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要:阳明证(肠胃好病不传经,脉洪,便鞭大承气汤,卯酉愈或难受,胃口大,经热腑热),黄与湿(湿不能汗出,三焦黄油到皮肤则鲜黄,湿利尿解),纯阳明方可攻下(先鞭后溏、饭后大便均非纯阳明,误下肠胃虚打嗝),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腹满虚胀排气),阳明中风阳明中寒(能食胃热、不能食胃寒),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胃寒水谷不分顽固下利),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紧张手心出汗)。”
01 — 条辨二〇〇: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太阳病发汗,没能治愈,六天后转阳明,并非因发汗不彻底。 表证(太阳病),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治愈的标志是第二天中午胃气恢复,胃口恢复,不会再传经,剩余的汤药也不用再服,否则会人为制造阳明证(发汗太过)。太阳病开两副药,第二副是预备作用,一般用不到。 02 — 条辨二〇一: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反而汗出,濈濈(ji,聚集的样子)然者,是转属阳明。 伤寒发热无汗,为麻黄汤证,出现恶心不能食,看起来是进入少阳,突然又汗出濈濈,是转阳明。 本来要转少阳,病人身体很好,肠胃功能很好,变为转阳明。 03 — 条辨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过了三候(21虚天,18整天),变为阳明证,一定会有洪脉,脉洪大。 伤寒脉为浮紧,阳明为脉大。 04 — 条辨二〇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应该为脉浮紧,现在为缓脉,缓脉为胃的脉,手脚自温,手脚的温度也是胃气在管。 进入太阴,会看到身发黄。 发黄与中湿
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小便利,说明汗解时没有伤到津液,津液回头,所以不黄。太阳证的处方都有补充津液的药。 大便鞭,即硬,用大承气汤,为阳明证。 05 — 条辨二〇五: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要攻下,一定要确诊为纯阳明证。 口苦为少阳证,胆汁上逆。小柴胡汤证:口苦,胸胁苦满。 腹满、咽干,看起来为阳明证。腹满也有虚症,肚子一直在排气,用厚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 微喘,有发热,看似阳明证,但也有恶寒,说明还有表证,攻下,则胃中(胃、小肠、大肠)空虚。 攻下,阳气随阴气下陷,出现阳气下行后又向上,来回震荡,而客气动膈。 一定要先去表证,再攻下。 06 — 条辨二〇六: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肠胃能吃东西,为胃热,热度还在。 阳明病,肠胃不能吃,为冷掉了,为胃寒。 07 — 条辨二〇七: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水谷不能消化。 正常人,喝水入胃则气化,食物中的水会进入小肠、大肠,再气化到肺,两条管路。 阳明中寒,胃冷,水和食物混合在一起,水谷不别,大便会初鞭后溏,用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治胃寒。此种下利较顽固,要从胃寒下手治。 阳明病为热,此为胃寒,都会手足出汗。 考试紧张手脚出汗,用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桂枝汤健脾胃,龙骨牡蛎镇静。 08 — 条辨二〇八:阳明病,欲食,大便自调,小便反不利,其人骨节痛,翕翕如有热状,奄然(突然)发烦,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与条辨二〇七相近,前一条辨不能食,此能食,有骨节烦痛,有热的现象。 正常人,食物到肠胃,消化后产生津液,补到关节、骨髓、脑,小便不利。肠胃功能不好,无法把食物化成液,而出现骨节烦痛。 先鞭后溏的大便,不能攻。 吃完饭就出现便意,排大便,为水不胜谷,水与谷混合在一起,不是纯阳明证,不能攻。 09 — 条辨二〇九: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卯时(早5-7)、酉时(晚5-7)为阳明之时,如果阳明便秘,燥热好了,一定是在卯时或酉时。
若病还在,则卯时、酉时特别难受。黄昏时燥热、烦热,其他时间好,为阳明热。 两种阳明证:大便不好(腑热)or大便好、口渴(经热)。 10 — 条辨二一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纯阳明证的实症,胃蠕动很强,很能吃,胃口很大,吃不饱,此不能食,代表不是纯阳明证,为胃寒。若误诊为大便堵而不能食,用承气汤攻下,则会胃影响到中膈而打嗝。 肝癌、肝硬化、胰脏癌,后期出现打嗝不停,很危险,一周内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