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晓光教授:建议正在使用非一线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换用一线药物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1-21

编者按:“第十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会议”召开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窦晓光教授就“正在使用非一线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患者是否需要更换为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治疗”这一尚存争议的临床问题展开讨论,并于会后在接受《国际肝病》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个人观点。

虽然目前推荐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一线核苷(酸)类(NAs)药物是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以及丙酚替诺福韦(TAF)。但其实在近十年里,我国慢乙肝患者接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治疗的比例还是很高的,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接受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或者是阿德福韦酯联合替比夫定的患者,另外接受单药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也非常多。对于这部分正使用非一线NAs药物的患者,是否需要改变治疗策略?


窦教授在采访中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对于接受非一线NAs药物治疗,且疗效不好的患者,毫无疑问需要换用一线NAs;②对于正使用非一线NAs药物(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且疗效好的患者(如HBV DNA<500 copies/mL或1000 copies/mL),是否需要改变治疗策略是目前临床上尚存争议的问题。


窦教授表示,在此次难点和热点会议上,经过热烈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绝大多数非一线NAs用药患者需要换用一线NAs。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疗效不及一线NAs。非一线NAs药物的抗病毒作用不够强,可实现HBV DNA<1000 copies/mL或<500 copies/mL,但并没有达到一线NAs治疗后的HBV DNA检测不到或者<20 IU/mL。而只要病毒未清除,疾病就有进展风险,特别是肝硬化患者,HBV的存在会使其进展至肝癌。


第二,安全性不及一线NAs。非一线NAs药物的不良反应多于一线NAs药物,例如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远多于恩替卡韦。另外,由于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用药,随着年龄的增加,很多患者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而这些合并症会进一步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第三,长期治疗有病毒学突破风险。过去认为,如果患者在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的2~3年内未出现耐药,之后就不会出现耐药了。但是近年来,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很多专家在临床上观察到患者用药第4年、第5年、甚至第6年出现病毒学突破。这些患者如果未能按时到医院随访,发生病毒学突破的直接后果可能会是肝功能衰竭。


第四,频繁复查增加患者负担。对于一线用药患者,指南推荐每六个月复查一次。但对于非一线用药患者,由于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病毒学突破、抗病毒作用不够强以致疾病进展,医生通常会建议每1~3个月就复查一次,而如此频繁的复查会增加患者的负担。


据窦教授介绍,《中华肝脏病杂志》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炎学组准备编写一部关于“正在接受非一线NAs治疗且疗效较好患者,是否需要更换为一线NAs,以及如何更换”的专家共识,“我们希望尽早出台这一共识,然后帮助我们的临床一线医生,使他们在追求治愈更多患者的目标上有方可循,让更多的患者能够从NAs治疗中获益”。


(来源:《国际肝病》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