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曲加衬字有没有规律(转帖)

 老兵自娱书屋 2019-01-24
​曲加衬字有没有规律?
  作者:江天
  收藏:暮色苍松
       2019.1.24
散曲可以加衬字,这给作者了很大的自由。由于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不讲平仄,不拘字数。既可以补充语义,也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因而作者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但加衬字有没有规律可循?元人加衬字的根据是什么?我们如何继承元曲的创作传统?如何借鉴?如何发展?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研究。
在古代和现代人论曲的著作里,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话:衬字一般以虚字为主,也可以用实字;一般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多;衬字多用于句子的开头,而不用于句末,更不能用于韵脚。应该说这就是规律了吧!可问题就出在“一般”这两个字上。“一般”就是说大多数情况,换句话说,也就是这样加衬字的作品多。而“一般”之外,其它种情况也存在。究竟存在到什么程度,没有人严格地界定。
例如,王力先生说过:“每句衬多少字,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大致说来,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多,杂剧衬字更多。”他从衬一字到衬二十个字的,都举了一例。(《汉语诗律学》715页)这么多的变数,还是“一般”的。特殊的情况存在不存在呢?所以王力先生又举了三例,就是衬字比曲字还多的。我们只选二例。
第一是王和卿的《百字知秋令》(小令):
绛腊残半明不灭寒灰看时看节落,沈烟烬细里末里微分明日里渐里消。碧纱窗外风弄雨昔留昔零打芭蕉恼碎芳心近砌下啾啾唧唧寒蛩闹,莺回幽梦丁丁当当檐间铁马敲,半欹单枕乞留乞良捱彻令宵,知被这一弄儿凄凉断送的愁人登时间病了。
这首小令,曲字三十九,衬字六十一。
第二例是《北词广正谱》所述孔文卿[东窗事犯?醉春风]里面的一段:
我单道着你,你休笑我秽,我这里面倒干净似你!
《北词广正谱》原注云:“三字衬作三句,然只做三字看。”王力先生感慨地说:“可见衬字有比曲字多到五倍以上的。”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元代作家的作品,可以发现,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曲调三百五十二章中,有十四章是注明“字句不拘,可以增损”的。如:[正宫?端正好 ] [仙吕?混江龙 ][双调?折桂令]等。这里的所谓字句可以增损,是和衬字不同的。衬字是曲字以外的字;而周德清所谓可以增损,则是曲字本身可以增损。(后来的学者指出,字句可以增损的,有不少是周德清失注的。)
如王实甫的[后庭花](西厢记)
我则道拂花笺打稿儿,元来他染霜毫不勾思。先写下几句寒温序,后题着五言八句诗。不移时,把花笺锦字,叠做个同心方胜儿。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
王力先生说,“我则道”、“元来他”、“先写下”、“后题着”、“不移时,把”、“叠做个”、“虽然是假意儿”、“的”是衬字。“拂”和“染”是增字。而“特风流特煞思,特聪明特浪子。虽然是假意儿,小可的难到此”四句是增句。
再如元好问的新水令:
一声啼鸟落花中,惜花心又还无用。□□深院宇,□□小帘栊。点检春工,夕阳外绿阴重。
这首散曲第三、四句的曲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很明显在“深院宇”和“小帘栊”前损减了两个字。
像这种例子不算少。如关汉卿的《普天乐》崔张十六事之十二,开头四句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而这四句的曲谱是“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也就是说,第三句减了一个字。而《普天乐》不包括在字句可以增损之例,也有人增损。“崔张十六事之十三”最后三句是“人去也,去时节远也,远时节几日来也。”这三句的曲谱是“××仄×,×平×仄,×仄平平。”且不说“人去也”一句减了一字,三个虚词“也”字,作了韵脚,既当平声用又当仄声用,也是非常大胆的。
应该说,这样的例子是比较多的。散曲的格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从表面看,好像后代人(清以后)比元代人还严格。其实这正是我们应该研究的地方。
从情理上说,后代人不可能比元人更懂元曲。元人加衬字自有他的道理。
我认为,从文字上研究散曲,已远离了元曲的本质特点。龙榆生先生说:“词和曲都是先有了调子,再按它的节拍、配上歌词来唱的。它是和音乐曲调紧密结合的特种诗歌形式,都是沿着“由乐定词”的道路向前发展的。”关汉卿等人写的散曲或杂剧,都要拿去演唱,受实践检验。而关汉卿、王和卿等人,都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不但编写了大量的剧本,还亲自参加舞台演出的实践。(史书记载“关汉卿辈,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这样的生活,让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音乐声乐知识。所以他们写的散曲更便于歌唱。他们所加的衬字和增损的字句来都受音律的支配;有鲜明的形象,有真挚的感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更能赢得观众听众的喜欢。
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元人加衬字是根据音律和歌唱的实践。在能补充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怎样顺口,怎样歌唱得流利、铿锵、大气磅礴,怎样歌唱得感情缠绵细腻,;他们就怎样加衬字,怎样增损字句。因此他们增损的字句,所加的衬字,都符合此宫此调(即能按照此宫调演唱或重复演唱)。而后人所加的衬字和增损的字句,只不过是敬天法祖——古人这样加了,我就这样加;古人没有这样加过,我也不能这样加。完全是跟在古人后爬行。元人检验衬字是否合理的标准是音律和演唱的实践;后人检验衬字是否合理的标准是对照前人的作品,看有没有作品可以效法。所以我们加衬字的方法早已违背了元人的初衷。自从散曲的宫调曲谱失传以后,散曲就失去了歌唱功能;以后作者所加的衬字已无法受到音律的检验。
本来歌词就有两种,一种是先有了曲调,再按着宫调曲谱的节奏填上歌词;元代散曲就是这样。还有一种,就是先有歌词,再由音乐家拿来谱曲;现代歌曲都是这样。由于时代的变迁,音乐的发展,在加上散曲曲谱的失传。当代人写的散曲已不能歌唱。所以今日之散曲,已非元代之散曲。不仅仅是语言不同,所表现的内容不同,其形式功能也不可能等同元代的散曲。从写作艺术技巧上,散曲有包括加衬字等许多特点和优点,因而散曲作品通俗明快、自由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现在看来,散曲这种文学形式,更适合表现现代生活,更有发展前途。只有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继承优点,合理创新,才能发展和繁荣散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