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属于临时加的,因为我觉得如果不给各位投资者提供一些样本风险,后期踩雷将是常事,所以,请大家务必要详细读一下,自己多思考。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A股属于T 1交易市,早上无论是追涨还是低吸,盘中取得的盈利,投资者看到账面盈利数字应该非常欣喜,但是,因为交易机制的原因,盘中的盈利你无法马上兑现卖出,即便收盘你还是有盈利,那也不一定代表是你的盈利,因为一个晚上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当天你获利10%,不代表明天不会来一个跌停,所以,我在此非常强烈的建议各位投资者,忌惮这个T 1机制,这个机制不仅可以把指数玩的潇洒自如,关键是它带来的变化会影响市场大部分个股,那么,在做出开仓操作之前,还是耐心、细心、全面的了解上市公司近三年到五年的公告吧,此前不读,没事,都过去了,未来不读,我断言,退市股在随时向你招手。 我个人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点,大家可以拿这个标准去做排除法。 第一,年报,底线是业绩保持持续的增长,同时,我们需要去剖析业绩增长的驱动力,到底是来自主营,还是因为非经常性损益,又比如去年有大比例的资产处置,而今年没有,那么肯定就是利润减少,如果是核心主营继续保持增长,我们不要被一个数字欺骗,还有一些公司,今年业绩大幅增长是因为子公司并表,那也不能说明什么,净利润只是一个数字,我们需要做财务分析,了解上市公司的毛利、存货周转率、账龄、营业收入、大客户、研发投入、三费以及产品占有率等财务指标,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后,我们才能对净利润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所有不符合增长标准的企业,因为现在是年报披露期,像 300747 即便是各方面都保持增长,但是因为业绩增长低于预期,市场还是用脚投票,那就务必注意风险。 第二点,前有股权质押风险,现在都没什么人提了,其实根本没减轻多少,只是因为目前市场没有再次进行普遍式下行,同时,官方做了政策背书,产业资金、国资、险资、银行资金、证券资金提供了纾困帮助,一定程度上缓和的是预期,而没有改变实质,今年我们要面对的就是商誉的减值了,已经在2018年的年报上有明显的反应,多年以前收购的标的,因为行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变化,导致无法实现此前的业绩承诺,因为上市公司收购百分百都是高溢价的,那么,一旦商誉进行摊销的话,我很肯定的讲,没有几个企业可以承受得住,而且这个问题,我认为政策层面没啥解决之道,近期,发现一些公司主动将此前高溢价收购的标的低价剥离给实际控制人,进而规避这个商誉减值风险,我不知道这个是否合规,很多公司已经在做了,股权质押出现爆仓,大不了被动平仓或者让渡股权,但是这个商誉摊销问题会导致很多上市公司因为财务问题直接退市,即便它的主营依旧保持健康的增长,这个事通过阅读上市公司近3年到5年的公告,我们都可以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如果发现并购标的有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标的,我个人觉得还是不参与为妙,随机性的事件出来,会让你吃不消的。 第三点,减持,过了锁定期,就可以去减持,一般情况下减持方先发布一个预期减持比例公告,然后按照减持新规一点点去卖,减持的影响,一般是减持预期带来的股价暴跌,上面提到了股权质押问题,随后在政策的倡导下,很多资金开始密集增持二级市场股权,但是,我们还是发现很多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如果详细去看,我们会发现,这些减持方大部分都是股权创投类,而且大部分都是清仓式减持,因为创投类入股的成本非常低,待公司上市后收获非常大,有非常强烈的减持欲望,有人会说,现在市场不是低位吗?现在卖,他们是傻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创投资金是不是有杠杆,真不好说,而且据我所知,募集来的资金部分都是带杠杆的,层层加杠杆,最终导致创投的资金成本也不低了,同时股权创投类往往是分散式投资,近几年资产荒非常严重,投资回报率非常低,那么,只要有收益的部分,自然要急于变现,来应对整体基金的安全,以及被动赎回的压力,还有一些是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我也可以非常肯定的讲,所有的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都是有优先级的,去年市场的深幅调整,很多员工持股计划都爆仓了,一般是1:3左右的杠杆,还有的更高,既然有劣后,那么自然就会有被动的减持问题,即便是没有问题的,员工持股计划是有期限的,到期了就不再展期,就要面对解散问题,那也是要卖的,这里面最无脑减持的肯定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干一辈子企业,我认为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赚不了股权升值的钱,面对这么轻松的财富,哪还有心思干企业,想方设法的卖股权,变现为现金,那才是自己的,可谓说:减持天天有、家家各不同,出来了,你怕不怕,反正短期股价有压力,如果你不去了解这些,怎么躲这个雷。 第四点,上市公司治理混乱,比如康得新 这样的企业,那么多钱被挪走了,暴露出各种问题,对于这种案例,现在不少,以后会更多的,私刻公章的有的是,证券法规定信批出问题,可以直接退市的,只不过目前没有因为这个标准导致退市的案例,其实,我们可以去看看,两市很多企业的信批都有非常大的问题,上市公司信批是连接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渠道,如果这个不通畅,或者有很多利益问题,那么对二级市场产生的影响,真的会很大的,还有一些公司业务范围比较广,比如在海外,国外的资产真的不好去说,到底是盈利还是亏损,资产质量如何,真的没有标准,比如在哈萨克斯坦有一个油田,具体的储量多少,怎么测算的,手续是否齐全,是否符合当地法律,这个油田的股权是否有问题,资金投入是否通畅,怎么界定呢?这就让我想起有一个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非洲挖运河、干电信,说很赚钱,投入也不少,里面是否有水分和猫腻,仅凭几个公告真看不出来,有几个投资者有能力和条件去实地考察?种种不确定性,本身我们的市场机制都不健全,又存在这么说的问题,股价按理说是供需双方决定的,面对,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外在因素影响,这个定价机制真的是永远都不可能纯净。 先提示四个方面,后期会有补充,大家仔细研读,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前资金炒作是啥也不看,有钱就是爷,现在你再问问他们敢吗?很多标的为什么起不来,不是它不好,是因为资金不敢做,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一笔1个亿的资金,银行宁可年息收2%贷给国企,它也不会收年息15%贷给私企,不是这个私企不好,只是银行不敢,比如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有股权质押问题的,我们还得找那些有国资或者大资金进行纾困的企业,没有获得帮助的,谁敢去做啊里面深扎的资金都时刻盯着呢只要有风吹草动,都是惊弓之鸟,即便国企也不是百分百没事,但是,这种安全感会左右资金给他们配置,经济越不好,事越多,市场越转型,稀奇古怪的新问题就变异出来了,让我们防不胜防,拿以上的思路做减法,咱们可以少吃点亏,躲着大雷,这样我们才能有继续存活市场的条件。 |
|
来自: markxiaocc > 《股票精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