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于长江以南地区。迄今为止,病因尚未完全搞清楚,可能与婴幼儿体温调节机能未臻完善有关。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表明,暑热症有以下特点: (1)绝大多数病儿发生于周岁前后至3岁以内; (2)发病集中于每年6-8月天气最炎热季节; (3)盛夏时节渐有发热,体温在38-40摄氏度之间,夜间体温升高,日间渐降,热程可达1-2个月,患儿每日饮水量不少于3升,一昼夜排尿20余次; (4)少汗或无汗,大多数病儿不出汗或仅在起病初或退热时有汗; (5)多种抗生素治疗均无效; (6)秋凉后体温大多下降至正常,多饮、多尿及少汗症状逐渐消退。 暑热症患儿应注意保持室内凉爽通风,装有空调的家庭可保持室温在21-23摄氏度,有条件者可更换环境,到郊外山区避暑。饮食以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稀饭、面条、豆奶、水果汁等)为主,多喝凉开水或淡茶水,多吃蔬菜水果。可采用温水浴,用32-35摄氏度温水(比病儿体温低3-4摄氏度)洗澡,每次15-20分钟,早晚各一次。药物治疗常选用泼尼松,还可选用中药。本病无需应用抗生素,一般不用退热药,亦不必静脉输液。暑热症预后良好,只要合理饮食、加强生活护理,配合药物治疗,在短期内可望治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