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泳 黄杨子
“医生,我吃药吃了两天了,还是没好,快点给我开点补液。”“医生,孩子生病‘吊水’快一点,请你帮我配一点静脉用药。”门诊常有患者提出上述要求,医生对此哭笑不得。静脉输液真的比口服药物起效快吗?口服药、静脉输液针对病情治疗有何不同?记者就此采访医学专家求解。
两者区别在哪
临床上给药的途径有很多,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陈勤奋说,除却口服药、静脉输液,还有肌肉注射、透皮贴等。无论是口服药还是静脉输液,都必须根据药代动力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才能起到合理药效。针对具体疾病选择口服或输液,主要取决于药效在体内的“发挥情况”。以最常见的抗生素为例,针对胆囊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不同病种,抗生素应用各有不同,有的选择口服,有的选择输液。同一种药物,也可能制成口服药、静脉药两种剂型,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口服药与静脉输液有何根本区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钟晗介绍,区别在于生物利用度问题,“口服剂需通过肠道崩解、释放再入血吸收,起效需一定时间;而针剂(静脉用药)基本百分百吸收。因此选择口服药或输液必须权衡利弊。”她举例,喹诺酮类抗菌药口服剂的生物利用度可达90%以上,与输液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而头孢类的口服吸收度可能小于输液,但对于轻症患者已足够,也无需输液。
盲目迷信静脉输液有风险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管药师李晓蕾介绍,输液作为一种给药方式,“仅是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在我国输液却成为一种就医习惯。”专家坦言,输液要求患儿长时间滞留医院,对于抵抗力较差者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如突然发冷、寒战、发热,伴有恶心、呕吐、头疼等都可能是输液的不良反应。
过度迷信静脉输液可能带来风险。近年来,对于过度输液的反思常见诸报端,其中有提到“输液会让血液中含有杂质”。钟晗对此澄清,并非药剂本身有问题,但针剂制备过程中工序繁杂,也不排除少量混入玻璃脱片,造成成分不稳定、药物自身降解产生过敏原等可能性。李晓蕾表示,任何高质量的注射剂都达不到“零微粒”标准,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循环系统后无法代谢,有可能造成小血管堵塞、肉芽肿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部分口服药可达输液疗效
世卫组织确定合理用药的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输液并不是万能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生高佳敏说,“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例,这是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九成以上由病毒感染引起,也是大家常说的感冒。临床试验证明,感冒病程是自限性的,静脉用药毫无益处,多喝水注意休息便可自愈。”至于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小于38.5℃,白细胞轻度升高,口服药物效果就够了,没有必要输液。
陈勤奋说,随着药学发展,曾经必须静脉输液的疾病,而今使用口服药就可以达到完全相同的治疗效果。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为例,只要患者消化道没问题,每日口服可乐必妥或莫西沙星,便可得到有效治疗。从长远来看,口服药作为最安全、最方便、最经济的给药方式,势必是未来发展方向。而今,部分肿瘤(多发性骨髓炎、慢性白血病等)化疗药物,已经从静脉输液变为口服药,患者依从性大幅增强,生活质量等也随之大幅提升。
哪些情况下必须输液
不过输液并非洪水猛兽,哪些情况下必须输液?李晓蕾详解,“第一,要看所选药物的性质,如有些抗生素或需液体稀释溶解后静脉给药的药物;第二,要看患有何种疾病,如严重的感染需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高热、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的严重脱水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她认为,需要抢救的紧急状况、严重的过敏现象、严重的细菌感染、紧急疾病、严重脱水与哮喘发作时,应选择输液给药。
专家最后强调,患者最恰当的做法是遵从医嘱,科学理性就医,对给药方式不主动要求,也不过分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