策略,即在具体在课题研究中,将每一大的“课改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专题,然后将之逐一分配给课题组老师,再由他们各自以课题的方式进行研究,进而通过各小专题的研究来推进大课题。 为服务“课改课题”研究,从2002年开始,甘井子区“教科研规划办”在科研顾问的建议下,决定新设一个课题类别———“个人课题”,由此,“课改课题”组的老师可以将自己承担的小专题,向区规划办申请立项为“个人课题”。这样,课题组成员在完成学科研究任务的同时,还有了申报“自己的‘区级个人课题’”的机会。“个人课题”一经确立,就得到了教研员及其课题组老师的欢迎。随之,教师们认真准备、踊跃参与。到了2003年下半年,在区规划办立项的个人课题就达120余个。就这样,基于“课改重点课题”的因缘,“个人课题”正式诞生了。 与此同时,基于“个人课题”诞生,甘井子进修学校“研管训一体”的工作思路得以深入发展。进修学校在2003年出台了《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参与课题管理的意见》,在其指导下,那时的“个人课题”培训会,教研员们几乎场场不落地参加,而教研员的学科课题组研究活动,也常常邀请科研室的教师去参与。 在这一阶段,因为“个人课题”依附于教研员的课改课题,所以其管理多是参照市课改课题管理要求,其研究时限基本与“课改课题”同步,立项申报也要求提供《申请·评审书》和《理论综述》等等,在结题评审时则充分尊重相关教研员的意见。 二、为服务于“骨干教师”成长而发展2005年,我区的“课改重点课题”纷纷顺利结题,其研究得到了市科所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的小学科学获得一等奖,小学美术获得了二等奖。与此同时,当时的120余个区“个人课题”承担者,其研究也得到了区规划办的认可,真正实现了双赢———教研员、教师个人均受益。至此,“个人课题”很好地完成了服务“课改重点课题”的使命。 由于看到了“课改课题”受益于个人课题,其它“集体课题”的主持人也纷纷寻求个人课题的支持,积极推荐其课题组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立项。而各课题组中的骨干教师们也不再满足于仅为他人打工,也想自己独立承担课题,所以,完成了服务于“课改课题”使命的个人课题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基层领导积极推动,教师们积极主动地申报,个人课题需求空前旺盛,仅2006年初就有400余人提出个人课题申请。 在参与“个人课题”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对个人课题的定位也在调整。到了“十一五”,对个人课题的功能定位已不仅仅局限于服务于集体课题,而要着眼于其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科研素质的提高,可称之为“骨干教师个人课题”。2006年初,我们听取了科研顾问和参研骨干的建议,对个人课题管理重新进行了系统设计:正式出台了《甘井子区个人课题管理办法》,具体制定了个人课题立项申报评审标准、个人课题过程管理评价标准、个人课题结题验收评审标准,量身定做了个人课题管理系列标准件(《个人课题申请·评审书》、“‘个人课题理论综述’框架”、个人课题研究过程档案样例、个人课题研究计划表框架,等等),并将五年一次个人课题立项、结题机会增加为两次,在管理机制上实施两级管理(区规划办和基层学校),由此,对个人课题的管理趋于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课题”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其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行政领导的关注,随之是领导的大力支持:决定将是否承担“个人课题”作为骨干教师选拔的标准之一,并且将参与“个人课题”的研究情况纳入骨干的日常考核项目。不仅如此,各校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的情况,也成为政府督学室进行督导评估的要点之一。 自此,有了领导有力的支持,有了“规划办”完善的管理措施,有了基层领导的认可,骨干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十一五”期间,共有900余人参与了个人课题申报,最终批准立项640个,按期结题456个,其中177个课题被评为一、二、三等奖。 三、由服务于“全体教师”而成熟无论是“十五”立足服务于“课改课题”的个人课题,还是“十一五”着重服务于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个人课题,其主要针对的其实都是骨干教师。但随着行政、业务合力推动效果的显现,特别是看到骨干教师们因此而受益,在“十一五”期间,一些非骨干教师陆续表达了参与个人课题的愿望。这样,到“十一五”中后期和“十二五”初期,即有部分教师作为“校级骨干”而成功立项、顺利结题甚至获奖,更多的非骨干教师也跃跃欲试。教师们高涨的参与热情不断触动着我们。作为服务于区内教师的教科研规划办,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任何一位老师的热情(这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由此,服务于全体教师的“个人课题设想”逐渐提上日程。 本着好事要做好的想法,在“十二五”初期,我们做了一次“个人课题管理专项调研”,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广泛征求意见。调研过程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个人课题”被广受欢迎,同时也听到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部分骨干教师反映,经过多年的区级个人课题研究,未来他们更期望有市级、省级的课题研究机会。这样,原有简化版的“个人课题管理办法”和“个人课题标准件”已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急需升级为规范版(能与省市课题接轨的);另有一部分跃跃欲试的非骨干教师则反映,其研究基础尚很薄弱,对他们而言,即使是原有简化版“个人课题管理办法”和“个人课题标准件”,也感觉要求太高,建议还应再简化、宽松些。针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我们做了认真的研究,决定对“个人课题”进行全面改版,将“个人课题”细分为“个人‘小课题’”与“个人‘微课题’”,从2013年初正式实施。 “个人小课题”主要服务于要求“升级规范”的部分骨干教师,其管理原则是“严进严出、力求规范”,具体要求比原来的“个人课题”更规范了,力求与省、市相关课题管理要求接轨,为其未来申报省市课题奠定基础,其研究时限为1~2年,其立项、结题均由三位专家匿名评审,立项评审通过发放《立项通知书》,结题评审通过发《结题证书》。过程管理相对严格,立项后要有开题论证,每学期要有计划和总结,研究中必须建立“体现轨迹”的研究过程档案,并且要求每年至少有一次展示交流等活动。 “个人微课题”服务于全区所有在职教师,管理原则是“宽进严出,适当规范”,对其管理采用“备案制”,即立项评审主要由申报人所在学校组织,其评审结果由区规划办组织专家稍加把关后,即可在区教科研规划办备案(体现“宽进”),其研究时限为3~6个月,研究过程也主要由其所在学校负责管理;但在结题时,须经三位专家匿名评审(与小课题类似),决定其是否结题(体现“严出”)。对微课题的过程管理,也必须有开题论证,并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少要有一次校内的展示交流等。 与此同时,我们又对个人课题管理做了进一步的调整改进。为服务教研员和学校的集体课题,减轻教师的选题负担,我们积极倡导教师从所在学科教研员或所在学校的课题的子课题中选题。这样,既有了高层次的(教研员或学校领导)引领和支持,也在为学科或学校研究工作做贡献。区规划办对此也大力支持。我们还着手构建个人课题视频培训课程,分为科研通识类、科研方法类、科研实践类三个部分,用制作视频的方式将相关培训固化下来,再将其放在“区教师教育网”上,供教师随时观看学习,这也解决了“个人课题”参与人数众多而培训困难的问题。为及时推广、转化个人课题研究成果,我们在“区教师教育网”、《甘井子教育》设置“成果发布专栏”,并且将立项人在校内发布成果作为结题的前提条件。另外,我们推出“免审结题条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在刊物发表,参与学术评优,在会上发布。为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要求结题时要提供一份《结题申请表》,评委们尤为关注其中的“所在单位领导对其研究成效的认定”,将之作为结题的必要条件。 由于个人管理的全面改版以及相关管理的调整完善,甘井子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的热情空前高涨,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仅2013年、2014年、2015年就分别有473个、543个、387个微课题正式备案,参与教师的成分越来越全(骨干和非骨干教师,老教师和新教师),反响也越来越好。 2002年以来,甘井子“个人课题”历经了诞生、发展以至如今的相对成熟的过程。一路走来,作为亲历者的我们收获颇多。早在2005年,本人撰写的《浅谈基层中小学教师的个人课题研究》《个人课题研究中的“课型教学行为设计”》曾分别发表在“大连教育网”和《课程改革研究动态》上。同年,市教科所在我区召开“教科研档案管理”现场会,“个人课题档案”参与了展示,受到与会者好评。2013年,笔者撰写的《借力教师个人课题,服务校本教学研究》发表于《现代中小学教育》。其他相关参与者也各有收获。“十五”期间的课改课题因此受益,后来又有很多集体课题得益于此,参研教师发表诸多获奖的研究成果。仅看“十二五”参研教师的积极参与,仅读一份份真情实感的研后体会,就能让人切实感受其满满的收获了。这些,都在鼓舞着我们将“个人课题”进行到底,为了教育科研真正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生根发芽。 本文来源:辽宁教育 2016,(23),43-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