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与回也孰愈】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看得懂吗?看不懂,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我们都没有受过“十年寒窗”的磨砺。 这篇选文,是启蒙的范文。对今日读者看来,也许都很深奥,但对当年的读《四书》、“五经”的学童说来,是学做八股文的入手习作。本文选自俞曲园《曲园课孙草》。是为其孙儿俞陛云(俞平伯先生父亲)编的八股文启蒙课本。 这个题目,是《论语·公冶长》第八章。全文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从这章书中选出“女与回也孰愈”几个字,这就要求作文者必须了解全章的意思。这章书是孔子诱导启发子贡的一段话。孔子让子贡和颜回比较,是否比得上颜回。子贡实事求是地说比不上颜回,而且很形象回答说颜回是“问一知十”、自己是“问一知二”,差距很大。孔子用两次“弗如也”赞许子贡的回答。学做八股文要对《四书》背下来,跟据几个字就要想到全文,并且要理解原文的含义。除了《四书》原文,还必须熟读朱熹对《四书》的注解,必须按原文和朱熹的注解回答题目。 在这章论语原文里,朱熹注解“女”音“汝”、“愈、胜也”外,在总注解中说:“……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问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夫子以其有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问性与天道,不特问一知二而已也。”八股文对《四书》的理解与发挥,是以朱注为标准的。这个题目不出整章书,只出其中一句,作者不能犯上犯下,就是要严格地针对题目展开,只能就这句话来思维、生发,叫做“尊题”。 听老先生讲,和参考一些记载。过去的“十年寒窗”是这样的。上学的前三年,识字和背诵“四书”,接下来用四年时间,由老师讲“四书”,按照朱熹的注解讲。最后三年练习写“八股文”。 科举考试,写“八股文”,是第一张试卷。“八股文”写不好,不能考秀才(相当于初中生)。第二张卷是“时论”,出一个当时比较热门的政治问题,用“八股文”的形式写出个人的见解。所谓个人见解,要按“四书”,“五经”中的理论来阐述。第三张试卷是写“公文”(赋、诏、诰、章、表)。 考秀才不考后两卷,再想往上考,“四书”就不够用了,需要加读“五经”。然后考“举人”,相当于高中。再考“进士”,相当于大学毕业。考上进士就可以做官了。起步一般是副县长,县法院院长一级。再由皇帝任主考官对考中进士的前数十名,进行“殿试”,“殿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所有参加“殿试”合格的称为“天子门生”,有资格成为国家大臣。 我拿来给大家欣赏的这篇八股文,是最初级的范文,也就是说考秀才级别的人应达到的水平。 译文: 【女与回也孰愈】 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用谁超过谁来问你(子贡),是教诲你要自我反省。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子贡和颜渊都是孔子的学生,谁比谁高孔子难道不知道吗?故意问子贡,不是明摆着要子贡自我反省的意思吗。(以下就是所谓的“代圣人立言 ” )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我认为孔子是这样想的,子贡非常善于做买卖,所以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子贡琢磨别人挺厉害,那能对自己啥样没有的估计呢。善于琢磨别人的人,必然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我拿出个人和你子贡比比看。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子贡和颜回都是我的学生。论德行颜回第一,他做到这样一定有事实根据,要不岂不被他人笑话。 要论用话忽悠人,子贡有专长,子贡也有事实依据,所以可以作为从事管理工作的预备队。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就说颜回吧,用破瓢当饭碗,住在拥挤的贫民窟,自守清贫还很坦然,没有与你比较的意思。 说你子贡吧,穿上名牌,游说于大官之间,也不是与颜回比高低。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我即不能抛弃你子贡,也时常拿你与颜回做比较。 老天生人,聪明和才能并不都是一样的,必然有的人比较聪明,这是明摆着的道理。 若论人的修养,也有高下之分,就是老师也不一定都了解,这也是情理中的事。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要说颜回高于你吗,可你自提出“一以贯之”这个问题之后,已经高出其他同学了。 要说你比颜回高呢,而颜回长时间居住在贫民窟仍然保持自己的坦然,已经被同学们赞许很久了。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要说颜回不如子贡,你会问有比颜回高的地方吗?这样的讨论就会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很容易乱呛呛了,拿你们之间进行比较,不能作为常例(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要你子贡自我反省的意思) 要说颜回有时比你高,你会问啥事比颜回高。这是讨论谦虚和学习他人优点的途径,而现在要你与颜回做比较,不是那个意思。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要说学生的造就,很难瞒过老师,要是由老师来论短长,你们两人都会服从,不如你自己评论一下自己然后告诉老师,更好一些。 你自己个人的修养,旁人都看得清楚。要是由旁人来评论长短,那里不知道你们二人谁比谁高呢,然而别人的评论,不如你自己判断一下,然后跟同学们说说。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我时常记挂你,也常常把你和颜回比较,你们两个谁比谁高呢? 〖释题〗:这是一个一句题,是一节书中的一句,原句是《论语·公冶长》篇第八章。全文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教育弟子,著名的教育方法是循循然善诱人,就是特别会按次序诱导人。这是诱导启发子贡的一段话。让他和最好的学生颜回比较,是否比得上颜回。子贡能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说明比不上颜回,而且回答很形象具体,一是“问一知十”、一是“问一知二”,差距很大。孔子也肯定了他回答的正确,语气上有赞许之意。用了两次“弗如也”,不唯加重语气,而且体现了《论语》语录体文字的感情成分。这章书在朱熹注解中,除“女”注音“汝”、“愈、胜也”等文字注解外,后面总注解说:“……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问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问性与天道,不特问一知二而已也。”八股文对《四书》的理解与发挥,是以朱注为标准的。这个题目不出整章书,只出其中一句,作者不能犯上犯下,只能就这句话来思维、生发,叫做“尊题”。严格地针对题目展开思维,首先抓住要点,这句话用白话解释,就是“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以此为题,作如何展开思维呢? 〖浅释〗: 一、破题:作者认题、审题之后,抓住两个要点,就是“孰愈”、“自省”。前者是题中的实词,后者是朱注中的意思,即“观其自知之如何”?“孰愈”是比较子贡与颜渊,“自省”是启发子贡的认识,为什么要启发他等。全文就这个范围内展开。 二、承题:点名子贡与颜渊,说明二人谁超过谁,孔子作老师的怎能不知道,而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 三、起讲:紧接欲其自省,进一步发挥,先呼应破题,点出“以女为贤矣”。接议“方人”、“量己”,先是对照设问:“在人……尚有”,“岂在己……转无”,接着肯定其贤,“明于观人”,“必不昧于知己”。愿举一人比较,八股文讲究在此处“入口气”,即由作者口气转入孔子说话的口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这里起讲:“窃愿举一人以相质也”,及前面“吾尝以女”,都已转入孔子口气,所以在承题中用“夫子”称孔子,起讲中用“吾”,就是孔子自称,完全自己语气了。 四、提比:自“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句下为提比,以孔子口气,比较颜回、子贡二人的不同。一大股,又成为两小股,互相对照,句法整齐,是专作“孰愈”二字。颜回在德行科、子贡在语言科,都是变化用《论语》中的原话。箪食瓢浆居陋巷,是颜回,即所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则是货殖专门,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二人对照比较,不相上下。 五、中比:从单作“孰愈”二字,纯客观比较,进一步作“女与回”三字。即写明孔子为什么要问子贡,文章重点写一个“问”字。先是一小股,说于理,必有一愈;于情,不知孰愈。不知孰愈,故有一问,紧接一大股,又是两小股对照发挥。“回愈于女”、“女愈于回”、“回不愈女”、“女不愈回”、“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两个方面,六种可能,反复对照,文字运用固然熟练,而更重要是这种周密的思想方法。面面都能想到,而想到这一面,就有另一面,都是对照的,而无孤立的。 六、后比一大股,两两对照,落实到“欲其自省”上。全用启发式语气,一用“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一用“人论之,不如女断之”。“我”与“人”又分为二,以我为主的主观和以人为主的客观,又是两个方面对照说,可见八股之特征,首先是一分为二的对照思维。 七、结尾一合,又归到“女与回也孰愈”上,简单明快。这篇文章,即使现代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较清楚、明显地看八股文的章法。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