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孔较瘦发布的第183篇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孔较瘦,非常有搞头 一 每次出门远行,我都要在包里塞一本书,以便在路上消磨时光。昨天离开家时,行李比较沉重,但我还是顺手从家里书架上,摸了一本鲁迅的『呐喊』。 这大概是因为先生的文字,拥有直指社会积弊的强大力量。又或许,从古至今,这个社会的进步,并不如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大。 二 二十年前看『狂人日记』的感觉,有点像读代码,字母符号都认得,但完全不明就里。还曾因此愤愤不平,怪鲁迅有那么大名声,却写这么一种常人看不懂的文章。 那一瞬间,好像一个聋子忽然听到脑袋里轰地一声巨响,多年铁板一块的愚钝开了一条缝隙,我窥见了鲁迅的伟大。 这本身就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 三 『孔乙己』就是那个没有中举的范进。只是科举制随着大清一起走进了坟墓,他再也不可能喜极而泣。除了替人家抄书,他一无是处。 我们习惯了嘲笑孔乙己,却忽视了他作为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人的善良。 大概在我们的生活中,嘲笑和践踏一个人,总比理解和宽容一个人来得容易;看到一个成功者的缺点,也总比看到一个失败者的优点来得容易。
四 『药』是发生在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家、夏家合起来就是华夏。华家病入膏肓,夏家流血牺牲的药,不会有任何疗效:这是鲁迅对辛亥革命的悲哀。 这种悲哀从茶馆里无所事事的一群谈客闲谈中,可怜一斑:他们对革命这件事情的看法是忤逆、是失心疯。 这些纯自然主义不露作者声色的地方,才是鲁迅最哀痛之处,也是他最刻薄深刻的地方。 小说最后的主角是坟场的那只乌鸦。夏四奶奶希望乌鸦飞下来,以证明儿子没有造反是冤枉的。可她不知道夏瑜的确是革命党,并不冤枉。 她们一定都在惊讶“难道乌鸦真的飞下来了?”结果乌鸦还是不下来,两人一失望一如愿,但都不能理解真正的夏瑜。 五 读『明天』,就是读一段美丽的痛。 单四嫂子的故事,是这本小说集中,最令人潸然泪下的。整个鲁镇,除了咸亨酒店,就只有她们家晚上亮着灯火,这个死了丈夫的女子,每天就是不停地纺纱养家,陪儿子吃茴香豆。 酒店的人在等天明,她是在等明天。 不幸的是宝儿生病,为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想尽办法:求神许愿、吃单方、花大钱请名医诊治,但是宝儿最终还是撒手归西。只剩下她自己在家神经质一样地胡思乱想。 看客们等一个天亮很容易,单四嫂子等一个有儿子的明天很难。 六 民国时期没有文字狱,鲁迅先生文章多数被保留下来。实际上,即便鲁迅即使只留下『阿Q正传』这一部作品,也足以让他独步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殿堂。 有多少人敢去正视自己的真实处境,正视自身所受到的禁锢与痛苦。我们天真地以为,温吞麻木就是幸福,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麻木也不能让人幸福。 张艺谋电影『影』中,有一句台词颇有点睛的功效:可怜我一生醉心于权谋与征伐,从未领略过天下之美!
七 一直以来,我都有种错觉:鲁迅写的『故乡』应该是一篇散文,而不是小说;但它偏偏是小说,而且被光明正大地收录在『呐喊』这部小说集中。 长大了再读,记住的是描写的故乡的萧索和世故人情,老年的闰土更让人唏嘘感慨。这和我们的过往是如此的相似。 年轻时我们都是一样的兄弟,智商相近,脾气雷同。喝着一样的家乡水,啃着一样的煎饼咸菜。但分别二十年再见面,人生境遇却不再相同,往往有着巨大的社会身份的差别。这种差别在旧时代尤其明显,在当今新社会其实也是如此。 所以,我还是愿意把这篇文章当成散文,当它没有任何虚构的成分。鲁迅写的『故乡』是成长给我们的奖赏,也是成长带给我们的惩罚。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相逢在文字里,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我是非著名心内科医生孔较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