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论活血化瘀药的合理运用

 地球白丁 2019-01-21

老人患有胸部疼痛

本文仅供参考、学习。如若侵权,立删。感谢作者为我们提供这样好的文章,供我们学习,进步。


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若一见瘀血证,便用活血化瘀药物,不审证求因,而舍弃辨证论治,此大谬也!

一、对于瘀血证的成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在动脉中胆固醇斑块

1.气滞血停,导致血瘀;

2.寒在血脉,凝而成瘀;

3.气血亏损,循行涩滞而致瘀;

4.各种出血,旁溢经外而为瘀;

5.跌仆损伤,以及妇女经血滞留而成瘀。

6.瘀血阻络证

7.痰瘀互结证

8.阴虚血瘀证

9.气虚血瘀证

10.血虚血瘀证

11.元气大虚所致的瘀血证

12.血热血瘀证

二、在对淤血进行辩证施治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

首先,瘀血证需辨虚实。根据八纲辨证,分清瘀血证的虚实两大类型,对确立治疗用药至关重要。“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是中医治病的大法,也是治瘀血证的大法。要分辨虚实,首先必须明白瘀血的产生机制,对瘀血证的发病,中医提出了“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血瘀”的见解,故凡属血脉瘀滞不畅、气滞血瘀的各种有关病证皆可称为瘀血。“气滞血瘀”是其共性。气实、血实引起瘀血固然易知,气虚、血虚同样也可以引起瘀血。气虚者,气之推血运行之力不足而成瘀血,血虚者, 脉道失于濡养,营养缺乏而干涩,血行不畅而致瘀血。故治瘀血证必须“求其本”,做到气实则理之,血实则决之,气虚则补之,血虚则益之。

瘀血证需辨寒热。八纲中代表属性的寒热两纲也是诊治瘀血证的重要依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治疗瘀血证的大法。瘀血的形成,有因寒而致,也有因热而致。《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说:“月经痞涩不通或产后余残未尽,为风冷所乘,血得冷则结成瘀也。”可见,寒冷刺激后,血流凝滞,继而形成瘀血。王清任还有“血受热煎熬成块”之说,可见,血分实热或阴虚内热均可以出现瘀血证,再有,即使同一病症,同病人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如心绞痛病人,有的为热痛型(心前区呈灼热痛),有的表现为寒痛型(心前区冷痛,遇寒刺激诱发),治疗热痛型应加用菊花、女贞子等寒性药,寒痛型则应加用桂枝、肉桂、高良姜等温性药,这样才是正确诊治。

再次,需辨瘀血与出血的关系。

三、下列列举几种活血化瘀药的利弊

中国石榴草本花卉茶

《本草害利》记载如下:

1. 丹参

〔害〕虽能补血,长于行血。设经早期,或无血经阻,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者,皆不可犯,犯之,则成崩漏之患。凡温热病,邪在气分,而误用之,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之。久服多眼赤,故应性热。本经云微寒,恐谬也。孕妇无故,及阴虚之人忌用。

〔利〕苦、微寒、入心主血,去瘀生新,安神养阴,安生胎,落死胎,胎前产后,带下崩中需之。

2. 当归

〔害〕气味辛温,虽能补血活血,终是行血走血之性,故能滑肠。其气与胃气不相宜,故肠胃薄弱,泄泻溏薄,以及一切脾胃病,恶食不思食,及食不消者,并禁用。即在胎前产后亦忌。辛温发散,甚于麻黄细辛,气虚血弱有热者,犯之发痉。恶榈茹湿面,畏菖蒲、海藻、生姜。

〔利〕甘辛温去瘀生新,舒筋养营,温中润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归为血药,故入三经。头止血,尾破血,全和血。能引诸血归经故名。归尾,一称归须。

3. 川芎

〔害〕其性辛散,走泄真气。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凡病气升痰喘,虚火上炎、呕吐、咳逆、自汗,易汗、盗汗,咽干口燥,骨蒸发热,作渴烦躁,及气弱人均不宜用。单服久服,令人暴亡,亦泄其真气使然也。畏黄连、硝石,恶黄、山茱萸。

〔利〕辛温升浮,入心胞、肝、胆、三焦。润肝燥,补肝虚,乃血中气药。升清阳而开诸郁,为搜风散瘀止痛调经。小者名抚芎,止痢开郁,为上升辛散之力也。白芷为使,伏雌黄。

活血化瘀药是以血瘀这一证候为应用前提的,然而,血瘀是标,而引起血瘀的原因为本,我们应当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

临床上,常用的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如香丹注射液、红花注射液、三七类制剂、川芎注射液等等,我们在应用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辨证论治,这样,不但能提高疗效,而且,能有效的避免一些副反应。

比如,一位老年患者,年高阳虚或气虚,若再应用一些活血化瘀一类的药物,是更虚其阳或更虚其气,因为,血为气之母。时下,一些人患了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或高血脂证,喜欢每年所谓的“预防用药”,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分析患者的体质,有针对的用药,切不可把活血药物当做“万能药”,而舍弃了辨证论治这个法宝。


上文链接——论中医酸甘化阴法


万能的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