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乌梅丸(蛔厥,寒热错杂)
《金匮要略》“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一类) 下面的时间,我来讲蛔厥,用乌梅丸治疗,这个方子,和《伤寒论》的338条有出入,它没有讲前面,也没有讲后面“主久利”,等于中间从哪说起呢?
“蚘厥者,当吐蚘”- 这等于再次证明我所说的,一定得有蛔虫在肠内寄生,作为先决条件。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 这个病位是很明确的。
“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 前面说“吐蚘”,后面又是“当自吐蚘”,都是这样,强调得有蛔虫。
原文里面也提到了三个“烦”:
1.“烦”是“病者静而复时烦”, 这和虫动有关,虫若不动,不蹿,这病人还挺安静的,他不痛,他当然安静嘛,若他痛了,虫蹿动了,那么,他就烦,这是第一个“烦”,和虫动相关的。 当然,腹痛剧烈,心腹疼痛剧烈,或者起包块了。
“此为脏寒”,这个“脏寒”是什么? 有的说,就是指脾脏寒,这个地方,需要将蛔厥和脏厥进行鉴别,我们《讲义》在它的[按语]里面,把蛔厥和脏厥进行了鉴别,应该结合《伤寒论》里的有关条文,一起学习,更为明确。时间关系,我不把它作鉴别。 就是说,“脏寒”应该理解成,是脾脏的寒,因为蛔虫蹿扰所致,四肢虽厥,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这是蛔厥的概念,和《伤寒论》的解释是一致的,由蛔虫蹿扰所致,四肢出现了一种厥,或者冷的感觉,但是周身的皮肤不冷,这种蛔厥,也叫阴阳气不相顺接,但和脏厥严格区别。 我刚才讲了这第一个“烦”,是因为虫动所致。 2.“烦”,“蚘上入膈,故烦”, 脾脏虚寒的话,“脏有寒故也”,所以,虫子在肠中也觉得虚寒,不适合生存,就向上蹿扰,我刚才分析了,应该涉及到入膈,胸膈下,胃、胆的部位,“心下急”,“心下切痛”,应该和《伤寒论》有关的描述,结合起来。 像西医讲胆道蛔虫症,它描述叫作钻顶样疼痛,我觉得,和张仲景形容的“心下急”,切痛像刀割一样,完全一致。 3.“烦”“须臾复止”, 安静了一会儿,不大一会儿又复烦了,“复止”以后,比方说,烦了以后停下来,静止,然后,什么时候又出现烦了呢?饮食之后有呕(又烦),包括他平时也有口吐清涎,口吐清水症。 得食以后,为什么又烦了呢? 这就像说蛔闻食臭出,食后对蛔虫也是有吸引力,也是诱发它扰动和上蹿,所以,诱使病人烦,这是和进食有关的,食气诱发蛔虫的蹿扰,所以,伴发着呕吐和烦,有的,蛔虫就随着呕吐物出,出现吐蛔。
这个方子,我觉得,应该值得考虑的,就是根据临床实践,包括我们中医理论的进展,长期总结的经验,结论出来了,就是: & “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得伏”,这个观念大家要记住,也很重要!!! 我曾经在一个往诊的过程中,还是一个风雪的夜晚,带的急诊包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治虫类的药物。 那是一个新产妇人,突然在右腹部急痛,因为她是个鲜族人,语言不通,我怀疑她是胆道蛔虫,但是,没有任何指征,她自己说不出来,她曾经有没有进胆囊炎,或胆道的疾患,没有做过检查。这是她在家坐月子的时候,突然急痛,我说怕出现危险,请她去住院观察,但是,他们执意不住院,一个是大雪天、夜晚,第二,她是新产妇人。 不去医院,我为了证明这个印象诊断,也为了放心,我说你家里有没有醋,就是说,“蛔虫得酸则静”,我希望她平稳下来就好,就为了说要这个醋,费的劲啊,因为语言不通,他们是朝鲜族,最后,我在她家碗柜里,挨个瓶子打开,一闻那是醋瓶子,倒出来,我又给她加上糖,因为我认为,她是新产妇人,要考虑对胃的刺激,她正好有红糖,我就给她加上,就那一碗,我等她喝下去,后来她睡着了,这印象到现在都很深刻。 她们家说很感谢我,说这真没想到,一碗醋加点红糖,把这个新产妇人安顿好了,我建议她,满月以后马上检查,最后证实,她是胆道蛔虫,有这个病。
所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你现在看来,它很朴素,很简单,甚至有的时候,讲不通道理,但是,如果说有用的东西你记住了,一旦遇到那样的机会,或者是那个环境下,急需你拿出办法的时候,可能就发挥我们的专长了。
我这样讲也等于启发你,乌梅丸,为什么叫“乌梅丸”? 以酸使虫静,酸入肝,我觉得,对于胆道蛔虫症,部位在膈下,很有道理。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搗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搗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两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 乌梅丸的量,做成大成药的比例,叫300个乌梅, 而且,我还请大家看,在[方后注]里面,他提到了 & 苦酒,苦酒是温性,有三个作用,在上次讲芪芍桂酒汤的时候,我给大家讲过苦酒的作用(见《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50),所以,苦酒是温性,这个醋,刚才我还给新产妇人,加用红糖,也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乌梅再加上米醋这个酸劲,主药的力量加强,而且专入肝经的作用,使虫静。因为在《伤寒论》里面已经讲过了,我因为时间有限,我说这个病情“本虚标实”,而且是“上热下寒”,怎么记? 因为我已经再三地强调了,蛔虫为什么要扰动? 因为肠寒,不适合它生存,它要上蹿,因为胃还比较热,所以,下寒是肠寒,上热是胃热,或者是胆热,因此,这种本虚标实,需要你寒热并用,现在,我们说主药,乌梅先酸味的,包括米醋,已经讲清这道理了。
我说辅药有两组: 第一组,是针对上热,选苦寒,苦寒安蛔。 那么,上热选什么药啊?肯定是苦寒的药,苦寒, & 黄连、黄柏,这也是入胃经,黄连,当然,除了清胃火,还能清心火,配合黄柏,苦寒以安蛔。
第二组,针对下寒,一定要选温热药。选了哪两种药呢? 针对脏寒,选了 & 蜀椒、细辛,蜀椒本身就具有杀虫作用,而且是温热的,所以,辛能驱虫。
温脏祛寒,选了 & 炮附子、干姜,相当温热,还有桂枝。 我是分两组来说,针对脏寒,同时也有辛散驱虫的药,都是辅药的作用。
本虚标实,那么,补气养血选 & 人参、当归,作为佐使药,祛邪而不伤正。
我通过今天给你们的备课,我又发现,乌梅丸里有 & 米粉,白蜜。在哪里体现呢? 请大家注意,在[方后注]里面它讲了,“蒸之五升米下”,五升的米,得把这个米煮烂,得熟了,还得烂了,得捣成泥状,所以,这就是米粉的作用,然后,还有蜂蜜,“与蜜杵二千下”,所以,这地方看来,甘草粉蜜汤的解释清楚了,就是米粉,甘、缓之意,也有祛邪不伤正的作用。
因此,乌梅丸作为丸药,它有“丸者缓之”之意。我觉得,它寒温并用的结果,是安蛔止痛止利,有的说也有止厥的作用。 在《伤寒论》的338条原文后讲,“又主久利”,证明痢疾也可以用。 我现在看到其[临床应用],确实扩展了,包括张仲景自己都觉得,这么好的一个治疗蛔厥的方,可以说是治疗蛔虫的主方,而且他自己也感觉,只治蛔虫的方,设计得这么严谨,这么周到,好像有点太局限了,他也发现,本方治痢疾也可以,当然我认为,应该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
现在,乌梅丸应用的范围,确实,内科、外科、妇科、眼科,只要符合寒热错杂的病机,你在遣方用药上,非常为难的情况下,它又祛邪不伤正,这个方子你可要牢牢记住,不要就认为它是治疗蛔厥的。《伤寒论》讲,《金匮要略》讲,是来治疗蛔厥。 但是,根据它组方的严谨和周到,现在,临床应用大体上有这么几个:
1.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蛔虫所致肠梗阻,这是确定无疑的,首选是这个方,因为符合仲景原意。
2.慢性结肠炎,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我临床也用,一个是把本方合着真人养脏汤,有的溃疡性的结肠炎,包括溃疡性的直肠炎,有的怀疑是不是患肠癌了,就可以是乌梅丸配合四神丸,甚至有的加上痛泻要方,喝进去,解决他的腹痛,腹痛即便,即便就有脓血,我觉得,用乌梅丸非常有道理。 但是,在辨证上,一定要属下焦虚寒,一定是下焦虚寒,造成胃肠道的传化失司。
& 若是湿热型的,坚决不能这么用,不能像我说的那几个方合成。
我现在强调的,一定符合寒热错杂,或者是偏于虚寒,因为它整个方子里面,大家看,是偏温的,这是第二,对于肠道的疾患偏于虚寒,选它,是寒热错杂而且偏于虚寒的。
3.就是宫颈癌术后,腹痛,呕吐,体质下降,这样的情况,乌梅丸为基础方,很有意义。
4.还有的是妇女崩漏,如果属于寒热错杂,我觉得,就是慢性盆腔炎的反复发作,乌梅丸的疗效也是非同凡响的。 有时候,妇科局限在妇科方的范畴里,往往把乌梅丸给忽略了,因为慢性盆腔炎,从病因和发病上很复杂,现在,也算作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攻关课题,乌梅丸值得观察。
所以,总体来说,凡属于寒热错杂证,不管是内科疾患,外科、眼科、妇科,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