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孩子从不发脾气的妈妈,才真可怕

 喜杨杨emily 2019-01-15

有多少人以为,做一个好妈妈,只要做到这三条就够了:


第一:对孩子不发脾气;

第二:对孩子不发脾气;

第三:对孩子永远不发脾气;


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对孩子发脾气呢?


第一:藏着

第二:掖着

第三:憋着




有宝妈如临大敌地说:“怎么办?在孩子面前发火了,我知道不应该,这样对孩子不好,可我实在忍不住了,感觉不发泄出来就要原地爆炸了!可发完火立马后悔,也不知道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阴影啊?”


我们生怕对孩子发脾气,是因为生怕孩子有个悲惨童年,有一颗带有缺陷的心灵,继而过一个阴影重重的人生啊。


可后来,随着孩子越来越大,我们的疑问也越大:心理健康的孩子,真的是靠大人“不发脾气”养成的吗?




说个我经历的故事吧。邻居有个小男孩叫安,现在4岁。因为父母都工作,平时都是奶奶照顾他,只有周末休息,妈妈才会带着他。


据安的奶奶说,安本身性格比较暴躁,不顺心时一口气哭上来,直到脸红脖子粗,喘不上气。


安一岁多时开始打人。再大一些就有天不怕地不怕的架势,打遍小区无敌手,周围小朋友都不跟他玩,见到他就躲得远远的。


安的妈妈一直觉得,儿子这样,是因为没有自己亲自带孩子导致的。她对孩子总是有愧疚心理。


于是安的妈妈决定要给孩子做一个“情绪平稳”的好榜样。她想,如果把负面情绪表现出来,就会让孩子很受伤,要是有了心理阴影,更是不好收拾。


所以,不管安怎样闹,妈妈都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忍着不责备孩子,也不表现自己的焦虑,力求在孩子面前表现得云淡风轻。


可是,这并没有让安越来越好,相反,他的脾气越来越差,稍不顺心,就躺到地上打滚哭闹,还用头撞地板,撞墙,表现特别极端。如果手边有什么东西,他会推倒摔掉砸烂。有一次在公共餐厅,就曾一把把餐桌上的食物都打翻在地。至于打人,更是严重,他情绪激动时,妈妈抱住他,他会撕扯妈妈的头发,对着妈妈的头和脸一顿捶一顿抓挠,还把妈妈的眼镜抓下来摔到地上。


安的妈妈经常红着眼圈,一边向被安打了的小朋友家长道歉,一边诉说她的崩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都憋出内伤了,一直在服中药调理身体”。


可是,安三岁多上幼儿园之后,情况开始好转。我们都明显感到他脾气慢慢好了起来。比如,他的手都伸出去要打人了,但在半路停下缩回来。


这样的转变,源于安碰到一位很有智慧的幼儿园园长。


这位园长告诉安的妈妈,孩子发脾气本质上是在向大人求救,他心理不舒服,但不知道如何表达、排解,就会用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她说,大人对孩子最好的情绪教育,不是“从不发脾气”,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负面情绪。


1. 与其让孩子心里七上八下的没底儿,还不如向孩子坦诚自己的情绪现状。比如,妈妈很烦躁,妈妈很生气,妈妈心里难受,妈妈伤心,等等。


2. 接着,可以通过一些不伤害孩子也不伤害自己的方式,在孩子面前把情绪排解出来。可以适当尖叫、摔不易损坏的东西、独自静静,任何适合自身情况的方式,都可以。


3. 发泄完情绪,跟孩子说:“每个人都有坏情绪,妈妈也有。发泄出来,就好了。”


4. 还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当我不高兴的时候,可能是因为身体累了,可能是因为心理为什么不舒服,总之就是我没有能量了,希望这个时候你能拉着我的手,给我一些能量。


安的妈妈照做了。不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但从那以后,再有情绪时,安的妈妈不再强忍,会发泄一番,当然极端情况下也有对孩子说话重的时候。但当初那个脾气暴躁举动激烈的安,不但不再歇斯底里,反而能比较冷静地看着她,有时还问“妈妈,你是不是没有能量了,把你的手伸出来,我给你一些”。


安的妈妈跟我们说,把情绪表达、交流并发泄出来的方式,比藏着、掖着、憋着强多了,整个人通畅了不少。孩子也明显轻松、阳光多了呢。


可能是自己会发泄情绪以后,才真的体会孩子倒地打人、撒泼耍浑时的心理状态。她说:“身体里有情绪发泄不出去,真的能让人丧失理智,从而有激烈极端的行为,会犯很多不计后果的错误。”


现在的安,不但脾性温和了不少,还多了很多朋友。安的妈妈总是感慨说,当初如果继续忍着憋着,不但大人憋坏了,把孩子也彻底耽误了。


    再讲一个故事。


初中时同桌,寒假时我去她家写作业,从进门到离开,她爸妈就一直热情地照顾我们,不但送零食端水端饮料到房间,还时不时问冷不冷,需不需要拿张毯子盖腿。她跟我说,她父母从不吵架,从没发过脾气,对她一直这样。


讲真,当时我实在羡慕她,因我自己的父母不但不能照顾我如此到位,还常常因为琐事在我面前吵架拌嘴,弄得房门“哐”一声响,柜子门“咣当”一下。


可是,开学后,我们无意中聊起这个话题。同桌说,她并没有觉得父母那样对她有多好,她也知道家里的事并非事事顺心,父母也不是什么时候都高兴,他们也有自己的不顺利和苦恼,不过是父母强撑着在她面前表现得那样。


我说:“那样多好啊,他们在乎你,才这么撑着啊。多少爸妈不避讳,在孩子面前发泄出来啊。


只见同桌颇显忧郁地摇头,说:“你知道吗,不管发生什么,我爸妈都在我面前保持笑着的状态,让我觉得他们很假。


“他们对我太关照,总是客客气气的,让我觉得浑身不自在,觉得自己是个外人。这让我做什么都小心翼翼,什么喜怒哀乐,也不敢表现出来,觉得表现出来就破坏了家里的氛围,所以就什么都压在心里。


“爸妈总觉得我性情温顺,其实我也只是不在他们面前表现,我对他们跟他们对我一样,刻意、客气。”


事后我想了很久,情绪被父母保护的很好的同桌并不快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年岁渐增以后才明白,家,是人最后的归属感,是一个人最真实状态的落脚地,而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就是喜、怒、哀、乐、惊、恐、悲各种情绪。


如果家人过于刻意,是不是真的像同桌说的那样,“感到自己是外人”,那这个家是否也就失去了它最本质的意义呢?连对家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都没有,那孩子何来心理健康呢?


想想,还是自己这种家里有说有笑又哭又闹,来得更真实自然。好吧,其实我是对孩子发脾气找找借口的。


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管理的训练师。这个角色的关键就在于父母不害怕、不避讳在孩子面前表露每个人本来就有的这些真实情绪,在孩子面前可以伤心,可以惊恐,可以生气。


这些都没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父母要给孩子展示,我们如何更好的应对这些负面情绪,让孩子能正视负面情绪的存在,模仿并慢慢内化父母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