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孔子述而不著,而老子却写了《道德经》?

 昵称17318260 2019-01-24

在历史上不是只有孔子才“述而不著”的,释迦摩尼也是“述而不著”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佛经》,在释迦摩尼那个时候都是释迦摩尼的口述,这些口述的内容都有他的弟子凭借记性记忆,等到释迦牟尼涅槃以后,又过了几百年,由他的后世弟子经过几次集结才把这些记忆下来的内容转录成了文字。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既然能说的那么多的内容,为什么当时不把所说的写下来呢?

其实,对于孔子也好,释迦牟尼也好,当他们在讲这么多东西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沟通障碍。

虽然他们都讲了很多的内容,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有办法,完完全全、真真实实地把自己意识中的东西,通过语言转述给弟子。

这是因为,孔子、释迦摩尼他们所讲述的都是自己基于“重叠结构世界”的经验与感受。而语言所以能够进行沟通,它有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运用某种语言进行沟通的双方,必须拥有“共同的经验”,没有“共同的经验”做基础,两个人之间是没法沟通的。

孔子、释迦摩尼讲的都是基于“重叠结构世界”的经验与感受,而他们的弟子都是只有“单一结构世界”经验的人,所以他们的弟子,都是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的。

而且,基于当时的知识背景,孔子、释迦摩尼也没有足够的语言,让他们来描述自己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经验与感受。

因此,他们所讲述的也不是对“重叠结构世界”的直接描述,也仅仅是引导、启发弟子们(只有“单一结构世界”经验的人)去理解、体验“重叠结构世界”以及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自己。

这也是释迦摩尼在涅槃前,对弟子说如来没有传过佛法的原因,因为释迦摩尼讲的确实不是佛法,而是通过语言在引导弟子自己去发现、感悟佛法。

所以,孔子也好,释迦摩尼也好都不可能用文字来确定他们所讲的内容,因为文字对语言有一种确定的作用。一旦语言变成文字,就会让人根据“共同的经验”把文字背后的内容确定下来。而这种被确定下来的文字背后的内容,其实又不是讲述者真正想表达的内涵。因此,孔子、释迦牟尼只能是“述而不著”。

 


为什么老子能写《道德经》

先理清一个概念,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或者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也被称为《德道经》,这些都不是老子在函谷关写下的《老子真经》,而是后世学者在看不懂《老子真经》的情况下,用当时的社会知识背景以及政治需要,通过通假字、衍文、缺字等方法重新校注出来的一本书。

《道德经》也好,《德道经》也好,与《老子真经》都不是同一本书。

老子在函谷关,之所以有能力用文字写出了一本《老子真经》,原因就在于老子所用的文字字义,并不是当时承载大家“共同的经验”的文字字义,而是“源头甲骨文”的字义。

我们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跟大家介绍过“源头甲骨文”。“源头甲骨文”并不是为了记载当时的语言而创造的文字,是一种特种图示。

这种图示被创造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向后世人类传递“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进行“心智系统转换”训练的方法。

也就是说“源头甲骨文”是专门用来传递“重叠结构世界”中经验的特种图示,所以,作为周朝天下典籍的管理、研究官员,老子掌握了这种特种图示的内涵,他自然就能用书写的方法把他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经验写下来。

老子虽然能够用“源头甲骨文”字义把他的“重叠结构世界”经验写下来,但是,他的这本书《老子真经》,对其他人来说,就是一本有字天书,用常规的字义是看不懂的。即使是老子自己也没有办法用语言给只有“单一结构世界”经验的人解释清楚,于是,老子骑着牛出了函谷关,隐入了历史长河中……

后世学者则用当时的知识背景,比如易经,佛经,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需要,借助通假字、衍文、缺字等方法对《老子真经》进行了重新的校注,这样校注出来的就是《道德经》。

用「源头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的电子书:发现《老子真经》——从人类文明整体进程解读《郭店楚简·老子甲》(上篇)已经出版,有兴趣的网友可在当当、掌阅、亚马逊、京东中搜“老子真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