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话中的这些词竟然来自波斯语

 lylla 2019-01-15

小时候,爸妈嫌我墨迹,常说的一个词就是“克里马擦”。那时候,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就是要我快点,但却一直疑惑,为啥快用“克里马擦”来表示呢。那时候,我琢磨着,可能以前是有一个人叫“克里马擦”吧,他做事麻利、迅速,所以后来陕西话中,用这个人名来指代“快”的意思。

西安时尚“萌娃” 克里马擦娃娃

那是小时候的瞎琢磨,后来读一些历史书,了解到各地语言(方言)之间的影响,大概知道了这个词应该不是来自于关中官话,应该是外来词语。

近日读史,萌发了我考证这个词来源的想法。查找资料发现,网上已经有人指出,

关中(宝鸡)方言中有大量古汉语,并混合大量阿尔泰古突厥语与古波斯语(例如: “克里马擦” 源于古突厥语 ,现代土耳其语 念 “Koklimuhsaa”)

关中方言中包含的古汉语不假,这点有很多人已经指出,例如陕西人把“小”称为“蕞”(sui),还有如“嫽的太”(“好得很”)等在古文中都能找到对应。

然而古突厥语的来源则不好考证,上面引用中称“克里马擦” 源于古突厥语,但我并没有在现在的土耳其语中找到Koklimuhsaa一词,在现代波斯语中也没有类似发音表达“快”的词汇。所以此处存疑。

于是,我想能够利用清末从中国出走到俄罗斯的回回人(被称为“东干人”)使用的语言来寻找陕西话中此词的共同来源,东干人用的语言被称为用俄语(西里尔字母)拼写的陕西话,但无奈并没有找到一本东干语-俄语或东干语-英语类似的双语词典,所以也没有结果。

但无意中却发现了在明代出版的《华夷译语》的外文和汉语对照词典,其中的“回回馆 ”中就有波斯语-汉语对照。

与当代刘迎胜所所作的《《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一书校译对照,便能较好的理解一些汉语与波斯语之间的音译,对照关中话,便可有所收获。

饼与馕

例如,在饼一词中,音译为“纳恩”,发音基本上与新疆人所称的馕无异。


因为这种起源于波斯的发酵面饼,是中南亚人民的主食,所以作为外来词汇,发音一致。(在西班牙的土耳其烤肉店,也将饼称之为nan)。


豆子与麻食

豆子的东干语发音是:машдуду,即麻石豆豆,豆子,多指绿豆。例:这是麻石豆豆熬下的米汤。(出自海峰:《中国西北回族话及中亚东干语部分词汇的历史印记》,2014)

豆:妈石

看到这个,我不由得想起了陕西美食:麻食。用面所做成的麻食,其形状与豆类似,也是西北回民的称呼转化为该美食的一种正式叫法。因此,麻食一词很可能就是来自于波斯语的“豆子”一词的发音。

陕西美食:烩麻食

塞儿与头

在陕西话中,用“撒”来称呼头,陕西著名的“黑撒乐队”就是“黑头乐队”(貌似翻译成普通话不好听)。

黑撒乐队的《流川枫与苍井空》是我的最爱

而在这本《华夷译语》里,头的发音就死“塞儿”,塞儿和“撒”似乎一样。


大大与父兄

陕西人把爹称为“大”或“大大”,这个大家现在都知道。在波斯语里,父(迫得儿)和兄(打得儿)使用的是不同的词汇表示。

父与兄

海峰的那篇文章中指出,这里的dadar就是突厥语里的大大。

回族话:大,大大,父亲。刘迎胜先生书中释为波斯语源,本人认为其或许就是来自突厥语言。如现代维吾尔语dada 是爸爸、父亲之意, 但若加上“qong”(大)之类的修饰语,也可表示伯伯的意思,前面加上人名还可表示“父亲的同辈人”的敬称。西北回族常用“大大”表示父亲,西北汉语方言如兰州方言中也有用“大大”表示伯父的意思,由此可见这一词源应当是受突厥语言的影响。

我觉得,陕西话里的“大”一词更可能像海峰指出的那样,来自于回族和维吾尔语这种突厥语系,而不是波斯语。

陕西话里的“麻达”(麻烦)也可能出自于突厥语,而不是波斯语。

虽然在《华夷译语》,和刘迎胜和海峰的文章中,并没有发现表达迅速、快的词与“克里马擦”之间的联系,或是《华夷译语》等文没有收录,或是现代波斯语和突厥语已经不再使用此词,但至少可以解释了我小时候的问题。那就是没有一门语言或方言是纯粹自身的,而是在民族融合与迁徙之中,相互借鉴与吸收。所以,一个地方的人也不要嘲笑别的地方的人说的方言(普通户)不标准,或许若干年后这门自认为标准的语言(方言)正好吸收了外来词汇呢。

Long time no see!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