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从秋来,《蝉》鸣似未远去

 遇事明言 2019-01-23

   

杨八里 周蓬安谈医改


        虞世南的《蝉》,是唐诗中咏蝉诗里的经典之作。唐代的咏蝉诗很多,流传最广的有三首,而这一首最为著名。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它的触须饮用清澈的露水,自疏离的梧桐传播出悦耳的叫声。站立在树枝的高处声音自然飘荡到远方,并不是借助了秋风的力量。

        诗的作者是隋末唐初的诗人虞世南,虞世南的诗作在《全唐诗》里占有一席之地。他所写的《蝉》是一首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借物寓意的诗。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都喜欢用一些具体的东西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蝉,在那时候的文人眼里,是品格高洁的象征。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蝉,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却只饮露水为生。

        垂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垂緌”。在这里暗示的是作者的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身居高位之人,常常难以自律,可是作者却自认自己是一个品行高洁、自律慎言的人。而作者虞世南一生的作为也确实是令人称颂的,就连唐太宗都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是在写蝉的形状、食性、声音,但又可以看出每一句都暗含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赏。全诗只有四句,用词简练,但其所用的比喻却非常巧妙传神。作者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来借物寓意,借秋蝉比喻自己的人格品行,高洁自清,这种用法确实非常的耐人寻味。

        可以这样说,我们每一个存在于世界上的人,都能够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他人。作者虞世南以为,一个品格高洁的人,必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传扬自己的名声,而不是借助于自己一时拥有的权势和地位。

        诗人虞世南,用人格化了的蝉,似乎是把他自己的品行,用蝉那悠扬的鸣声,通过高高的树枝,传得很远很远。




        现在正值隆冬季节,我们要到冬天来,就必须要用脚步走过秋天的繁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冬天是从秋天来的,并不完全代表了季节的更替。那秋蝉的鸣叫似乎并未远去,诗人用诗的语言,让它在我们的记忆中留存下美好的回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