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古代中国训练、搏击、健身和追求人的社会生命和生理生命的规律和意义的运动。古代中国是指是在中国古代自足的文化之下产生的,在中医,中国古典哲学、军事学等等的完整体系内产生的,和虽然在近代慢慢加进西方物理生理和医学的知识,但这种的引进是不深的。训练,指的是他的锻炼,是增强人的生理机能,力量灵敏度柔韧性等的运动方式,提高生命能量的一种运动方式。搏击指的是战场对杀,狭路搏斗的功能。健身,指的是在锻炼过程中达到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的功能作用。而追求人的社会生命和生理生命的规律和意义是指太极拳本身是一种探索和追寻,运动和成长过程中身体的变化规律,运动规律,和搏斗中的规律;而在终生的修炼中,要在太极拳的锻炼和教育中,与世界的交流中,追寻人生的意义,并体现,不断前进,进而合于道。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中和。这是近代武术史渐渐清晰的一种认识。放到文化境界,则是佛家的“般若”,就是“空”。道家,则是太极,自然,阴阳和谐等。在儒家,则是浩然之气,中庸之道等。中国民间的思维是大道为一,所以这三种说法的意思是相同的。其实也没有真正说清晰的,各有各的理解。另外,最高的境界大多在想象中。但是确实给出初步的修炼的方向,和判别的依据。具体地,则是身正,拳顺,气聚,神凝等。——孙存周先生的《学习内家拳须知》,其实是近代武术的一个非常确切和扼要的总结。 上述的论述其实是可以对中国武术而发。太极,八卦,行意是著名的内家三拳。这里面一个事实是近代武术史每个成名成家的武术家,都要都会太极拳。一个可能已经有一系统拳术的继承的武术家,一个在比赛场上可能取得很好成绩的武术家,还会去学习太极拳。但是事实上自称是太极拳家,除了近代太极拳宗师杨露蝉外,没有一个在真实的搏击环境中取得骄人的胜利。(可以参见童旭东等人给出的资料和论述。)这里面的原因,一是太极的流行,是作为武术职业的教学收费最好的教材。二是太极拳,确实是一个高层次的求道的拳。它的缓慢是让人去探索劲气神运行的规律,推手是模拟的搏击,较好的训练方法,它的哲理依据,则是求道,终极意义。这种事实,同时也说明,武术是训练手段的一种,是有多层次的训练。太极拳则是比较高的层次上的训练。 说到太极拳是一种训练方式。可能让很多人吃惊至于愤怒。因为很多人将太极拳套路推手当作绝对的一切,当作武术的一切。但是先贤有云,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天下名拳各有好处,皆可至顶峰。等等。不说其他流派,单单太极就很多派别。各派常常名称相同而动作不同,即使是同门师兄弟也常常动作有区别的地方,谁对谁错?所以可以分析结论,各种动作是一定的训练方法而已。 讲到搏击,还需要破除一些神话传说。过去的搏击,不象现代的体育。常常是专业和业余的比赛,而这却成了后代的神话。也就是说过去的搏击存在对手不对称的现象,包括年龄身体等等因素,而事实上这里面却包含着许多难以逾越的自然规律啊。 讲到道。其实古代中国武术不仅是狭路搏击之术,更是社会安身立命的方法。所以几乎所有门派的门规是以德为先的,有无数的武术家通一生过武术实践来求得生命和世界的真理。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心,是最高的境界。同样,中国古代武术家,标榜以德服人,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战略。对于古代武术家,搏击不仅仅是人与人某次的厮杀,更多的是人生的奋斗。对于他们,最大的输赢是人生的成就!所以在近代,几乎每本拳书,都要加入民族主义的言论,都说要给中国人的身体强健和国家强贡献一点力气。而其实最应该要求每一个武术家懂得并实践的渠下四句,却少有人道及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孙禄堂先生,著有《拳意述真》一书,要为其先辈记录保存下真言,应该是为往圣继绝学之意,见其超越的眼光和感恩的深情和谦虚的度量。)也其实,很多的拳书拳谱中要加入中庸浩然之气等等儒家的学说的词语。我们不做学理中的讨论,只讨论近代最有代表性的武术家孙禄堂先生的书中的几句关键的话,“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像表里,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三派之理,皆是以虚无而始,以虚无而终,所以三派诸位先生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我们看到孙家拳以中和为最高终旨,其实中和两字,中庸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孙老先生说:“拳技亦云:“起落钻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摧矣。”可以看出,中和,在孙氏拳中,其实跟道家的无,佛家的空,是一样,都是一种平和却能灵通天地的状态。但是要取儒家的词语,因为儒家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主流。 太极拳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但是从杨露禅开始为世人所熟悉,名扬天下是众所周知的。是大史实。而杨从学于陈家沟的陈长兴也是事实。由唐豪顾留馨先生等人开创的武术新史学的考证,结论是陈家祖宗创造了太极拳。(唐先生等深受《古史辩》的疑古的思想,和胡适先生的大胆想象小心求证的思想的影响。)这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几乎所有的近现代的太极拳名家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爷。武术讲究师道,乱认师傅,岂不是背叛吗?从杨露禅到太极拳在京城而全国盛行,不过一百来年,难道几代人就忘祖背根吗?再,一个简单的事实是现在流的陈式太极拳与所谓的太极拳的最深刻的特点——空——有着很大的区别,而且没有明确的路径指向这一最高点。虽然陈式太极拳有很大的功效,跟长拳,少林拳等等一样,都是优秀的武术拳种。而杨氏所传的太极拳,有其整套的理论,有区别其他拳种的整套意念心法,有所谓怎么样不用力用意的方法。从阿里的头部经受二万多次的拳击,到古人武术是杀敌流血夺命的搏斗,我们可以想象这么复杂的精细的东西,不太可能会是一个普通所能人创造!而历代太极拳名家所追求的道--虽然各有不同----如此博大精深,没有用全部生命投入,没有几代人的心血,没有博采众长,怎么会出现太极拳?太极拳的起源,因时间的久远,而迷失,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感恩那些为此做出贡献的人! 现代环境的改变,我们应该更多的注重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功能。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武术的技击功能大大的落后了。训练的强度和方法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夜郎自大的人,忘记了国术最大的秘诀,练!太极拳的健身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近代中国卫生医学的书,大多建议人们去锻炼,练习太极是其首选。至于原理,大多引用西医的的理论,太极是缓慢运动,是有氧运动,是柔软运动等等;而引用的中医的理论则是,活动经络,流通气血。也有从经济的角度说,太极最不需要器械,不受场地限制的。而我则以为是最长久的运动,在人生最需要锻炼的时候,五十六十七十岁的时候,也许,只有它能陪伴你了!按我师门所传的内容,太极拳,动是健身,静也是健身。当动作到位时,相关部位产生异常的感觉,类似于推拿按摩。静,太极拳讲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空,是通过六合,达到阴阳和谐;形象化地解释,就是一个空空的圆;阴阳和谐,也就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了,达到中医的理想状态了。 太极拳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但是从杨露禅开始为世人所熟悉并名扬天下是众所周知的。是大史实。而杨从学于陈家沟的陈长兴也是事实。由唐豪顾留馨先生等人开创的武术新史学的考证,结论是陈家祖宗创造了太极拳。(唐先生等人,深受《古史辩》的疑古思想和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思路影响。但是可能做的不够好。)这基本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基本上所有的近现代的太极拳明家都承认张三丰是祖师爷。武术讲究师道,乱认师傅,岂不是背叛吗?再,从太极拳内在的东西来看,现在流的陈式太极拳缺少太极拳的所谓的“空”“阴阳相和”等基本特性。它有很大的功效,跟长拳,少林拳一样,是中国传统优良的拳种。而杨氏所传的太极拳,有其整套的理论,有区别其他拳种的整套意念心法,有所谓怎么样不用力用意的方法。再从阿里的头部承受过二万多次的击打,从古代武术是杀敌流血的一门技艺,是复杂的精细的东西,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普通所能人创造?而众多太极拳名家追求了一生的道的含义,虽然各有不同,那么精深玄奥,没有用全部生命投入,没有几代人的心血,没有博采众长,怎么会产生太极拳? 功夫跟身体一起消失!杨家据说有天阶图,十三层,那些修练者层层而上。前人留下无限美好的传说,后人只能神往了。二十世纪后,技术发展,幸运地让一些伟大的拳家留下了书和图片和影像资料。到今天,更是无数的书了!而后学一定要读的书,真正有指导意义的,却很有限!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杨家是正宗;孙禄堂《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王培生《吴式太极拳诠真》,魏树人《杨式太极拳述真》,李仲轩《逝去的武林》,这是本特殊的书,不经意间保留了很多中国武术的精华,透露出那个年代的一些东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