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如何看待葬礼礼制?

 liuhuirong 2019-01-26
《论语》感悟(一八二)
文/王营
原文: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9.12 孔子病重,子路让学生们做了治丧的臣。后来,孔子的病减轻了些,说:“时间太长了,子路欺骗我!我没有资格有治丧的臣,居然有了,我骗谁呢,我骗老天吗?况且我与其死在治丧的臣手里,还不如死在你们学生手里。我即使不能像大夫一样举行隆重的葬礼,难道我会被扔在道路上吗?”
感悟:本章是孔子对于葬礼礼制的看法。儒家十分重视葬礼,尤其重视葬礼的等级规定。对于死去的人,要严格地按照周礼的有关规定办理丧事。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丧礼仪式,违反了这种规定,就是大逆不道。
按照当时礼制的规定,办理卿大夫的丧礼,有资格设置治丧的臣,但孔子当时已经离职,已不是大夫,按礼制规定不能设置这一组织。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大概是为了老师死后的尊荣,让老师的葬礼风光些,没有征求老师的意见,悄悄设置了这一组织,这就僭越了礼制。然而孔子的病情并没有那么严重,稍微好转后,知道了这件事,痛骂子路行欺诈之道,痛责自己欺天罔人,近乎诅咒自己不至于死在道旁,情绪激动,反应激烈。
孔子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病重时子路这样做,并且没有人提出异议,可以看出弟子们对孔子的尊敬。以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死后设立一个治丧委员会,风风光光地办理一下葬礼,本无可厚非,死者家属荣耀,弟子们也感到脸上有光。然而孔子却不这样认为,他之所以大骂子路欺诈,一是可以看出孔子对礼制的坚守,他不允许弟子们越雷池半步,特别是在涉及自己的事情上。二是看出孔子是非清楚,实事求是,不欺世盗名。尤其是后者,贯穿孔子的一生,他之所以对这样一点小的变动反应如此激烈,意在警示弟子们,行诈如同欺天,是最要不得的。
日常生活中,为了表达对某一领导或上司的尊重,有些下属往往也会挖空心思,说出一些言不由衷话,做出一些超越常规的事。比如领导乘座的小汽车,按照级别从上到下都有严格的规定,若某位下属为了讨好领导,购买了更高级别的领导才能享受的车辆,这就不仅违反规定,而且也会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如果领导听之任之,并且自我感觉良好,这就犯下了欺世盗名的错误,并且有可受到党纪处分。此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像孔子那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不为追求生活享受而失去自己做官的原则。要知道,许多领导干部之所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贪欲像无底洞一样深不见底,往往就是被身边的人“捧”出来的,对权力、金钱的贪欲可以扼杀一名干部,同样身边人吹捧也可能毁掉一个干部的前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